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选读王祥事后母王祥事后母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注释注释】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是个孝子。因为侍奉后母,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故事的主人公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这个故事讲的是他和继母之间的另外一个感人事件。殊:很,非常。暗斫(zhu):偷偷地砍杀。私:小便。【译文译文】王祥对待
2、他的后母朱夫人非常谦恭谨慎。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很好,后母一直让他看守那棵树。有一次,王祥正看守李树时忽然起了风雨,王祥就抱着树哭泣。王祥曾经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前往,准备暗中砍死王祥。正好那时王祥起床,后母空砍在被子上。等到王祥回来,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不已,因而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后母于是终于被王祥所感动,从此爱护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王祥事后母()2.母恒使守之()3.母自往暗斫之()4.既还()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母恒使守之()2.祥抱树而泣()侍奉侍奉让让去去已经
3、已经 代词,代李树代词,代李树表修饰表修饰 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值祥私起,空斫得被。2.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你觉得文中的王祥和朱夫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正好那时王祥起床解手,后母空砍在被子上。正好那时王祥起床解手,后母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不已,于是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不已,于是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王祥对长辈十分孝顺;王祥对长辈十分孝顺;朱夫人知错能改朱夫人知错能改王戎、和峤遭大丧王戎、和峤遭大丧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
4、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注释注释】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大丧:父母之丧。鸡骨:形容瘦弱憔悴的样子。支床:精神萎靡地躺在床上。数(shu):屡次,常常。省(xng):看望。备礼:礼数完备周到。【译文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
5、“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俱以孝称()2.过礼()3.武帝谓刘仲雄曰()4.和峤虽备礼()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俱以孝称()2.臣以和峤生孝()3.而哀毁骨立()4.而应忧戎()都都 著称著称超过超过对对说说虽然虽然介介 凭借凭借认为认为表转接表转接 却却而且而且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2.和峤
6、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忧。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身体,骨瘦如柴。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文中王戎、和峤对丧事的做法正应了我国的一句俗语 2.文中王戎、和峤的做法有和不同呢?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但是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
7、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哭不出来的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哭不出来的地步,的确是悲伤的过度。地步,的确是悲伤的过度。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庾公乘马庾公乘马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
8、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注释注释】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的卢:马名。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译文译文】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用来保护后面来
9、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或语令卖去()2.宁可不安己()3.昔孙叔敖 ()4.效之()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卖之必有买者()2.不安己而移于他人()3.杀两头蛇以为后人()有人有人怎么怎么过去过去 仿效仿效代马代马 表承接表承接用来用来 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2.效之,不亦达乎!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全文主要抓住对庾公的 进行描写,突出了他 的美德。2.文中虞公借用“孙叔敖杀两
10、头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庾亮用庾亮用“孙叔敖杀两头蛇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证明自己为别人消除的故事,证明自己为别人消除灾难而宁愿自己冒险的行为是一种很旷达的行为。灾难而宁愿自己冒险的行为是一种很旷达的行为。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语言语言为别人为别人阮光禄焚车阮光禄焚车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注释注释】剡(shn):县名。【译文译文】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用
11、他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但想到阮裕的车太好了),却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借者无不皆给(都都)2.遂焚之(于是于是)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意欲借而不敢言(表转接表转接)2.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表转接表转接)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要车又有什么用呢?四、根据文章
12、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如果说阮欲所焚烧的不仅仅是一辆精美的马车,那么,你认为他真正焚烧的是什么呢?阮裕焚烧的不仅仅是马车阮裕焚烧的不仅仅是马车,真正燃烧的是私心!真正燃烧的是私心!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留着作甚!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留着作甚!晋简文为抚军晋简文为抚军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注释注释】晋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y),即位前封会稽王,任抚军将军,后又进位抚军大将军、丞相。床:坐具。古时候卧具叫床,坐具也叫床。听:
13、听凭;任凭。参军;官名,是将军幕府所设的官。手板:即“笏”,下属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魏晋以来习惯执手板。批杀:打死。门下:门客,贵族家里养的帮闲人物。教:告诉。无乃:恐怕,用来表示语气比较缓和的反问。弹:弹劾。【译文译文】晋简文帝还在做抚军将军的时候,他所坐床上的灰尘不许拂去,看到老鼠在上面行走的印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见到老鼠白天出来行走,就用手板将老鼠打死,抚军为此很不高兴。(意欲惩罚参军),他的一个门客起身劝谏,告诉他说:“老鼠被杀,尚不能忘怀;现在又要为死了的老鼠来损伤人,恐怕不行吧?”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晋简文为抚军时(担任担任)2.
14、视以为佳(很好很好)3.抚军意色不说(通通“悦悦”,高兴,高兴)4.尚不能忘怀(尚且尚且)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视以为佳(动 认为认为)2.以手板批杀之(介用用)3.今复以鼠损人(介 因为因为)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抚军为这很不高兴。2.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
15、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晋简文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呢?在意的是:不能让人在意的是:不能让人因为无谓的原因而受到伤害。因为无谓的原因而受到伤害。殷仲堪既为荆州殷仲堪既为荆州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注释注释】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荆、徐二州水灾。他笃信天师道,生活俭省,可是事神不借钱财。水俭:因
16、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啖(dn):吃。水:水灾。俭:年成歉收。率物:率人,为人表率。真素:真诚无饰;质朴。方州:州。豁(hu):抛弃。时意:时俗。常:常态。“焉得”句:意指不能因为登上高枝就抛弃树干,比喻不能因为身居高位就忘掉了做人的根本。其:表命令、劝告的语气副词,大致可译“还是、要”。尔曹:你们。【译文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盘,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以为我出任一州刺史,就认为我会放弃平
17、素的志向。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因为地位高了就变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既为荆州(担任担任)2.值水俭(适逢适逢)3.辄拾以啖之(就就)4.亦缘其性真素(由于由于)5.每语子弟云(对对说说)6.今吾处之不易(改变改变)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辄拾以啖之(连 用来用来)2.勿以我受任方州(动认为认为 )3.贫者,士之常(助主谓之间主谓之间)4.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连表承接表承接)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18、。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2.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四、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你从文中看出殷仲堪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末,他说的那番话是想对弟子表达哪些意思呢?殷仲堪是一个勤俭节约,不因自己是官就觉得高人一筹,为人殷仲堪是一个勤俭节约,不因自己是官就觉得高人一筹,为人民作表率,有安贫乐道之志的人。民作表率,有安贫乐道之志的人
19、。不论所处的环境是贫还不论所处的环境是贫还是富、是贵还是贱,都要保持一个安贫乐道的心态,因为由简是富、是贵还是贱,都要保持一个安贫乐道的心态,因为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亲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炜大踧踖。【注释注释】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
20、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李元礼:在各种文献中,评价都很高,号称“天下楷模”。司隶校尉:官名。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 府君 仆:谦称。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i):孔融传作陈炜。了了:聪明;明白通晓。踧踖(cj):局促不安的样子。【译文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 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
21、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 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 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 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 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 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一、解释加点字。一、解释加点字。1.诣门者(前往,到前往,到去去)2.随父到洛(跟随跟随)3.为司隶校尉(是是)4.谓吏曰(告诉告诉 )二、翻译下列句子。二、翻
22、译下列句子。1.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所以我和您是世世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2.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韪说: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三、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三、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随父到洛(洛阳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仆人人)仆,“我”的谦称。四、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
23、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注释注释】髡(k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 德行第6 则注。陈寔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
24、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u):气味。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 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 放逐。符起:其事不详。【译文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 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
25、:“您父亲怎么 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 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 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 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 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简析简析】陈仲弓七十岁的时候,因党锢之祸受到牵累,为了替他人承担责任,不愿牵连太广,他自请入囚,确实被判罚
26、过髡刑。本则中的客人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总认为好人不会犯错,好人也不会被受到处罚。好人也偶尔会犯错误的,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丁放逐孝己,但并不能说武丁不是高尚明智之人。同理,尹吉甫、董仲舒亦然,瑕不掩瑜嘛。也正因为这些高尚明智的人偶尔犯了识人偏差的错误,所以诸如孝己、伯奇、符起等孝子也就难免被错误地判罚。因此,像陈仲弓这样的忠臣孝子被处以髡刑也就不是没有可能了,只能说是历史的现实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事实胜于雄辩,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几个强有力的例子。一、解释加点字。一、解释加点字。1.同心之言(结构助词,的,的)2.足下但因伛为恭(当做当做)3.客惭而
27、退(羞愧羞愧)4.高明之君 (的的 )二、翻译下列句子。二、翻译下列句子。1.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2.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这三个做父亲的,恰这三个做父亲的,恰 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三、三、“客惭而退客惭而退”的原因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所谓所谓“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足赤,人无完人”。52.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
28、,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注释注释】庞士元:庞统,字士元,东汉末襄阳人,曾任南郡功曹(能参与一郡的政务),年轻时曾去 拜会司马德操,德操很赏识他,称他为凤雏。后从刘备。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曾向刘备推荐 诸葛亮和庞统。故:特地。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绶带,指做大官。绶
29、(shu)带,就是丝带,是用来拴金印的。秦汉 时,丞相等大官才有金印紫绶。洪流之量:比喻才识气度很大。邪径:斜径,小路。伯成:伯成子高。据说尧做君主时,伯成子高封为诸侯。后来禹做了君主,伯成认为禹不讲 仁德,只讲赏罚,就辞去诸侯,回家种地。耦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扶一张犁,并肩而 耕。后泛指务农。原宪:孔子弟子,字子思。据说,他在鲁国的时候,很穷,住房破破烂烂,用桑树枝做门上 的转轴。他不求舒适,照样弹琴唱歌。许、父:许由、巢父。巢父,是许由的朋友,尧也想把职位让给他,他不肯接受。夷、齐: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译文译文】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特意走了两千里路去
30、拜访他。到了 那里,遇上德操正在采桑叶,士元就在车里对德操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长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蚕妇的事!”德操 说:“您姑且下车来。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回 家种地,也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换住达官的住宅。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 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 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有齐 景公那样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 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大钟、雷
31、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响啊。”一、解释加点字。一、解释加点字。1.故二千里候之(候候:探望探望)2.伐雷鼓 (伐伐:敲打。敲打。)二、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二、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标出来。士元从车中谓曰: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事?”三、翻译句子:三、翻译句子:1.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您只知道走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2.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
32、,出门就必须肥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华的宫室里,出门就必须肥马轻车,左右要有几马轻车,左右要有几 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十个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与众不同的呢!算是与众不同的呢!四、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德操是个怎样的人四、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德操是个怎样的人?淡泊名利、博学多识淡泊名利、博学多识。嵇中散临刑东市嵇中散临刑东市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注释注释】嵇中散:嵇康,字叔夜,战国时魏国卓越的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生于公元233,卒于公元283年,谯国人(今安徽宿县)人
33、,“竹林七贤”之一。广陵散:琴曲名。嵇康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在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袁孝尼:袁准。靳固:吝惜、固执。【译文译文】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嵇中散临刑东市(将要将要)2.袁孝尼尝请学此散(曾经曾经)3.广陵散于今绝矣(绝响绝响)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
34、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广陵散于今绝矣!(介介 从从)2.请以为师,不许。(介介 把把)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嵇康将在东市嵇康将在东市被执行死刑,神色不变。被执行死刑,神色不变。2.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广陵散从今天要绝从今天要绝响了!响了!四、有关本文流传下来一首成语是:、有关本文流传下来一首成语是:广陵散广陵散绝绝gung lng sn ju。广陵散广陵散已失传。已失传。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东床快婿东床快婿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35、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注释注释信:信使 矜持:指拘谨,做出端庄严肃的样子 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为王导之堂侄。【译文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遣门生
36、与王丞相书(给给)2.咸自矜持(都都)3.乃是逸少(就就)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任意选之(代词,他们代词,他们)2.访之,乃是逸少(代词,他代词,他)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婿,就都拘谨起来。四、郗太傅为什么把女儿嫁给王羲之?四、郗太傅为什么把女儿嫁给王羲之?王羲之处事坦然不慕权门。王羲之处事坦然不慕权门。谢太傅轶事谢太傅轶事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
37、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注释注释】谢太傅:谢安。按: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会稽郡的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支道林等畅游山水。盘桓:徘徊;逗留。泛海:坐船出海。王:指王羲之。色:神情。并:一同。遽:惊慌。唱:提议。神情:精神兴致。王:通“旺”。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喧:叫嚷。动:摇晃。不坐:坐不稳,不能安坐。将无:表示婉转的建议,相当于“还是吧”
38、。承响:承,应声。响,声音。【译文译文】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谢太傅盘桓东山,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员谢安出道前的故事,谢安是魏晋名士的典范,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
39、雅从容的风度。这段文章运用生活细节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谢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胆有识的杰出形象。谢安 能够以平恬的态度迎接突发的危险,并主动去寻觅险境,体验险境,并且以险为乐,以险为美,表现了宏阔的度量、高雅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文化品格。这些正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乏的素质,所以在这方面谢安仍是当代人的楷模。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太傅神情方王(正正)2.舟人以公貌闲意说(通通悦悦”,高兴,高兴)3.足以镇安朝野(足够足够)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二、指出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介介 因为因为)2.众人即承响而回(连连 就就)3.足以镇安朝
40、野(连 来)三、翻译下列句子。三、翻译下列句子。1.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2.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五、风起浪涌时,众人和谢太傅各是什么表情?这里运用了什么五、风起浪涌时,众人和谢太傅各是什么表情?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作手法?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这段文章运用生活细节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谢安临危不乱、镇这段文章运用生活细节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谢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胆有识的杰出形象。定自若、有胆有识的杰出形象。谢公与人
41、围棋谢公与人围棋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注释注释】谢公:即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俄而:不久,不一会儿。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淮上
42、: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徐向局,徐,慢慢地。向局:面向棋局。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利害:进展,情况。小儿辈:谢公对他手下的称呼,表示谢公与他手下十分亲切。意色:神态,神情,脸色。不异于常:没有什么不同于平常。【译文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看书竟(完完 )2.默然无言(沉默的样子沉默的样子)3.不异于常(不同不同)二、翻译下列句子。二、翻译下列句子。1.客问淮上利害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说话间,神色、举动和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平时没有两样。三、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古代著名三、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的战役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之战。之战。四、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谢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四、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谢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危急之时镇定自若,处惊不乱,具有大将风度,在危急之时镇定自若,处惊不乱,具有大将风度,气量博大。气量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