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讲评语文试题讲评 2023.04.23课件制作理念课件制作理念1.1.查漏补缺,积累巩固。(查漏补缺,积累巩固。(落实必备知识落实必备知识)2.2.精准确定答题切入点和提升表达的规范化。(精准确定答题切入点和提升表达的规范化。(提高关键能力提高关键能力)3.3.进一步提升精准审题的能力,提升有效阅读速度和迅速规范作答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精准审题的能力,提升有效阅读速度和迅速规范作答的能力。(强化学科强化学科素养素养)注意:注意:本课件为全题目解析讲评,题型全面覆盖,老师上课视学情考情择善而从。课件本课件为全题目
2、解析讲评,题型全面覆盖,老师上课视学情考情择善而从。课件制作落实以下备考理念:制作落实以下备考理念:1.1.知识构建知识构建将积累贯穿始终。将积累贯穿始终。(知识储备)(知识储备)2.2.纠错训练纠错训练把补弱落到实处。把补弱落到实处。(能力提升)(能力提升)3.3.教考衔接教考衔接让技能准确迁移。让技能准确迁移。(知识迁移)(知识迁移)4.4.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将规范抓牢夯实。将规范抓牢夯实。(素养培优)(素养培优)讲练评目标讲练评目标0101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0303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0202作作 文文0404目 录01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现代文
3、阅读 材料出处命题分析材料出处及考查点材料一选自: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 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选自:摘编自刘巍 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分)考查点:重点
4、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分析论点论据关系,分析概括文本观点、创新运用观点进行实际应用等能力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2B】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1A】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
5、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2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1B】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1
6、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1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2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3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
7、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4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2C】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
8、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2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材料一主要观点: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材料二:1
9、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2【1C】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1D】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3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
10、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1C】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1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
11、实批判。1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3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2D】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
12、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2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3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3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
13、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3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选择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
14、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答案】C【解析】C项“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有误,原文“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是指文学更侧重于书写、展示自我,但并没有放弃“弘扬道德情操”“给出意义”的意思,所以作品仍然会“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选择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 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
15、信息之中。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的观点“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并且同时强调“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并不是语言使得图像产生多义性,而是图像具备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可以通过语言来排除,达到深刻的本质。选择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16、是(3分)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答案】B【解析】材料二主要谈了“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强调文学在当下的功用,并且谈到了“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
17、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A项谈了模仿作画与材料并无太大联系,材,C项是“诗画异质”,D项强调图像的作用,只有B是谈到了图像和语言(文学)两者,并且强调了语言可以对图像所起到的作用。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答案】(4分)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标准】.“相似点”2分:“锤子具有冲
18、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1 分。说明:只要答出二者都具有“冲击力”或“有力”“冲击感”“强有力”等相近表述,即可给分。“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1分。说明:考生能够联系锤子的作用,答出图像具有使广告语“深入脑海”或“嵌入大脑”“加深印象”等近似表述,即可给分;若答材料中原句(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亦可给分。【解析】本题主要是分析“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力方面的强势作用”,此为材料一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另外需要考虑比喻的特征,锤子和图像的相似之处,只有依靠“图像之锤
19、”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分)【答案】5.(4分)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标准】(1)第一点分两点给分,答出文字的叙事策略优势得1分,答出对应的表达效果得1分。具体细则如下:答出“文学借鉴图像的
20、叙事策略”得1分。答为“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或“利用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得1分。但是答为“语词叙事上的时间性”不给分,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文字需要打破的局限性,不是相较于图像的优点。答出“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或“带给读者具象的画面感”得1分,不重复得分。(2)第二点分两点给分,答出文字的内容表达优势得1分,答出对应的表达效果得1分。具体细则如下:答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方面优势明显”或“文学在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得1分,不重复得分“文学在揭示心理方面优势明显”可答为“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文学在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可答为“在多义中找到核心”。答出“获得更
21、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得1分。答为“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或“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分)【答案】5.(4分)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求劝说学生阅读原著,原著代表语言或文学,即列举语言或者
22、文学的优势,结合全文回答。材料一第一段“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语言或者文学可以加深对图像的理解。01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苏派高中语文苏派高中语文材料出处命题分析材料出处及考查点现代文阅读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3、。(6分)9.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考查点:远行远行何士光(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远远 行行 何士光1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2“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3【7A】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
24、,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4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5“撕一张票下来,老八!”6【6A】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7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6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7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文 本解
25、析现代文阅读 8“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9“不行!不行!”10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11“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12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13【6B】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14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15“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16【7C】“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17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
26、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6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7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18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
27、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19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20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21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7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7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
28、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文 本解 析现代文阅读 22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23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24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6C】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
29、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7B】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25“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26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27“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6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7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文 本
30、解 析现代文阅读 28“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29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30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31“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32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33啊!远行!34【7A】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
31、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6D】(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7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6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选择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
32、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答案】A【解析】文章的第6段,刘书记在拿到票之后大家都开始抗议认为在这个行为不行。27段“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这两处地方并没有表现他“很有威信”。他向人要票而不容商量,是特权思想在作怪,吴老八听他的话,是因为曾得过他的帮助;大家服从指挥,也不完全因为他,主要因为思想态度有了转变。选择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
33、的一项是(3分)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答案】B【解析】本篇文章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多用方言口语。24段“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本篇小说化用古人诗句,其目的并非为小说增添古朴典雅的诗意美,而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
34、,借此善意调侃文中的人与事,起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答案】(6分)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标准】针对“争着上车”,答出“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
35、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得1分,答为“倒叙+具体内容”得1分。针对“等待车来”,答出“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得 1分,答为“插叙+具体内容”得1分。(2)简要分析这样叙述的文学效果,共4分。分析效果,一点1分。答出“设置悬念”或“营造出紧张气氛”得1 分,答为“留下悬念”、“营造出紧张氛围”等得1分。答出“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得 1分,答为“吸引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索”、“吊足读者口味”、“增强可读性”等得 1分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
36、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评分标准】答出“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得 1分,答为“使叙事节奏急缓有致”、“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使情节波澜起伏”“使情节一波三折”、“舒缓调节叙事节奏”、“调节叙述节奏”、“使情节转折更加自然”、“节奏一快一慢,使文章张弛有度”、“产生延宕效果”等得 1分。答出“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得 1分,答为“为下文解决问题做铺垫”、“为后文转变作铺垫”、“为下文中大家齐心协力重整旗鼓出发作了铺垫”等得1分。)如简要分析这样叙述在“人物塑造”上的效果,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出“强化人物的心理落差”“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37、可得1分;或答为“表现梨花屯的人们对远行的期待”“突出人们对致富的向往”“突显梨花屯人的脾骨”可得1分。【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小说叙述手法和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主观题解 析现代文阅读 9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6分)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
38、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标准】1.针对题干“象征意味”,要体现出“由小见大”的思路,从“长途客车”的“小”见“社会时代”的“大”,否则不能得满分。2.第一点:应答两部分。一是针对题干“开始遍体鳞伤”,回答“创伤、痛苦”或类似表达,得1分;针对题干“混乱不堪”,回答“矛盾、冲突”或类似表达,得1分。第二点:针对题干“秩序井然”,回答“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统一团结”、“集体意识”、“文明意识”或类似表达。得2分。第三点:针对题干“成功远行”,回答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美好生活”或类似表达。得2分。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 小说远行的题旨在表现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改革不管遇
39、到什么挫折,也必然要进行社会必然要前进,但这种哲理的思考是通过怎样的文学形象、语言、旋律表现的呢?在此作者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新春世态图一一春天的梨花屯,遍体鳞伤的车辆,抬着七个麻袋的冯氏三兄弟,背着篓子的来贵嫂,从不容人商量的刘书记,脖颈细细的岑老师,“老子不管这些”的张老么,孟铁匠等组成了一幅“挤车图”而且这些挤车的人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而矛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因为改革,我们堂堂正正的杜主任的“革命工作”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这生意不仅不是财源茂盛达三江,而是“每日经营,不够付利息,只得与个体户冯氏三兄弟抢摆摊设点的地盘”。最后差点儿大动干戈。因此,冯氏兄弟今天非与杜主任较
40、量不可,孟铁匠呢?今天挤车的胳膊恰好碰上了因为承包铁厂的事闹岂不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他们都聚集在一辆将远行的车上,互不相让各自为战。不过这辆混乱过的车辆最终还是经过自动调整后终究远行了,这显示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从历史哲学高度的正确把握。完成了他自己对当今社会的哲理思考:改革给社会带来了生机活力,然而旧的重负并未完全卸掉,新旧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甚至出现混乱,然而改革终究还要进行。远行的车最后不是启动了么?寄理于世情微观之中-评何士光的远行 何其谷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 改革中最为棘手的是什么?是技物器能,抑是政治制度的更迭?显然不是,而是更深也更普遍的日
41、常生活中所体现的思想,行为方式,观念。这一层次的改革虽从“五四”以来启蒙运动一直生生不息,但至今还只是一个伟大的开端而已,构成这一层的千百万人的习惯,世俗,惰力不仅象汪洋大海一样无边地芟延,而且还时时威胁着我们改革建成的大堤大家知道,社会主义中国经过人民的奋斗无数的改革建成之后,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一律平等,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然而,在世人的心目中恰恰相反,人们对官职的崇拜就象对待神灵一样,吴传正不是在刘书记“把票撕一张下来,老八的叫喊声中就乖乖地给了他一张么?在刘书记来看,他自以为有攻城野战之功,江山是自己打下的,故声音是不容商见的,而在老八看来,给他一张票也未尝不可,更何况自己到汽车队去
42、学习还是靠刘书记粗大笔迹,同意二字呢?这是一件多么天经地义,无可愿非的事啊,然而它又是多么的惊谬!我们难道不能透过这件事的表面现象看到无数个封建意识的阴魂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游荡?养尊处优,不顾条件的感恩报德 寄理于世情微观之中-评何士光的远行 何其谷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之处,我们的民族就是由于缺少那种貌似“恶”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素质-敢于竞争,抗争。恩格斯曾经说过:“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杠杆,它表现对某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于习惯所奉崇的秩序的叛逆”。在此,笔者要向尚未睡得的国民大声疾呼。“晚醒你们的人性吧,追求你们作为一个人应得到的一切,来吧,貌似恶
43、的善,去吧,似善的恶,我们改革的胜利,九洲的生机,民族的腾飞太需要你们了,正如一一个缺血的病人太需要血液一样。我们不应当只是“视野里只是一片无限光明”,而应更深刻地从远行的暂停中看到历史断层般伤痕的体现,让光明裸露底层的真实,为了人们脚下的征途,为了孩子对书的信赖,我们是绝不能用谎言编织虚幻的帘慕,我们应做敢于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为体民族车轮远行道路的畅通开路。寄理于世情微观之中-评何士光的远行 何其谷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表现:梨花屯人社会学意义的起步 梨花屯是何士光的小说世界,这里生活着的是质朴的农民,他们除了温饱以外并无更多的需求,但就是这点微小的基本生活愿望也很难得到满足,
44、他们从大跃进到学大寨,已经承担了超负荷的政治和经济责任,然而他们自身的地位却是那样低下,以至于“差不多是在以自己的卑微来增色他人的优越,以自己的苦难来作他人的幸运的陪衬”。所幸的是这种岁月连同它的制造者一起被当作历史掀了过去,饱受凌辱的冯么爸们挺直腰杆站立起来,成为真正的“人”。现在,远行中的梨花屯人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们要走出乡场,去逛一逛县城;不是迈动自己的双腿,而是要堂而皇之地乘坐汽车虽然这只是一辆遍体鳞伤的汽车。梨花屯人的这一次乘车远行,是由混乱僵持秩序这个“三部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小说的一条单纯的线性结构。从小说截取素材的技巧来说,这是一种横断面方法,因为整个故事前
45、后所经历的时间不过两三个小时之间。作为小说的表现层,作品充其量只是写出了一次极其普通的人世纷扰,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琐闻。而以如此短暂的时间跨度去叙述一个乘车故事,应该说是很难写出多么深刻的富有社会历史价值的内涵来的。自然,小说中写到了改革与开放的冲击波也影响到了这个大山皱折中的边远山屯,并引起了新的人际矛盾,写到了被动摇了的和遭到侮慢然而终竟得到尊重的干部权威,写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动给农民带来的松动与欢快。但是,这一切都是通过乘车人的行为、心理、情绪来表现,只不过构成了这一场乘车风波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的背景。何士光何士光远行远行的表层和深层意蕴的表层和深层意蕴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
46、链接 由政策变化而带来的新的矛盾,都成为这次乘车风波的导火线,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快的阴影,但今日梨花屯毕竟非比往日,普通的农民、知识分子再也用不着畏首畏尾,胆战心惊地看人眼色说话行事了。人们在取得了政治与经济地位的独立之后,不仅获得了自身做人的尊严,同时也萌发了显示自身智慧、财力、权力等等价值观念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在车厢内外所发生的这一场纷争,那些普通人的寸步不让,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执拗。我以为,这里所显示的应该说是在梨花屯人因为农村政策的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调节,挺直了做人的腰杆以后,这一次“远行”便使他们进一步学会应当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远行去往县城,那里是一
47、个有着与梨花屯迥然有别的生活景象和生活方式的外部世界,梨花屯人要在那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熏陶。毋庸讳言,梨花屯人在农村实行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后,已经打破了旧式的生活秩序,并且也初步消除了由“左”的阴影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戒备,但在打破了那种由干部把农事、商事、人事等等一切管死的旧的群体关系之后,怎样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合作、友好、关怀、谦让的新型群体关系,还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而乘车远行就把这一新问题及时地摆到了梨花屯人的面前。何士光何士光远行远行的表层和深层意蕴的表层和深层意蕴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远行所包含的深层哲理意蕴:从现实的象征意蕴
48、而言,这个小小的车厢就隐喻着一个现实社会。人们曾经长期地翘首以待,希望有一个能够改变落后现状、让人们获得幸福、获得自由发展的新局面,而这样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到来,因此,“那时候人们没有什么指望”,而一旦这样的好机会来了,人们喜悦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车来了,开始是出现在远远的望乡岩那儿,出现在那些长满橄树的土丘之间,象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就仿佛搔爬在人们心上一样,让人们禁不住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惊疑,疑心它到头来并不会变成一辆车,或者终于又从哪儿斜逸出去,但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就果然庞大起来了。车厢秩序随之大乱,人们你争我抢,蜂涌而入,以往的一切矛盾又都在乘车这一瞬间全部都暴露出来,各自逞能,各
49、不相让。应当说,在车厢内外所发生的这一切,正是当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缩影。在十年浩劫时期,人们曾经渴望生活的转机,希望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精神的舒畅,然而当这一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逐步得到实现的时候,不正之风的影响,公共秩序的松弛,社会内耗的增强,却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就象梨花屯的乘客一样,“全都叫苦不迭,又当然全部委屈极了,在连声地抱怨”。其实,当今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是梨花屯人,无论这辆车怎么斑驳锈蚀,都仍然是大家感情之所系。何士光何士光远行远行的表层和深层意蕴的表层和深层意蕴 现代文阅读 高考链接/知识点链接远行所包含的深层哲理意蕴:可以说小说正是借一次行车来象
50、征当今中国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帮助人们思索应该怎样看待个人利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并正确处理私欲的克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如果循着这条思路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小说深层的带着普遍性的人生哲理。梨花屯场头所发生的这一场乘车风波,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发生的一种自扰现象。妨碍人类进步的常常不是异在于己的外部力量,而恰恰是人类自身的相互干碍;人们把自身的生活秩序打乱以后,则不仅妨碍了别人也同时妨碍了自己的安宁。远行远行的表层和深层意蕴的表层和深层意蕴 02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苏派高中语文苏派高中语文材料出处命题分析材料出处及考查点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