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阅读理解复习一、作用题目二、含义三、理解四、写作手法五、写作顺序内容六、记叙顺序七、概括文章内容记叙文八、联系实际谈体会九、含义(理解)十、作用句子十一、赏析十二、过渡句作用十三、连续性动词作用十四、加点词含义词语十五、形容词表达效果十六、词语是否矛盾十七、词语能否替换一、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主要内容、情感如:秋天的怀念阿长与 合: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若标题形式新颖或者运用某种修辞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如果是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如:老海棠树二、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三、题目的理解:作用含义四、写作手法1、欲扬先抑
2、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比中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人或者事物。2、铺垫:使后文的情节更加合理作用:使后文(情节)更加合理;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 伏笔:暗示后文必将出现什么情节。 作用:暗示后文的(情节);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六、记叙顺序:顺叙:条理清晰。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叙:一是补充情节。二是为后文做铺垫。三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内容+目的注:(1)内容:可以抓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可以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
3、(2)写作目的写人: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赞美。 记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写景:对景的喜爱和赞美。八、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九、句子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修辞手法或者解释重点词语的角度理解句子换种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十、句子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A、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点明中心(主旨
4、)。B、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标题(开头)。C、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表达了)。(概括该句话的内容)十一、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角度;总答题格式:判断+解释+作用+情感比喻: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把比作(解释),生动形象写出了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拟人:这句话适应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引用: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使文章充满诗意美(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更有权威性等),写出了,
5、表达了。排比: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表达了。反复: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夸张: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动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种类: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E、神态描写F、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节描写:细微的情节、细小的动作或者表情都是细节描写。通常细节反映与某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中。作用:通过(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特征)。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6、: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用:a.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b.衬托了人物性格、品质;c.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与现实形成对比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作用: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3、重点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十二、过渡句(段)答题格式: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时候作用只有引起下文)十三、几个连续性动词的作用写出了的全过程,表现出,表达了作者(情感)。十四、加点词语表达效果(三步法):xx”
7、词的本是(可以删除),在文中指(重点是语境意),表达了情感。十五、形容词的表达效果 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对的情感。十六、两个词语是否矛盾?分析:先判断不矛盾,并分别指出两个词语指代的内容即可。十七、“*”词能否替换成“#” 不能替换,“*”写出了(表达效果),而“#”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替换。补充:1、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2、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答题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了3、双引号的作用之一:讽刺了4、一语双关:
8、一个词语包含两层或以上的意思(表层含义、深层含义)5、补充情节题:先限定答案范围6、照应:有段落中的前后照应和文章的首尾照应。它的特点是前边提到的景、物、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7、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到所描写的事物上,或者以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含义。作用: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新闻列标题概括新闻内容 新闻1、给新闻列标题(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9、)答:标题=导语(人物+事件)2、概括新闻内容答:新闻内容=导语7、说明思路1、题目的作用4、说明顺序2、开头的作用5、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3、种类6、语言准确性说明文1、说明文题目作用:(1)点明了说明对象。(2)揭示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揭示说明内容。(4)运用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具体分析其作用):A、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B、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C、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2、说明文开头是事例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3、判断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2)分类别:事物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列数字:列举了哪些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5)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6)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概括了事物的特征。7)作诠释:灵活自由地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8)摹状貌:生动形象地描绘
11、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加具体生动。9)画图表:准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10)引资料:引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更有说服力。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xx词语能否删除)答:A、不能。B、“xx”词语是意思;C、如果去掉就变成与实际不符合,所以不能删除。D、“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说明思路。答:分段(层),再概括层意。如果: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4、语言准确性1、找中心论点2、开头的作用5、论证思路议论文3、论证方法及作用6、补写论据议论文1、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题目 开头 中间(过渡句) 结尾2、 议论文
12、开头是事例、名言(引用)的作用:(1)通过写的事例、故事(引用的名言、话),引出论点(或论题)。(2)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论证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1)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引用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3)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周密,给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4、议论文中“xx”词能否删除?、正面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大多从范围、程度、条件等方面分析。)、反面指出不运用这些词语的后果。(如果去
13、掉“xx”词,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删除。)、“XX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5、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总题思路:A、先分层概括层意然后用提示语(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串起来。B:文章(或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6、为文章补写一个论据。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件道理论据:xx(人物)说xx;或xx(人物)的xx(名言)。要求:大众化,人所共知真实格式与仿写相同7、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8、驳论文的阅读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4)批驳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