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0652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表体现了汉字()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 逐渐走向繁复化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 实用性不断增强3.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

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4.有学者认为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材料反映了 ()A 集体决策机制形成B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C 早期民主思想产生D 专制皇权有所削弱5.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判断十六国中不在北方的政权是()A 西凉B 西秦C 成汉D 北燕6.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省D 枢密院7.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625年)下诏规定“老教、孔教,此土

3、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集古今佛道论衡),材料反映出()A 儒学依然是社会主流思想B 道教有取代儒教的趋势C 社会上出现三教合归儒D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8.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 重视发展生产B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 注重任用贤才D 提倡节俭9.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 张骞通西域B 人口大量南迁C 江南的开发D 孝文帝改革10.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4、,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 )A 贞观之初社会经济得以复兴B 唐太宗虚怀纳谏C 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D 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11.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光武中兴D 开元盛世12.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A 吴蜀联合对抗曹魏B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 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D 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13.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14.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

5、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A 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B “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C 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D 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1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等语句都反映的是 ()A 世袭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16.关于南北朝形势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17.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 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 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 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 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8.唐初

6、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C 限制了皇帝特权D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9.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皇权置

7、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A B C D 20.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A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

8、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

9、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

10、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3.盛世,指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

11、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请写出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2)总结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一点即可)(3)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24.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2、,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 贫苦子弟,

13、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5.材料一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魏征传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14、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1)材料一中唐太宗怎样“以古为鉴”和“以人为鉴”的?(2)材料二中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唐朝出现的什么盛世?请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该盛世产生的原因。答案解析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B5.【答案】C6.【答案】B7.【答案】A8.【答案】C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B12.【答案】D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D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A20.【答案】D21.【答案】(1)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

15、;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2.【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

16、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23.【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共同表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共同原因: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3)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

17、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言之有理即可)24.【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才学、明法知礼、意志谋略(机智果决)。(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4)趋势:选拔标准从注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25.【答案】(1)“以古为鉴”: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鉴”:唐太宗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2)开元盛世。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