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3.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名片作者名片 1990年5 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丁肇中
2、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发表了这篇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背景介绍】丁丁肇肇中中()()瞭瞭望(望()缅缅怀(怀()探探察察()()格物格物致致知(知()儒儒家(家()埋埋没没()检检讨(讨()字词累积字词累积zhochzhrjinmliomin清清谈谈()袖袖手旁观手旁观()(
3、)不知所不知所措措()彷徨彷徨()()激激变(变()xipn hunjcutn字词累积字词累积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缅怀: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清谈: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格物
4、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性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请按照请按照“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第一部分(l l段)段)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1212段)段)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31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
5、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什么是“格物致知”?(用原文回答)明确:明确:“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谈就可
6、求到的。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作者根据这个观点怎样安排演讲思路的?作者根据这个观点怎样安排演讲思路的?1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递进式结构一.(1 1)(2-52-5)二、(6-126-12)三、(1313)提出论题“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提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点明意义并提出希望议论文的结构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在学习自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知精神。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
7、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14议论文三要素 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1.引用论证:2.举例论证3.对比论证4.道理论证第三部分():提出问题(演讲主题):。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得出结论:,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8、以 和 为例,进一步揭露 的弊端,再次点明 的重要性。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作者经历传统教育重视实验精神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科学的实验精神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2.浏览课文,思考批注: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第段,。引用“四书”之一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亮出自己的观点:。第段,。引用大学里的话,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中,。道理论证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道理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第段,。举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印证了 。举例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段
9、,。以 为例,证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实验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消极观察,而是 。举例论证探察竹子的性质积极的探测王阳明“格”竹 论证对比课文精讲课文精讲大学里大学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到知识。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内
10、涵内涵意义意义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原因:原因: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弊端: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
11、新精神的培养。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到新知识。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作者此次演讲的开场白,这是作者此次演讲的开场白,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特别荣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誉奖的感
12、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此次演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此次演讲的主题一中讲的主题一中 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也为下文讲述中国传统教育然科学,也为下文讲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做了铺垫。的弊端做了铺垫。第第4 4段举王阳明段举王阳明“格格”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王阳明的“格物格物”实是实是“格已格已”,而不,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于现在的世界的。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
13、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三者的位置是这三者的位置是不能调换不能调换的。一个成功的实验,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首先需要靠需要靠“眼光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然后靠靠“勇气勇气”开展实验开展实验;最后最后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毅力”、坚持不懈。这三者之间有比较清晰的、坚持不懈。这三者之间有比较清晰的逻辑顺逻辑顺序序,因此不能调换。,因此不能调换。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一个成功的实验者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实验者需要的是眼光眼光、勇气勇气和和毅力毅力。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14、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相。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格物致知知”的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针对的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针对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格物致知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格物致知精神。课后总结课后总结学习完本文,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学习完本文,谈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