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

上传人(卖家):汀枫 文档编号:549851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4.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 举 制 度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之 MING LAN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2.2.熟悉科举制度诞生与发展的历程。熟悉科举制度诞生与发展的历程。 3.3.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 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 代 选 官 用 官 制 度 古 代 选 官 用 官 制 度 科 举 制 的 诞 生 与

2、 发 展 科 举 制 的 诞 生 与 发 展 目目 壹 贰 叁 录录 科 举 考 试 的 流 程 科 举 考 试 的 流 程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荐举、荐举、 考试。考试。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因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因 此,隋唐以后此,隋唐以后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

3、期举贤任能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 汉代察举与征辟制汉代察举与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代科举制隋唐至清代科举制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 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再任命官职。 如:李密如:李密陈情表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前太守臣逵察察臣孝臣孝 廉,后刺史臣荣廉,

4、后刺史臣荣举举臣秀才。臣秀才。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时期时期 发展及举荐过程发展及举荐过程 周代 三年一大比,将优秀人才贡于周王将优秀人才贡于周王。 春秋 战国 基层逐级察举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战国时,地方官 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 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汉 乡举里选,察举孝廉、秀才。 初选:按身、德、材、行标准 考核:再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等条款进行 考核,最后还要策试,皇帝亲览其策。 选中者称孝廉秀才,授以州郡直至中央官位。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察孝

5、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外篇卷十五审举审举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 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 征召称辟。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 征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辟公府不就。公府不就。 二、征辟制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

6、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要的选官制度。重要的选官制度。 如: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如: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三、九品中正制三、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概说 定义: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定义: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发展:它发展:它创始于隋朝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大业元年(605605年)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1905年

7、)年),历时,历时13001300余余 年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原则:原则:自由自由报名,报名,统一统一考试,考试,平等平等竞争,竞争,择优择优录取,录取,公开公开张榜。张榜。 影响:(影响:(1 1)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对我国古代 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 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

8、低下和出身寒微 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 2)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 重重束缚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 开始:隋炀帝开始:隋炀帝初年初年 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905) 总计:约总计:约13001300年年

9、 录取:约录取:约1010万名进士(万名进士(9874998749人,诸说不同)人,诸说不同) 状元:约状元:约600600人人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 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由礼部主持考试,择,择 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合格可以授予 官职。释褐试。官职。释褐试。 隋炀帝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

10、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 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 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 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 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 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科举制

11、度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 目;目;武则天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首创武举和殿 试,试,武举由兵部主持武举由兵部主持;唐玄宗时,;唐玄宗时,诗赋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成为进士科的考试 内容。内容。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 训,开始采取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 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12、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 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宋太宗在位2121年,年, 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41年,单年,单 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4517人。人。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宋代科举人数宋代科举人数 据文献通考卷32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时代取士最多是开宝六年,进士11人,再试取16人,共27人,又 诸科96人。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人,诸科774人。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人,诸科52

13、2人。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485人。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561人。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人。 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 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 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 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 祐四年登科录祐四年登科录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废除:明清科举制度

14、的僵化与废除: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明清科举三年一科。明共开科明清科举三年一科。明共开科8383次,清开科次,清开科112112次

15、。考试程序次。考试程序 分四级:分四级: (1 1)童试()童试(即童生试,即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员,秀才、秀士,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员,秀才、秀士, 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正统元年(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正统元年(14361436年),设提调学校官,年),设提调学校官, 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可带方巾、穿蓝袍。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可带方巾、穿蓝袍。 注:院试注: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 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

16、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 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2 2)乡试:)乡试: 乡试又称乡试又称大比大比,8 8月中旬举行,又称月中旬举行,又称秋闱秋闱。是每三年一次在。是每三年一次在 各省各省省城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出主考官,明代以各布政使、按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出主考官,明代以各布政使、按 察使为监考官,清代以巡抚为首席考监考官。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察使为监考官,清代以巡抚为首席考监考官。乡试有正规的考场, 叫做叫做贡院贡院,考中者称举人,可直接授官。,考中者称举人,可直接

17、授官。第一名称解元第一名称解元。 三场:经义、礼乐论述,经史时务策。三场:经义、礼乐论述,经史时务策。 面试五艺后称乙榜、乙科。解元、亚元、经魁、亚魁、文魁。面试五艺后称乙榜、乙科。解元、亚元、经魁、亚魁、文魁。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3 3)会试:)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春闱。由礼部主持,。由礼部主持, 又称又称礼闱礼闱。地点在京城。清末最后两次考试,因八国联军烧。地点在京城。清末最后两次考试,因八国联军烧 毁贡院,改在河南开封举行。亦考三场,毁贡院,改在河南开封举行。亦考三场,中试称贡士。第一中试称贡士。第一 名称,会元(会魁)名称,会元

18、(会魁)。被录取的可参加殿试,取得做官资格。被录取的可参加殿试,取得做官资格。 如果没有参加,或没有被殿试录取,仍然是举人。如果没有参加,或没有被殿试录取,仍然是举人。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4 4)殿试:)殿试: 由皇帝主持的复试,所取者称由皇帝主持的复试,所取者称天子门生天子门生。中选者。中选者 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 二甲无定额,赐进士出身;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无定额,赐进士出身;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殿试中进士称甲榜,甲科。殿试中进士称甲榜,甲科。 可授于较为重要

19、的职官,升迁较快。可授于较为重要的职官,升迁较快。 祭妹文:逾三年,予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披宫锦还家。还家。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类型类型 考场考场 考官考官 考中学生考中学生 第一名第一名 第二名第二名 第三名第三名 童生试童生试 县试县试 县县 明:提学官明:提学官 清:各省学清:各省学 政政 童生童生 案首案首 府试府试 府府 院试院试 府、州府、州 生员(秀才)生员(秀才) 乡试乡试 (秋闱)(秋闱) 省会省会 (三年一次,(三年一次, 农历八月)农历八月) 皇帝派遣主皇帝派遣主 考官考官 举人举人 解元解元 会试(

20、春闱)会试(春闱) 京城京城 (乡试次年(乡试次年 三月)三月) 礼部主持礼部主持 贡士贡士 会元会元 殿试殿试 皇宫皇宫 (会试同年(会试同年 四月)四月) 皇帝皇帝 进士及第进士及第 (一甲,(一甲,3 3人)人) 状元(鼎状元(鼎 元)元) 榜眼榜眼 探花探花 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二甲,若干)(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三同进士出身(三 甲,若干)甲,若干) 传胪传胪 ! ! ! 1.【2015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

21、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考题链接 2 【2017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22、 【解析】“近侍”的官职未必就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考题链接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答案】C 【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 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

23、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考题链接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 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答案】A 【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24、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考题链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答案】A 【解析】“通过礼部会试者”错,应为“殿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考题链接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

25、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 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 ”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 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

26、还给皇帝。 【答案】A 【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 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考题链接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答案】A 【解析】“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学官名。 考题链接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

27、,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 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唐太宗贞观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C:“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 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 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进士即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 士科考试。 答案:D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一)院试:(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由朝廷所派官

28、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第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第 一名称会元(或会魁)。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29、: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 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要点要点 归纳归纳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生员: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即秀才,通过院试( (童试童试) )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伤仲永传一乡传一乡 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

30、秀才为茂才,阿阿Q Q正传正传中称赵少爷茂中称赵少爷茂 才公,表示讽刺。才公,表示讽刺。 解解jiji元:元:生员生员( (秀才秀才)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举人: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第三回写范进 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 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

31、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会元: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贡士: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第十七第十七 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

32、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 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 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唐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唐 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

33、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金榜: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 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一、察举制一、察举制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 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 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 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 鼎甲: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同年: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 年曰:君赐不可违也。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pptx)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