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将众多文类归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有“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有“新闻传媒类,如新闻、
2、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其中有些适合在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中自主学习,有些则更适合师生进行课堂学习。教材选择“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聚焦于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比较浅显的学术论文,交由师生通过文本学习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所选的四篇文章既能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自主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情志,也有利于他们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适宜的表述方式。选文难度有浅有深,内容兼综古今、中外、文理,有利于构成比较宽广的学习场域,形成比较复杂的文本间性,方便展开任务式、情境化的学习。作为该任务
3、群必修阶段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在书面表达方面安排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写作任务。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或叙述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展现创新意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或叙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经过,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无穷乐趣。学习这两篇文章,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的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透过平实而严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
4、科学精神。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激发为人类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文章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语言平实,表达准确,逻辑清晰。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理解作者对这些特征背后带有普遍性的规则的论述,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充满了浓厚的诗意,是一
5、篇优美的文学论文。作者先从古典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是多用“木叶”说起,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大量例举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现象,分析“木叶”“树”“叶”“落木”等各种意象的特点,论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独特的学术风格。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文中的大量诗歌名句,学习作者运用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本单元的写作活动是“清晰地说明事理”,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说明自然、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或道理,二是说明常识背后存在的某些事理。这两个任务一个指向“探究所得”,一个指向“生活所悟”,适合
6、不同类型的学生。教材对文章写法的指导比较明确,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写作是把握事理这一综合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考虑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写作水平;第二,要读写结合,学习课文中的说明事理的部分,将解说与阐释结合起来,而不能以“说步骤”“说过程”等替代对事理的说明;第三,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注意说明事理的文章首先要“合理”。【单元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把握知识性读物准确严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特点;能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梳理文本的关键概念及行文思路结构、尝试写作事理性说明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抓文本中的重要概念、核心观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掌握文章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方法,体会知识性
7、读物逻辑严密又简明生动的风格;学习说明事理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科学思维说明具体问题。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知识性读物理性和感性交融之美,感受其说理之妙、文笔之俏和情蕴之美;领悟科学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探究新知的科学品质及创新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学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作品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学习重点】1.通过多篇精读,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2.把握知识性读物的特点,学
8、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这类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3.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学习难点】1.领悟语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有机衔接机制,进而形成语文素养。2.关注人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学习中初步建立对科学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科学精神,体验学术研究的魅力。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情境任务】我校2023校园科技节即将开幕,届时学校将举办一次科普交流会,现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要
9、求从自然或人文领域中一个事理进行说明,要求着重阐述发现的过程,厘清概念,有逻辑性,不少于800字。(参考选题:自然现象、理论研究、节气习俗、百科常识)【单元规划】共四个课段9 课时。第一课段:探人物精神之真(第1-2课时)第二课段:悟语言异质之美(第3-4课时)第三课段:析科学思维之妙(第5-7课时)第四课段:写事理清晰之文(第8-9课时)【学习准备】本单元人物的相关传记相关科学探索的影视资料第一课段 探人物精神之真 (第1-2课时)任务一:分享交流,初识人物学生活动1:借助信息技术,搜集四位科学家相关介绍,请小组代表自由分享,加深对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和林庚的概况了解。任务二:筚路蓝缕,
10、上下求索学生活动2:深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谈及的对四位科学家科学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或启示,思考:成为一名学者或科学家需要哪些素养?任务三:捕捉思想,领悟精神学生活动3:结合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探索研究之路,查阅多方资料,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为四位科学家设计人物推介名片(内容可涵盖人物生平、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等内容)。示例(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之美”袁隆平院士):学生活动4:科学家分享的探索研究经验、文本中闪烁的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们对你学习有怎样的启发?给他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可模仿屠呦呦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
11、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第二课段 悟语言异质之美 (第3-4课时)任务一:因体而文,把握特征学生活动1:回顾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出处及体裁特征。任务二:体物而作,赏析各异风格学生活动2:师生共品语句(段),鉴赏评论,明确言语风格。提示:一般而言,言语风格可从用词、句式、手法、语体(书面、口语、白话、文言)等角度分析。任务三:对比阅读,探究差异原因学生活动3:通过任务二学生已大致感知同为实用类文体,其语言严谨、准确,蕴藉着理性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四篇文本的言语风格差异
12、,探求其形成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任务四:深度学习,挖掘言语情蕴学生活动4:知识性读物除了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外,字里行间还孕育着丰富的意蕴和深沉的感情。请挖掘四篇文章中作者的深层情蕴。提示1:引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提示2:研究成果有对中国传统经验的借鉴、利用浓郁的民族自豪感。提示3:作者情感意愿语句强烈的传承责任感。第三课段 析科学思维之妙 (第5-7课时)任务一:理解概念,明确概念关系学生活动1: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我们掌握了阅读学术著作的一般方法:理解作品中的概念系统和逻辑结构,构建作品的内容框架,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这种方法在知识性读物的阅读中也可以借鉴。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
13、概念,并以举例的方式讲解概念的含义。任选一篇用思维导图或韦恩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示例: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任务二:梳理路径,探究思维方式学生活动2:知识性读物在构思中有逻辑严密的特点,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四位科学家探索与创新的路径,揣摩他们严密逻辑背后的科学思维方式。提示:科学思维方式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实证、联想、发散、灵感、直觉、创新等。任务三:拓展练习,巩固实用文本读法学生活动3:阅读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找出核心概念,理解概念系统和作品结构,画出思维导图,践行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探
14、究其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具体诗句阐述文中所说的“多义性”。第四课段 写事理清晰之文 (第8-9课时)任务一:阅读教材 梳理要点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梳理文中要点。示例:抓住本质说明事理。顺序安排合理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朴素平实。任务二:师法教材 总结技法学生活动1: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所学内容,归纳总结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点。示例:对说明的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对关键要素(重要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等)说明清晰到位;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行文结构完整,思路层次清晰;运用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语言既准确严谨,又明白易懂、生动活泼
15、;内容意蕴丰富,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任务三:选择方向 明确任务学生活动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确定写作任务学会说明事理。示例:1.细胞学说的创建(以细胞学说建立者施莱登或施旺的口吻去写)2.感受陕派建筑之美3.中国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以xx为例4.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理”任务四:实战演练 下笔成文学生活动4:拟写说明文的提纲,根据事理说明文的要点进行修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完成整篇事理说明文的写作。任务五:交流分享 展示评价学生活动5:将完成的事理说明文以小组为单位互换,
16、小组成员为拿到的事理说明文撰写关键词和提纲,并为其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优秀作品,交流分享。附:写作任务评价表【学习评价】1.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结合本单元的四位作者,请用200 字左右写出你的感受和发现。2.在 200 字以内,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并描述你吃过一种中草药或中成药后的生(心)理反应。3.在你生活的咸阳,寻找、发现具有中国建筑特征的现代建筑,从这些建筑中寻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所述的中国元素,拍照或手绘这些中国元素,并进行标示(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给这幅图片起一个名字,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说明。 4.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选择一个意象,搜集相关的诗句,探究其暗示性(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