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市*镇*小学 *1、观 潮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2、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熟读成诵的学习,体验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教学重点: 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三、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从读课文入手,教学生观察画面说话,进而指导学生自主
2、探究课文内容及其写作特点。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正音。四、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五、布置作业: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师: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生: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生: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
3、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生: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师: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和图片。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
4、,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师: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师:深入学习课文3、4
5、段,体会钱塘江大潮。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们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生:(1)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由
6、远及近)师: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师: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生: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进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进行介绍。(3)介绍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
7、、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
8、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板书设计: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 (由远及近)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2*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学习收集资料。(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多层次阅读交流过程,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9、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四、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以及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四、拓展实践五、尝试运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
10、了吧! 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教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2指名读,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3整体感知(1)读读想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2)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
11、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5.交流汇报,自读疑难。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1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同桌听。2)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节课
12、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1尝试练笔。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学生练笔,教师巡视点拨。2班级交流。3演读课文。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在课前先让学生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形成共鸣。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感觉。同时体现扶放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探究、交流,扩大教学覆盖面,特别有利于平时不爱动脑,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发展。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更具情
13、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板书设计: 大拐弯(神奇)雅鲁藏布大峡谷 长、深、窄(数字) (世界之最) 自然博物馆(举例) 秘境(处女地)3、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理解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大意。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思维拓展,深化主题。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
14、达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三、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五、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文字阅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三、检查自学情况。四、理清文章的脉
15、络。五、小结本节课。 师: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师:2、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读生字。重点指导: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师: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交
16、流: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师:理清课文的脉络。(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汇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师: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读课文。从课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理清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
17、序。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整体感知。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大榕树鸟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五、总结全文。六、作业。这节课,我们就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
18、以汇报。(二)汇报交流。1、指名读表示榕树大的句子,并谈体会。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表示榕树的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看课件:榕树的大与茂盛。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师: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师: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生:汇报。师 :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师: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
19、”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师: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生:学生分头
20、准备。生: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堂上所的写一段导游词。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照顾大多数,贯彻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活了。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了老师教也教不到的更广
21、阔的知识。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大榕树 鸟 大 茂盛 多 欢快4* 火 烧 云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2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阅读、背诵、体会意境、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
22、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三、教学难点:体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按连接语的要求学习课文,体会感情。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活思维。二、通读全文,解读课题。三、浏览课文,理清条理四、研读课文,质疑探究。1、提出问题,引领探究2、通过
23、读、找、画、想、背、说,探究第三自然段围绕中心句,用不同颜色词语写具体的方法。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4、5、6自然段,重点研究学习作者是如何构段的。五、再读课文,回归整体。播放PPT火烧云的情景图,让学生边看边听老师的解说:在日出日落时,天空会出现五光十色的云霞,早上的云霞叫朝霞,晚上的云霞叫晚霞,课文中写的是“晚饭过后”的云霞,就是晚霞,作者萧红把晚霞称为什么?她为什么把晚霞成为“火烧云”?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顺句子。读后从课文中找个句子解题。请浏览课文,捕捉课文中的三个句子,分别用其中的三个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顺序。本文就是按火烧云上来、变化、下去的顺序写的,重点部分是写火烧云
24、的变化;看到“变化”这个词,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听老师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边听边把表示颜色的词语找出来。推荐班上读书最好的同学美美地读一读,教师示范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这段话读熟并背下来。我会仿照课文说话。这地方的火烧云 一会儿绿 ,一会儿 ,一会儿半 半 黄、 白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让老师来引读课文4、5、6自然段,注意老师的提示语。老师领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小组讨论交流。请自己选择最喜爱的一段读一读,边读边像看电视一样想象动态的画面,用心体会刚学到的构段方法。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天空里出现
25、或来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火烧云如此美丽,如此神奇!它是如何上来的,又是如何下去的,自由朗读课文1、2和最后自然段就清楚了。以“礼花”为内容。想像它的形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通过孩子观看课件,可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感受火烧云的神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弄懂课文大意,通过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顺句子,读得津津有味,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要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给他们一块“读中生疑”的时空很必要。这样,往往会出现精彩的生成,便于教师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26、,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发现规律,读写结合。有意识地淡化第一和第三段的教学内容,从而重点突出课文第二段火烧云变化的内容,并且采用从中间切入的方法首先学习第二段。这样有详有略的教学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 颜色:五光十色 火烧云 变化多端形状:千姿百态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4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
27、收集资料。(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口语交际、习作、对联积累、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二、教学准备: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背积累、教师点拨相结合。四、教学时间:5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在小组交流三、全班交流四、总结、引导讨论五、延
28、伸拓展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激情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书面表达的积极性。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说话,以免词不达意的现象存在。同班同学之间相
29、互都有所了解,这样互说互评有利于帮助同学把话说得精炼些。同时,课外拓展跟家人互说更有助于孩子语言训练。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三、自读习作,初步修改.四、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教师巡回个别
30、指导。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3.起草成文。扶放结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材料,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好习作是改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再三推敲自己的习作,直到自己认为完美方可交老师提提意见。第四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二、我的发现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
31、己的发现: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课堂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身见解,学会倾听别人说话,让学生体验生活处处皆语文。第五课时(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日积月累二、趣味语文1读读认认。(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2读读背背(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5)背诵诗句。(6)抄写诗句。词语盘点:1读读写写2读读记记3听
32、写词语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 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四、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由介绍诗人入手)学生根据自己所知,介绍诗人苏轼。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3、出示练习14、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导语 教师:以前同学们都学过哪些故事?能背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
34、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1) 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3)全班齐读古诗。(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
35、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指名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2)出示练习2(悟出的道理)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
36、们要_就要_。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入新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用前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突破难点,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第二课时(游山西村)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二、学习古诗(二)解诗题,知作者。(二)抓字眼,明诗意。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四、感悟写法
37、: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交流陆游的资料。)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回报: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真好象已无路可走。“柳岸花明又
38、一村”柳岸花明处又冒出了一个村庄。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五、巩固练习、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游山西村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读诗,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逐句理解古诗的含义,才能体会诗人的意境。启发学生体会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板书设计:游山
39、西村陆游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 对淳朴自然生活的赞美尾联抒情6、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三、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五、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读、合作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语句,从而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它之所以能向上爬的原因。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