1、【单元引言】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社社会参与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
2、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3、。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的重要途径。目目
4、的的政治方面:政治方面:加强人口管理,加强人口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社会安定与统治秩序与统治秩序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征收赋税征收赋税、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统治者通 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思想:封建等级制度、观念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观念的影响经济中国古代实施户籍制度的原因中国古代实施户籍制度的原因1 1、商、西周:户
5、籍制度的萌芽与雏形户籍制度的萌芽与雏形登人制度:商代登记人口、征集兵员的制度。司民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中国,与其都鄙,及其郊野于版。辨其中国,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司寇。司寇献献其数于其数于王王以赞王治。以赞王治。周礼周礼 秋官司寇秋官司寇统计人口并登记;每年更新,三年案比;目的是协助王施政。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2、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商商鞅鞅(秦献公)(秦献公)“
6、十年,为户籍相伍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 令民为什伍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商君书境内境内 编制方法:什伍之制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思考思考】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的原因?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富者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内强国知
7、十三数:竟内仓、口仓、口之数,之数,壮男、壮女壮男、壮女之数,之数,老、弱老、弱之数之数,官、士官、士之数,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以言说取食者之数,之数,利民利民之数,之数,马、牛、刍藁马、牛、刍藁之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商君书商君书去强去强 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开始确立;富国强兵需求:发展农业;掌握人口、资产,用于征兵、征税,调配资源等。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2、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3、秦朝:户籍实行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百
8、姓的户籍、宗亲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第一栏:南阳户人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荆不更(爵位)蛮强(爵位)蛮强第二栏:妻曰嗛第二栏:妻曰嗛第三栏:子第三栏:子小小(身高尺寸)上造(身高尺寸)上造第四栏:子第四栏:子小小女子驼女子驼第五栏:第五栏:臣臣(奴隶)曰聚(奴隶)曰聚 伍长(职务)伍长(职务)里耶秦简户籍档案K27征发赋役的依据里里耶秦户籍简耶秦户籍简特点:等级性、不平等性特点:等级性、不平等性(1 1)设专门的人员管理户籍;)设专门的人员管理户籍;(2 2)以户为单位,)以户为单位,“编户齐民编户齐民”;(3 3)
9、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 4)东汉末年,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东汉末年,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4、汉朝“编户制度编户制度”含义:西汉政府含义:西汉政府为控制人口流动和确保赋役征发,为控制人口流动和确保赋役征发,把民户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编户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限制:不得无故迁移,丢掉户籍逃亡者将被罚作官奴。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材料:东晋给
10、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到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5、东晋5、东晋P100【历史纵横】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1)变化
11、:变化:(2)原因原因: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黄籍和和白籍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土断”。社会动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社会动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阶级的依附阶层。为增加赋役征发为增加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
12、化了的社会现实,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6、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小,规免租赋”隋书隋书食货志食货志效果:新增丁男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大大增加财政收入。唐朝:唐朝:思考:假如你是隋文帝,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思考:假如你是隋文帝,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解决措施:开皇三年,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隋隋文文帝帝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谓
13、“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大索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6、唐朝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効谷乡籍中的一户(节选)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白丁 课户见输课户见输女娘子年十三岁女娘子年十三岁 小女小女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寡计布二丈五尺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麻三斤计租二石计租二石 肆拾肆亩已受肆拾肆亩已受 廿亩永业田廿亩永业田 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 廿三亩口分田
14、廿三亩口分田 八十七亩未受八十七亩未受 一亩居住园宅一亩居住园宅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租庸调租庸调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均田制均田制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诸脱户者,诸脱户者,家长家长徙三年;诸徙三年;诸里正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三口加一等;诸州县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户婚律户婚律每岁一造计账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县以籍成于州,
15、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男女始生为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岁造计帐,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岁造计帐,三年造户籍。三年造户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唐纪六唐纪六立法更加详备;立法更加详备;专专门的官员管理户籍门的官员管理户籍;户口登记核验更周密;户口登记核验更周密;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6、唐朝承隋制,承隋制,管理更严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
16、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由于土地流转加速,宋代采取了由于土地流转加速,宋代采取了、不立田制的做法,赋税、不立田制的做法,赋税制度继承了唐代的制度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两税法”,并且鼓励一些功臣购买土地纵情享,并且鼓励一些功臣购买土地纵情享乐,乐,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客户。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客户。李远龙李远龙宋代乡村客户权益保护研究宋代乡村客户权益保护研究主户是税户。主户是税户。因此,稳定和扩大主户,是宋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稳定和扩大主户,是宋代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用各种办法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北宋时还政府)用各种办法招诱客户复业
17、,或使置田,以为主户。北宋时还曾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加其俸缗,于是有的官吏竟把无田客曾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加其俸缗,于是有的官吏竟把无田客户升为主户。这些,都使客户转为主户。户升为主户。这些,都使客户转为主户。宋昌斌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中国户籍制度史三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P213P2137、宋 朝材料: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
18、005000000600000070000008000000景祐元年(1034年)庆历二年(1042年)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六年(1061年)宋代主户、客户统计图主户(户)客户(户)客户占总数的比例(%)41.0736.0735.7234.84信息:信息: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主户占比增加7、宋 朝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理由:理由: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
19、籍制度演变8、元 朝“诸色户计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民族户别蒙古人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色目人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汉人、南人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
20、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等等元朝户籍除按民族外,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元朝户籍除按民族外,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基于什么考虑?基于什么考虑?主要依据:按职业划分各种人户。目的:便于承担国家赋税徭役,调配资源。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郑旭东元代户籍文书系统再检讨以新发现元湖州路户籍文书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期户籍类别承担赋役类型职业土地亩数与房屋间数家庭成员及亲戚9、明 朝(2)(2)明朝在明朝在户帖制度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严密的基础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的户籍制度黄册制度。户籍册称黄册制度。户籍册称“黄册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以
21、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鱼鳞图册户帖、户帖、黄册黄册一户某人一户某人人口丁人口丁田几顷几十亩田几顷几十亩乡田若干乡田若干若干坐落在某区若干坐落在某区(3 3)明中期张居正改革,实行)明中期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一条鞭法鞭法”,更加注重地税,更加注重地税,黄册制度开黄册制度开始失去赋役征发的功能,仅有保存人始失去赋役征发的功能,仅有保存人口统计的作用。口统计的作用。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方便政府方
22、便政府征调各种人役。征调各种人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薄、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府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牲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知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丰印
23、勘合户枯,付本户收执者。中书省拟文簿中书省拟文簿户部出榜户部出榜官方造册官方造册军队审核军队审核惩处惩处隐瞒者隐瞒者9、明 朝户帖、户帖、黄册黄册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年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四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孽畜无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 准此洪武四年 月 日部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承担赋役类型9、明 朝嘉靖四十一年严州府遂安县十八都下一图六甲黄册原本首页(上海图书馆藏)第陆甲一户汪银原以故叔汪价为户系浙江严州府遂安县拾捌都下壹图
24、民籍轮充嘉靖拾柒年分甲首旧管 人口 事产开除 人口 事产新收 人口 事产实在 人口男妇柒口 男子肆口 成丁三口 本身年伍拾伍岁 弟汪铜年肆拾伍岁 男汪得年叁拾伍岁 不成丁壹口 侄娜儿年贰岁 妇女叁口 大口壹口侄妇詹氏年贰拾岁 小口贰口 侄女金凤年壹拾贰岁 侄女毛小年肆岁事产 官民田地山肆拾柒亩柒厘柒毫夏税 丝壹拾叁两壹钱壹分贰厘壹毫伍丝四忽 绵贰钱贰分贰厘玖毫贰丝秋粮米正耗陆勺捌抄民瓦房屋贰拾壹间民头匹牛壹头里甲编制户籍类别变动情况赋税此时人丁登记尚完备,明中后期后,详事产略人丁,原因何在?张居正张居正“一一条鞭法条鞭法”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51-559、明 朝10、清
25、朝(1 1)普通户籍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普通户籍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削弱。(3 3)乾隆年间,户籍)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永停编审,户籍制度与赋役征发隔断。户籍制度与赋役征发隔断。乾乾隆隆皇皇帝帝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原因: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籍的作用大为削
26、弱。意义: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人头税、田赋、徭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税为主地税为主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东晋秦汉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分类登记“编户齐民”“黄籍”“白籍”“土断”“大索貌阅”三年一造主户、客户“诸色户计”黄册永停编审编制分类 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为依据,;唐
27、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土地)为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1、内容日益 完整、周密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元朝以后按照职业分为不同类型。2、户籍与土地、赋税日益分离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清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3、政府逐渐放松对户籍的控制雍正帝摊丁入亩后,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等级性: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点特点地域性:地
28、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限制其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世袭性: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世袭的。多重性: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经济:便于征发赋役,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经济:便于征发赋役,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强化小农经济强化小农经济 政治:强化户籍政治:强化户籍管理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
29、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 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积极:积极:局限:局限: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1.1.户口本户口本2.2.身份证身份证3.3.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一)历代基层组织:(1 1)目的)目的/任务任务:征
30、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2 2)特点:)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 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治理 材料: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
31、的一切政务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的说法。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乡里乡里(亭)(亭)制制县乡三老(教化)啬夫(狱讼、赋税)游徼(捕盗)里亭亭长传递政令维护治安“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 高祖本纪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治理(一)历代基层组织:3、发展概况:(4 4)清朝:)清朝:保甲制度保甲制度从城市到乡村,十户
32、为牌,设牌长;十从城市到乡村,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牌为甲(100100户户),设甲长;十甲为保(),设甲长;十甲为保(10001000户户),设保长。),设保长。(一)历代基层组织:3、发展概况:(2 2)唐朝:)唐朝:乡里制度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设里正、坊正、村正。材料1: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33、乡有乡长,里。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亦曰“父老父老”。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3 3)明朝:)明朝:里甲制里甲制度度1010户为户为1 1甲,甲,110110户为户为1 1里,设甲首、里长。里,设甲首、里长。材料2: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
34、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明史明史志志卷五十三卷五十三我国现代基层组织都有哪些?1.1.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2.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二)社会治理:保甲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度邻保制度什伍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秦汉:什伍组织秦汉:什伍组织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史记商君列
35、传商君列传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可(何)谓可(何)谓“四邻四邻”?四邻,即伍人谓也。?四邻,即伍人谓也。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法律答问材料中反映的什伍之制编制的目的是什么?监督互助加强社会控制,维护治安。(二)社会治理:P101【史料阅读】分析清朝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
36、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凡甲内有盗窃盗窃、邪教、赌博、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卷清朝文献通考卷1919户
37、口一户口一原因:作用: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维护社会治安,一举多得;通过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维护稳定、征发赋役、乡里制保甲制合一(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基层组织秦汉秦汉唐朝唐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乡里制度皇帝皇帝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郡郡县县乡乡里里三公九卿三公九卿郡守郡守县长(令)县长(令)三老、啬夫、游徼三老、啬夫、游徼里正里正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设里正、坊正、村正。邻保制度四家为邻
38、,五邻为保四家为邻,五邻为保里甲制1010户为一甲,户为一甲,110110户为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一里,设甲首、里长十家牌法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由明朝中期中期王阳明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不然被认定
39、为“黑户黑户”。十家牌法使保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趋势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
40、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探究】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
41、历史意义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材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结构功能替代物功能替代物”的的作用。作用。费正清曾说: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
42、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皇权不下县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伦理造乡绅特点意义经济: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经济:保证了国家赋税的征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保障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生产、生活中的扶贫济困有利于生产
43、、生活中的扶贫济困政治: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政治: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1 1、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2 2、易导致乡绅势力的膨胀、易导致乡绅势力的膨胀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影响积极:积极:局限:局限: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
44、教育的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施,救济鳏寡孤独等。2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发展。3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正的乡村地方自治。4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随着中国封建社
45、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其自治性逐渐消退。5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进入2020世纪之后,清王朝实行新政,传统的乡世纪之后,清王朝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材料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是何异于刺
46、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非我也,兵也?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孟子材料二: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墨子 七患七患唐朝水旱灾害频发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佛教的慈悲为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
47、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的原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一)社会救济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政府救济:仓储制度仓储制度2、民间救济: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宗族宗族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主体辅助u朱子社仓(一)社会救济奉天同善堂奉天同善堂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实施者地
48、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 常平仓制度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宗族辅助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辅助 善堂、善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优抚内容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明初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宋朝元朝明清鸠杖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养病坊养病坊福田院福田院众济院众济院养济院养济院(二)优抚政策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一: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明林希元荒政从言明林希元荒政从言材料二:
49、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大明律大明律材料三: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
50、其当代价值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分类定级与扶持分类定级与扶持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影响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各自为政,缺少合作 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具有宗教色彩秦始皇四年七月,立长平仓,秦始皇四年七月,立长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