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学主讲人:沈正赋主讲人:沈正赋上篇新闻采访理论篇上篇新闻采访理论篇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一、作为采访活动主体存在的采访者,亦即专业的新闻记者和业余的新闻通讯员。二、作为采访活动客体存在的各种客观现象,亦即采访主体以外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被采访者情况,以及新闻受众情况等。三、作为连结采访活动主体与客体的采访关系,亦即采访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把握的关系。第二节新闻采访学研究述略 一、国外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二、我国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三、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三个阶段:1、表层研究阶段 2、深层研究阶段 3、立体研究阶段第三节学习新闻采访学的 目的和方法一、学习新闻采
2、访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和研究二、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1、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2、注意学习、收集他人的采访方法;3、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4、研究新闻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问 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的新发展。第二章新闻记者及其职业特点 第一节记者及其类型一、记者职业的产生及其现状1、记者的起源2、记者的现状二、记者的类型1、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3、驻外记者与驻站记者第二节记者的职责 一、采写新闻二、反映情况二、舆论监督第三节记者的职业道德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节
3、记者的条件 一、广博的知识二、熟练的采写技能三、强健的体魄第三章新闻采访的历史、性质及其要求 第一节新闻采访史略一、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二、新闻采访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性质1、采访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 发展与变化2、采访的发展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分不开3、采访的发展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社会阶级性第三节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新闻采访的特点1、求新性;2、求实性;3、时限性;4、广泛性;5、连续性;6、公开性。二、新闻采访的作用 (即采访决定写作)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3、
4、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第四节新闻采访的要求 一、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1、新闻敏感定义;2、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3、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二、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1、新闻政策;2、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三、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下篇新闻采访方法篇下篇新闻采访方法篇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新闻策划一、新闻策划的定义二、新闻策划的性质1、策划对象是重大题材的新闻事实;2、策划目的是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3、策划往往是群体性行为;4、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三、新闻策划的
5、作用1、提高新闻报道质量;2、发挥舆论引导功能;3、调动记者采访的主观能动性。四、新闻策划的要求与方法1、坚持策划“创意”的科学性;2、坚持策划报道“导向”的正确性;3、坚持策划报道“火候”的把握性。第二节新闻报道思想 一、报道思想定义二、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1、从政治上、政策上为采访工作“导航”;2、指导新闻素材的获取;3、指导新闻主题的提炼。第三节新闻线索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二、新闻线索的作用1、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2、决定记者采访的方向;3、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的质量。三、新闻线索获得的渠道1、来自政策、决议和领导的活动、讲话;2、来自各种会议;3、来自各种传播渠道;4、来自通讯员和基层群众
6、;5、来自记者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第四节采访准备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进一步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2、有助于缩短与采访对象间的距离;3、有助于记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提高工作效率。二、采访准备的内容1、进一步学习与本次采访相关的政策;2、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3、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4、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5、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第五章新闻采访的方式第一节口头采访一、访问的特点、作用和要求1、访问的特点访问是记者“面对面”与采访对象打交道;从访问双方来看,彼此处在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访问活动的中心是双方的“交谈”;访问是有目的的谈话;访问是在有限的时
7、间内进行的。2、访问的作用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3、访问的要求 平等;因人而异;主动权。二、访问的选择1、选择理想的访问对象;2、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3、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三、提问的方式与方法1、提问的方式;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2、提问的主要方法正问法;迂回法;激将法;设问法(自发式)四、提问的技巧1、要问得恰到好处;2、要问到点子上;3、要问得有份量;4、要善于通过提问拨动采访对象的心弦。第二节观察采访 一、观察采访的方式1、参与性观察;2、隐匿性观察;3、非参与性观察。二、观察采访的作用1、有
8、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2、有利于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3、有利于获得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4、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剥夺的采访手段。三、记者的观察力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2、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眼光的统一;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第三节体验式采访 一、体验式采访的作用1、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2、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3、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二、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1、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2、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
9、事难以体验;3、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4、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第四节电话采访 一、电话采访的定义 二、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1、优势快速;方便;轻松。2、劣势缺乏面对面交流;缺乏深刻性;信息传递易受干扰。三、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1、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2、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3、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第五节网络采访 一、网络新闻采访方式1、网上新闻源配合时事新闻的报道;IT产业的相关报道;在因特网上找寻独家新闻或奇人异事。2、网上提供新闻源的方式
10、在线聊天;电子邮件;网上浏览。3、搜寻背景资料利用新闻组;利用电子小组;利用电脑资料库。二、网络采访的特点网络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网络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网络采访“互动性”强,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打开方便之门。三、网络新闻采访面临的问题1、如何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第一手信息;2、版权问题是困扰大多数网络媒体的一大难题;3、不应过多地依赖电脑辅助报道手段;4、电脑辅助手段可能导致对不同对象的报道不均衡。第六章新闻采访的方法 第一节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采访一、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定义二、简介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的情况三、记者招待会
11、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运作要求1、摸清意图,做好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2、积极而大胆地提问,讲究所提问题的质量;3、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发稿。四、解剖一个记者招待会的案例。第二节座谈会采访 一、座谈会采访的定义二、座谈会采访的长处1、可以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2、可以同时听到来自各方的反应,有助于记者的分析和判断;3、与会者相互启发和补充,有利于记者弄清事实真相,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座谈会采访的运作要求1、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宜;2、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3、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4、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第三节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二、隐
12、性采访的形式1、旁观式隐性采访;2、参与式隐性采访。三、隐性采访的作用1、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助于记者掌握事实;2、不会因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导致采访遭拒,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控权。四、隐性采访的特殊要求1、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2、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3、采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4、在具体运作中,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第七章采访活动的分类 第一节事件性新闻采访一、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二、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1、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2、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三、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1、突发性事件采访现场要能当机立断;反应
13、要快,作风要敏捷;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2、预发性事件采访不要停留在事件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与运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不要囿于事件本身找新闻,而应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事件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不要局限于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而要注意事件的“静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不要按部就班进行采访,而要抓紧时间,超前工作 四、突发性事件采访报道 、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 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灾难新闻 所谓灾难新闻,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量或非人为因素
14、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矿井瓦斯爆炸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美 约瑟夫普利策“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西方新闻界名言知情权 知情权是一个法学概念,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受众知情权是
15、指受众享有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法定权利。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受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人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一般来说,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我国政府以及政府对新闻传媒的要求是,对于灾难新闻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严格要求灾难新闻必须积极宣传战胜灾害的成绩,反对纯客观地报道灾情。
16、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指示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 -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十分关怀。地震发生后,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区各级党组织,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领导群众迅即投入防震抗灾斗争。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已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防震救灾工作。中国
17、人民解放军和有关省、市卫生系统,已组织大批医疗队赶赴现场。大量医药、食品、食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国家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已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监视灾情。灾区人民群众正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展开抗灾斗争。他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导下,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197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 -1970年1月5日云南日报 “金家庄公社社员们揣着毛主席的红宝书说,地
18、震震不掉我们贫下中农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千条万条,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灾区革命人民的头脑是第一条。地震发生后,省革命委员会派专车专人,星夜兼程把红色宝书毛主席语录、金光闪闪的毛主席画像送到了灾区群众手中(看到红宝书和画像)灾区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20世纪80年代之后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1987年7月18日,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社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的连续报道,并力争时效赶在外电、外台之前”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关于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对空难、海难、铁路公路
19、交通等国内发生的恶性事故,中央新闻单位要抢在境外传媒之前发出报道。”从灾难事件发布机制看,目前我国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外交部侧重于通过新闻传媒报道我国对国际性灾难事件的反应和表态;二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侧重于负责对国内灾难事件发布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其中大多由与灾难事件有关部门发布,再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特别重大的国内外突发事件,偶尔也由国家领导人通过电视讲话或接受记者访问等形式发布。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走向 在灾难新闻的报道方面,我们原则上要求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在总体上必须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此决定如何报道、报道时机以及报道的范
20、围;稿件需送权威部门审核,审定后方可发表,以使报道符合中央方针、国家法律,重大事实和情节符合实际。2、灾难性事件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灾难事件与灾难新闻 灾难事件属于突发性事件的范畴,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反常性、破坏性和影响力,因而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极易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灾难越大新闻价值越高,灾难越小新闻价值越低。那些特别重大的灾难事件,不仅在人类历史上而且也在新闻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像2001年发生在美国本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全球主要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及时的报道,2002年美国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就主要授给参与此次事件报道的有关新闻媒体及其新闻报道。2006年第90届普利策新闻奖
21、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也授予了对发生在2005年夏美国本土的那场突发性事件“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出色报道的有关媒体。因此,从学理层面上看,灾难事件就是灾难新闻。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 角色定位 朱镕基总理对此事所作的评价:“如没有记者的揭露,就冤沉水底了。”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说:“感谢新闻媒体的新闻监督”。其一,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始终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代言人,在新闻舆论监督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只能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不能代替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只有依靠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22、。其二,坚持正义,公正介入,切实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对南丹矿难事故的成功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一种让公众了解社会真相的秩序。这个秩序让社会具有更完善的自我修复机制,表明公民的知情权已受到重视,这无疑意味着社会进步。其三,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无私无畏,大胆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在体会文章中说:“我们对南丹矿难的揭露和报道,只是党报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使然;面对如此特大事故,我们相信,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都别无选择,都应当和必须这样做。”2001年底,南方周末把“揭开南丹矿难真相”列入“中国传媒十大突破”之一,并作出这样的评价:“作为中国第一
23、大报(指人民日报)的记者,在特大责任事故被地方政府遮掩之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访,利用特殊的网络媒体(指人民网)率先揭开真相;在此,中国新闻界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与政府高层的正确决策形成良性互动,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范例。”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 人文主义关怀灾难新闻与人文主义关怀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 报道中的表现其一,重视对灾难
24、事件本体的报道。“天堂”掳去如花青春 -羊城晚报 英国“水鬼”作最后一搏 俄罗斯等待复活神话 118名艇员全部葬身海底 俄罗斯哭了 亲人:焦急、沉默和等待 普京:眼里满是泪水 最后的家书 -羊城晚报 其二,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媒体所关注的灾难中的生命个体大多集中在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身上,主要通过客观展示灾难中的这些弱势群体的悲苦和恐惧,来引发人们的关爱和同情,进而打动读者 圣延舞会,数百人火海生死不明 零星几人智寻出路逃出鬼门关 生还者追忆逃生经历 死难者档案 309个生命昨日黎明前被大火吞噬 洛阳大火认尸场面令人悲怆 其三,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人文主义关
25、怀精神则要求记者,勇敢地扛起人性的大旗,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对处于极度状态下的人类给以人文主义关怀,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从而对卑琐、残酷、冷漠的人性以批判,使人类始终面对自己,保持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人性的光芒从“103”看广西人的父母心 浓烟中陌生男子陪坐给她勇气 在我国,新闻媒体始终应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时代的传声筒。它拥有自己的职责权域,既不能代替公、检、法等权力机关行使职权,也不能扮演慈善部门的角色到处替天布道、乐善好施。新闻媒体坚持正义、呼唤良知、爱打抱不平、关怀弱势群体等秉性和宗旨,只能体
26、现在传播的手段和方法上,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可能是,一方面会由于过于情感化而影响到媒体从业人员从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对事件真相的探求;另一方面也会由于过于主观化和理想化而让媒体渐渐滋生一种“言语霸权”的意识,或者在社会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充当起“包青天”的角色,而这些显然又都是有悖于新闻媒体的本份与神圣职责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媒体的定位第二节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一、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1、构成上的多头绪特点;2、产生时间上的延缓性;3、内容上的综合性;4、写法上的灵活性;5、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启迪和警示意义上。三、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1、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2、调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运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3、思辨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采访选题要不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要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让事实经过理性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辨色彩。本课程内容至此全部讲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