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武汉市第64中学 齐峰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目录01学科知识综述02课标要求和教材解读03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04教学过程设计1学科知识综述 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在亡秦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面对汉初的经济凋敝和社会残破,用“秦制”而不用“秦政”(“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一方面继承了秦朝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为突出特征的基本国家体制模式,另一方面不再全盘遵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而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顺应民心,废除秦苛,以农为本,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持俭勤
2、政,西汉统治终于巩固下来,西汉社会也由此步入“人给家足,都鄙廪瘐皆满,而府库余财”的发展道路,一时呈现出“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为之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课标要求和教材解读【课标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教材解读】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叙述了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本课内容上承下启,共设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学生需要关注的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若干个点串起一条
3、条线,若干条线呈现出面,实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本课的典型历史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事件有: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现象有: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等,众多的点形成了“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的线,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交融等各条线,最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面。3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影视及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通过表格归纳
4、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析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和体系。设计导学案或学习任务单,落实课堂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在本课中可以突出的情感价值观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家国情怀、爱惜民力、以德化民、勤俭治国、以身作则等。重点:“文景之治”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学情分析】制作一份学情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并统计数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设计。(附调查问卷及调查数据统计)1.你对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感兴趣吗?A.感兴趣(87%87%)B.不感兴趣(6%6%)C.一般(
5、7%7%)2.你看过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书吗?A.看过全套(8%8%)B.完全没看过(47%47%)C.看过一部分(45%45%)3.你知道“楚汉之争”吗?A.很熟悉(58%58%)B.知道一点(42%42%)C.完全不知道4.你了解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吗?A.知道这个人,也了解他的事迹(44%44%)B.知道这个人,但不了解他的事迹(56%56%)C.完全不了解5.你了解“文景之治”吗?A.人和事都了解(34%34%)B.知道人,但不了解事(62%62%)C.完全不了解(4%4%)6.你知道什么叫“休养生息”吗?A.很清楚(23%23%)B.知道一点(53%53%)C.完全不了解(24%24%)
6、7.关于汉朝的历史,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可以在题后补充答案)注:本题部分同学多项选择注:本题部分同学多项选择 A.军事(47%47%)B.经济(27%27%)C.政治(3333%)D.文化(4545%)E.(有有6%6%的同学提到少数民族,的同学提到少数民族,14%14%的同学提到文物,的同学提到文物,28%28%的同学提到英雄人物的同学提到英雄人物)8.你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成语故事吗?A.知道很多(20%20%)B.知道一点(65%65%)C.完全不知道(15%15%)D.如果知道,请列举35个(剔除与秦汉无关的成语,只有剔除与秦汉无关的成语,只有17%17%的同学列举准确,如楚河汉界、指
7、鹿为马、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的同学列举准确,如楚河汉界、指鹿为马、揭竿而起、四面楚歌)9.你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可以在题后补充答案)注:本题部分同学多项选择注:本题部分同学多项选择 A.历史书籍(70%70%)B.小说(35%35%)C.电视剧电影(43%43%)D.网络游戏(12%12%)E.(有有22%22%的同学填写博物馆,有的同学填写博物馆,有45%45%的同学填写历史课堂的同学填写历史课堂)10.你去过西安吗?如果去过,能准备一些见闻、故事或者照片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吗?(去过西安的同学有去过西安的同学有4 4人人)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秦汉历史有兴趣,求知欲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8、完整阅读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同学很少,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对“楚汉之争”的历史典故比较熟悉,对西汉初期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他们的事迹不太清楚;大多数学生对“休养生息”的含义不理解;学生对汉朝的军事战争及文化比较感兴趣,对政治和经济的兴趣偏弱,对来自于汉朝的出土文物、英雄人物充满好奇;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学生知道的不多,而他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历史书籍、电视剧电影或历史课堂;极少数同学去过西安。4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课件展示两组图片:“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以及“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和“汉景帝阳陵”。引导学生观察探讨。(1)能简单描述出你对两组图片的第一
9、印象吗?(2)仅从外观上,能判断出哪个王朝更强盛更持久吗?(3)“秦始皇陵”气势磅礴、威武庄严,“兵马俑”气吞山河、不可一世而秦朝却极其短命,原因是什么?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调查小表格,同时在黑板上粘贴历史事件卡片“秦朝灭亡”,开始构建思维导图。你认为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在括号里打)行郡县制()焚书坑儒()修骊山墓强征徭役 ()强征赋税()严刑酷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新课学习】一、汉并天下然百废待兴 1.课件展示楚汉之争示意图,教师围绕地图简述秦亡后刘邦项羽之争直至西汉建立的过程,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要点归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粘贴历史事件卡片“楚汉之争”和“西汉
10、的建立”,继续构建思维导图。(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2)造成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2.材料研读汉书 食货志,并播放中国通史第21集文景之治影视剪辑片段,师生合作探究。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3.课件展示陆贾与刘邦的对话,以揭示“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根源。并由教师解释“休养生息”的概念。陆贾 我马上我马上打得天下,打得天下,要诗书何要诗书何用用!马上马上得到得到天下,岂天下,岂能在马上能在马上治理治理!休养:休息保养生息
11、:人口繁殖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教师讲述:西汉的建立,使国家复归统一。汉高祖刘邦面对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吸取秦亡教训,顺应民心,力求为百姓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恢复经济,即“休养生息”。二、与民休息创文景盛世 1.展示本课中提及的贯彻“休养生息”政策的三位帝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2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能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词语。“休养生息”核心词语 以农为本 以德化民 勤俭治国请小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出来,继续构建思维导图。2.通过文献、图片及影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以农为本”的相关内容,学会“论从史出”。“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
12、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回顾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和比较的学习方法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到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以农为本 汉高祖 文帝、景帝 3.教师史论结合,补充“以德化民”及“勤俭治国”相关资料。继续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学会自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
13、;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改为髡钳城旦舂,把劓改为笞三百,把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把斩右趾改为弃市。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以德化民”“勤俭治国”“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
14、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有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一想到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感到很惭愧,就放弃了。4.师生共同归纳及探讨: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以德化民以农为本勤俭治国想一想: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重要?为什么?思考一下:最终造就文景二帝时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高祖开始持续六十余年不变的休养生息政策5.结合史料和视频资料,给出“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历史事件卡片“文景之治”,继续构建思维导图。“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
15、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卷15【课堂小结】:1.利用教材53页课后活动第2题,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作用。制作表格将秦朝暴政措施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并简要解释“汉承秦制”的内涵。秦朝的“急于求成和暴虐”汉初的“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沉重赋税,三分之二上缴国家“薄赋”,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修骊山墓、阿房宫、长城,沉重徭役负担“轻徭”,注重农
16、业,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军队常年征战,四处征伐“兵皆罢归家”严刑酷法,动辄残害肢体直至死刑“以德化民”,废除严刑酷法剥削残酷,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以身作则,提倡勤俭治国2.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和已经粘贴的历史事件卡片,最终完成思维导图,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多条线索。秦朝灭亡楚汉之争西汉建立文景之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休养生息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汉武帝大一统【课堂练习】1.基础知识(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秦朝统治残暴 B.秦朝镇压农民起义 C.刘邦起兵灭秦 D.楚汉之争(2)面对“民失作
17、业而大饥馑”的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吸取秦亡教训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3)以下是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局势而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其中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有效的是()。A.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B.分给逃亡人员一定土地,恢复原有的田宅 C.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徭役和兵役 D.整顿吏治,提倡节约,反对奢华(4)下列对“文景之治”措施的概括,不正确的是()A.田赋降到什五税一 B.重视“以德化民”C.提倡勤俭治国 D.废除严酷刑法 2.解决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能容纳一万多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有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一想到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感到很惭愧,就放弃了。回答下列问题:(1)秦始皇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3)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课后拓展】1.同学们,你们想全面了解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交融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吗?你们想知道这一时期有哪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吗?你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吗?欢迎访问我的教育云空间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