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科版生物必修一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单元测试卷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115题每小题2分,1625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过程中,能使细胞内ADP的含量增加的是()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B.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C.肠道中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D.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解析:要使ADP增加,就要使ATP减少,即应消耗能量。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A、B、C三项的生理过程都不需要消耗能量。而D选项中分泌胰岛素需要消耗能量。答案:D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环境的改
2、变无关C.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D.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解析: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酶本身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催化反应结束后,酶本身不发生变化;酶的活性与温度、pH有关,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分子的结构,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答案:C3.下图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X代表的物质是ADP、Pi,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B.B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进行C.A过程产生的O2用于C过程的第二阶段D.通过B过程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
3、的化学能解析:由示意图知,A代表光反应,B代表碳反应,C为需氧呼吸。答案:D4.人体内氢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水中的H只来自于NH2B.在缺氧的情况下,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C.M物质是丙酮酸,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解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和羧基。在缺氧的情况下,厌氧呼吸会在细胞溶胶中进行过程,产生丙酮酸,也会发生脱氢反应,进一步产生乳酸。答案:C5.下图表示一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膜中载体也能运输蔗糖B.碘以该方
4、式进入海带细胞C.该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D.该方式发生在被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解析:分析图解可以看出,图示葡萄糖的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即属于易化扩散方式,被运输物质只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答案:D6.右图中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右图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A.水培的洋葱叶B.生长的柳树幼叶C.培养的衣藻D.秋冬的银杏落叶解析:由上而下的四条色素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图中缺少了叶绿素,最可能是秋冬的银杏落叶。答案:D7.下表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变化的实验记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蔗糖溶液(gm
5、L-1)细胞变化0.30刚发生质壁分离0.25无明显变化0.20有胀大趋势A.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测定细胞液浓度C.验证细胞质具有选择透性D.证实细胞是有生命的解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有多方面的用途,如本题中,已知外界溶液浓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在三种溶液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可以推测细胞内的细胞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应在刚发生质壁分离和未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组外界溶液浓度之间。答案:B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分子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脱氧核糖及三个磷酸基团组成B.线粒体内大量合成ATP的部位是基质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ATP的速率增加D.叶绿体内ATP的运输方
6、向是基质类囊体膜解析:组成ATP的是核糖,非脱氧核糖;线粒体内大量生成ATP的阶段是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剧烈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ATP,所以ATP的合成速率增加;叶绿体内ATP在类囊体膜中合成,用于碳反应中有机物的合成即运输方向是类囊体膜基质。答案:C9.将等量甲、乙两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8小时,测得的数据见下表。据表分析,决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的因素是()植物器官光的颜色温度O2增加量甲叶红22 120 mL甲叶绿22 15 mL甲根红22 0 mL乙叶红22 80 mL乙叶绿22 10 mLA.植物种类B.光的颜色C.温度D.植物器官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除根以外,
7、其余各组实验均有O2的产生,说明决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的因素为植物器官。答案:D10.下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A.若有大量气体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的气体速度加快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解析: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气泡)。增加土豆片的数量即增加酶的数量,可使反应速度加快。一段时间后,因底物过氧化氢全部被消耗分解掉,产生的氧气(气体)量不再增加。答案:C11.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
8、误的是()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和或过程和B.真核细胞的细胞溶胶中能进行过程和C.动物细胞内,过程比过程释放的能量多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产生NADH,过程消耗NADH解析: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和、和、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溶胶中能进行厌氧呼吸的全过程,即和或和;动物细胞中过程(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比过程(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多;包括乳酸菌在内的细胞厌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的NADH,在第二阶段(或)消耗。答案:B12.暴雨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农田中的庄稼也会因长时间淹水而大量死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厌氧呼吸产热量不足导致酶活性下降B.产物乙醇使蛋白质变性,细胞死亡C.无机盐吸
9、收等生命活动受到影响D.产物乳酸积累,导致乳酸中毒解析:“长时间淹水”暗示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植物厌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乙醇使蛋白质变性,而导致细胞死亡。答案:B13.下图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关于其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和均具有选择透性B.光反应的产物有O2、NADPH、ATP等C.上的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中的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D.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在上进行;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在中完成解析:上进行光反应,此过程需要光,也需要多种酶参与。答案:C14.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分子和丙酮酸B.过程可以产生NAD
10、PH,过程需要消耗NADPHC.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解析:通过题图可知为需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一、二阶段,为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过程,所以X为三碳分子,Y为丙酮酸。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而不是线粒体基质中,所以C项错。答案:C15.下图是某同学验证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的CO2,确保实验的科学性B.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下种子光合作用的干扰C.种子的细胞呼吸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D.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
11、浑浊,是种子进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的缘故解析: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因为本实验是通过检验B中的种子能否产生CO2为观察指标的。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浓度等,光照不会对细胞呼吸产生影响。如果C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经过细胞呼吸产生了CO2。无论是否有光照,种子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B16.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某小组以某植物非绿色器官为材料,研究其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氧气浓度)与呼吸熵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熵越大,细胞需氧呼吸越强,厌氧
12、呼吸越弱B.B点需氧呼吸强度比A点时大C.为延长该器官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D.C点以后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解析:厌氧呼吸时,没有O2的吸收,只有CO2的释放,此时RQ值为无穷大,放出的CO2并不多,A项错误;C点时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对该器官的保存不利,保存时应调到B点,C项错误;呼吸强度与RQ是两个概念,RQ虽然不变,但在一定范围内呼吸强度会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D项错误。答案:B17.下图为光强度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这一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A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B.在过B点后,再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C.在B点时,真正光合速率为7 mg
13、/(m2h)D.在A点时,真正光合速率为0解析:A点时表观光合速率为0,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答案:D18.甲图表示的是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乙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甲图中可以知道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B.从乙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温度C.从甲图中可以知道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时,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升高D.从乙图中可以知道酶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是B解析:温度过高、过酸、过碱都能使酶彻底失活,且这种失活是不可逆转的。从甲图可以看出,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在5和6之间,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在乙图中酶活性温度范围
14、最窄的是酶B。酶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不完整,因此从乙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温度。答案:B19.下图表示的是一昼夜北方某作物植株CO2吸收量的变化。甲图为盛夏的某一晴天,乙图为春天的某一晴天。对两图的相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植物在B点时的干重均小于A点时的干重B.植株有机物总积累量可用横轴上下曲线围成的有关面积表示,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OA的绝对值C.两图中DE时间段叶绿体中三碳分子含量均大大减少D.甲图中E点与G点相比,叶绿体中的ATP含量较多解析:甲图是盛夏晴天,中午DE段下降是因为蒸腾作用过于旺盛,导致气孔关闭,光合强度下降。而在春天没有此现象
15、,其他各点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一天中,下午到达光补偿点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上午到达光补偿点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少。甲图中DE段下降是由于CO2供应不足,乙图则是光照不足,因此甲图中三碳分子减少,乙图则是增加。同理,甲图E点由于CO2供应不足,光照并未减弱,ATP含量增加,G点光照减弱,ATP含量减少。答案:C20.将某种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5 、15 、25 和35 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CO2的吸收速率,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处理图1中有关数据,得到图2、图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光强小于1时,温度是细胞呼吸的限制因素,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B
16、.当光强大于7时,25 比15 条件下植物的有机物合成速率大C.图2表示在535 下该植物最大光合速率的变化D.图3表示在535 下该植物呼吸速率的变化解析:由图1可知,当光强小于1时,温室内的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此时,温度是细胞呼吸的限制因素,而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A项正确。当光强大于7时,25 比15 条件下植物的有机物合成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大,前者的相对值为7.5,后者的相对值为6.5,因此B项正确。分析图1和图3可知,图3表示在535 下该植物呼吸速率的变化,D项正确。分析图1和图2可知,图2不能表示在535 下该植物最大光合速率的变化。答案:C21.分析下列甲、乙、丙
17、三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从B点开始出现光合作用B.图乙中,在光照强度相同时,如t2 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最大C.若图丙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代表胡萝卜素D.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应选用蓝紫色或红色的塑料大棚解析:图甲中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f的吸收光谱集中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所以f代表叶绿素。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时,应选用无色的塑料大棚。答案:B22.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程度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细
18、胞呼吸减弱CO2浓度从D点开始下降,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A.B.C.D.解析:此曲线表示一天中CO2浓度变化,解答时注意联系实际,晚上无光,不进行光合作用,但24小时内细胞呼吸均进行。另外,中午温度高,气孔关闭,半夜气温低,细胞呼吸弱。CO2浓度从D点开始下降,说明从D点开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答案:C23.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 表示4支试管,表示实验步骤。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bcd淀
19、粉溶液2 mL蔗糖溶液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2 mL唾液淀粉酶溶液2 mL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将c倒入a,将d倒入b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加入现配的本尼迪特试剂溶液2 mL37 恒温水浴2 min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A.唾液淀粉酶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碘化钾溶液C.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D.第步操作可以省略解析:该实验以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为底物,通过添加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反应后与相应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来证明酶的专一性,其中,唾液淀粉酶属于无关变量;第步的操作必不可少,因37 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把ad 4支试管置于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有助于
20、酶的催化,故D选项错误;c倒入a,d倒入b,37 温水中水浴加热10 min后,推测淀粉溶液被淀粉酶催化产生还原糖,滴加本尼迪特试剂,70 水浴加热变红黄色,或滴加碘碘化钾溶液37 恒温水浴不变蓝色;蔗糖溶液则不被淀粉酶催化,滴加本尼迪特试剂70 水浴加热不变红黄色。答案:D24.某一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从环境中吸收M物质,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当细胞中M物质浓度高于溶液中M物质浓度时,也会发生M物质的吸收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M物质的吸收M物质的吸收存在最大值,且吸收结束时膜两侧存在M物质的浓度差M物质的吸收随着温度而变化,且有一定的最适温度M物质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的判断依据是()A.
21、B.C.D.解析:表明为逆浓度吸收;表明有载体蛋白参与,故可判断为主动转运。中氧气存在不是产生能量的必要条件。答案:D25.下图表示需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中数值最大的是B.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C.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D.某些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解析:图中分别是需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产生的ATP,其中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2O反应生成CO2和H,因此是H2O;产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某些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需氧呼吸。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26.(12分)图1是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表示植物体内的不同生理过程。图2表示的是某学校研究小组给予叶面积
22、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不同强度的光照后,所测定的A、B两种植物叶片的O2释放量的实验结果(假设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细胞呼吸的影响)。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1过程中,NADPH的作用除了供能外,还有作用,在此过程中,若要生成1个葡萄糖分子,并维持RuBP(五碳分子)的含量不变,则共有个三碳糖分子(三碳分子)参与反应。(2)图1过程发生在中。(3)图2中,光照强度为a时,A植物能发生的图1中所示的生理过程有(填序号),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限制A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有。(4)图2中,B植物在光照强度为b时,若此时的呼吸熵(细胞呼吸放出的CO2与吸收的O2的体
23、积比)为0.8,则B植物的叶片需从外界吸收的CO2气体量为mL/(m2h)。解析:(1)NADPH的作用除了供能外,在碳反应中还作为还原剂,能将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在此过程中,若要生成1个葡萄糖分子,需要2个三碳糖。卡尔文循环六次,形成12个三碳酸,其中2个用于形成葡萄糖,10个用于五碳分子再生。(2)图1过程表示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3)光照强度为a时,A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能发生图1中所示的全部生理过程。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限制A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除光照强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温度、CO2浓度、水分或无机盐等。(4)图2中,在光照
24、强度为b时,氧气释放量为8 mL/(m2h),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量为2 mL/(m2h),若此时的呼吸熵(细胞呼吸放出的CO2与吸收的O2的体积比)为0.8,则需从外界吸收的CO2为(8+2)-(0.82)=8.4 mL/(m2h)。答案:(1)还原12(2)细胞溶胶和线粒体(3)温度、CO2浓度、水分或无机盐等(答出一项即可)(4)8.427.(10分)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壁及相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肾
25、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组织液中的。(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需要的参与,还需要消耗。(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而被动转运的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载体的参与,还需要消耗能量(ATP)。(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渗透吸水。原尿中的葡萄糖未完全重吸收会导致原尿
26、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答案:(1)高于(2)主动转运载体能量(ATP)(3)渗透吸水原尿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28.(10分)下图所示为测量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O2的实验装置。水槽内注有清水,倒置的量筒内也充满了清水。提前制作大小相同的圆形滤纸片若干。实验过程如下。第一次实验:制备新鲜动物肝脏的研磨液;将4片圆形滤纸片在肝脏研磨液中浸泡后取出,并贴在反应室上侧的内壁上(如图A所示);向反应小室内加入10 mL质量分数为3%的H2O2溶液(如图A所示);将反应小室旋转180,
27、成图B所示状态;每隔30秒读取并记录量筒中水面的刻度一次,共进行5分钟。第二次实验:将圆形滤纸片的数量改成2片,其他均与第一次实验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2)如果上述两实验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则需如何改进实验?(3)如果根据第一次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出了如右图所示的曲线。那么第二次实验的大致曲线应该是怎样的?请在曲线图中用实线添画该曲线。(4)如果要利用题图的试剂、材料、装置等研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本题上述的研究相比,在实验条件上需进行如下变动。在各次实验中,清水的温度不同(如0 、30 、100 等);。解析:(1)因在肝脏研磨液中浸泡
28、后的圆形滤纸片上含有过氧化氢酶,所以4片与2片所含酶量不同,因此探究的问题是酶的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2)因变量的不同是由自变量的不同引起的,所以两实验的结果若无明显差异,则需改变酶的浓度,使第二次实验酶量变得更少或更多些。(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酶的浓度不同引起反应速率不同,导致O2的释放量不同。酶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所以酶的浓度越大,到达平衡点所需时间越短;酶的浓度越小,到达平衡点所需时间越长。(4)实验过程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若研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反应速率,酶的量为无关变量,所以在各次实验中,圆形滤纸片的数量应保持一
29、致。并且要在H2O2溶液的温度达到与清水相同的温度后再把反应小室旋转180。答案:(1)酶的浓度(2)第二次实验再用更少(1片、1/2片、1/4片等)或第一次实验用更多的圆形滤纸片(6片、8片等)进行实验。(3)如下图所示。(4)在各次实验中,圆形滤纸片的数量不变要在H2O2溶液的温度达到与清水相同的温度后再把反应小室旋转18029.(8分)小明通过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以便为西红柿生长提供最佳光照强度。实验过程如下:取几株都有5片叶片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他测定了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他还采用7种不同的光照强度,并通过隔热装置
30、使光线通过而热不通过。实验结果:温度光照强度:普通阳光/%开始时的CO2浓度/%12小时后CO2浓度/%2500.350.36825100.350.34225200.350.30625400.350.28925600.350.28225800.350.28025950.350.279请你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说出该实验中的一种无关变量:。(2)Mikael设计的探究实验在各种光照强度变化中分别使用了不同株植物,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为什么?。(3)在这一实验中Mikael将其中一个装置保持在黑暗中的目的是。(4)Mikael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他说:“我仍然不能
31、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请你为他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建议:。(5)Mikael要用曲线图表示他的实验结果。下列哪种表示方法最好?。A.柱形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B.柱形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C.曲线图,12小时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D.曲线图,开始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解析:Mikael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叶片的大小等。Mikael设计的探究实验在各种光照强度变化中分别使用了不同株植物,由于不同株植物株高、叶片数虽相似,但叶面积等其他方面不一定相同,违背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造成实验结果不可信。由12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看出,自变量设置的光照强度太低,没有适宜的光照强度,所以应该增加若干实验组,使光照强度为普通阳光的100%及以上。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或开始时的CO2浓度)(2)不是不同株植物的株高、叶片数虽相似,但叶面积等其他方面不一定相同(3)作为对照(4)增加若干实验组,使光照强度为普通阳光的100%及以上(5)C2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