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0455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A农业生产的出现 B农业科技的进步C商品经济的

2、发展 D传统思维的更新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5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

3、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6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7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

4、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8一般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明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炭化的谷粒 B稻谷遗存C规模较大的粮仓 D幼体猪骨9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0中国古代

5、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农作物资源的丰富A. B.C. D.11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12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富余,人们开始用各种办法储存粮食,原始社会人们用陶罐、地窖储存余粮,古代又出现了大容量的粮仓,近现代又

6、出现了更加先进的储粮方式。以下属于德国最先开发使用的是()A.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B.谷物冷却机C.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D.家用冰箱和冰柜13据统计,1930年,美国的农场数最多达660万个,1990年则降为214.3万个,单位农场面积则由61公顷扩大为187公顷。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会带来()A.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B.农业从业人口的急剧下降C.农业生产率的下降D.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14埃及人这样唱道:“尼罗河,向你致敬!你在大地上现身,把生命给了埃及。你浇灌拉神创造的果园,牲畜因你而活。”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很是崇拜,主要是因为()。A.崇拜尼罗河是古埃及人

7、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B.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C.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D.尼罗河的灌溉农业比较发达15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

8、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16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 )A兽骨 B文字 C铁器 D龟甲17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结果(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18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下图所示物流方式()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二、非选择题19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

9、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从引入作物的命名上,在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中大多带有“胡”字。如胡麻,即芝麻;胡瓜,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还有胡蒜、胡椒、胡菜等。 摘编自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来栽培作物的传播及其影响材料二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 玉米 番麦、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金薯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

10、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荷兰薯、土豆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以水果为例 材料三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材料四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时间 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十年(1745年)169 922 127 乾隆二十年(1755年) 185 612 881 乾隆三十年(1765年) 206 993 224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 561 355 乾隆五十年(1785年) 288 863 974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1)根据材料

11、一,指出两汉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年初,针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提出推动马铃薯逐渐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经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 8 吨,而目前只有 1 吨。 材料二 马铃薯喜温凉、耐旱、耐瘠薄,我国大部分区域都能种植,适应性强。 大力推动马铃薯种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未造成任何”的说法过于

12、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推动各个地区物种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新旧大陆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互补,故D项错误。2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只有依靠有规律的农耕才能支撑定居居民的生活,也只有农业耕种才能生产出人类生存可依赖的粮食,从而使人类告别采集生活,故答案为A项;农业科技进步之前已经出现人类的定居,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定居的出现无关,排除C项;传统思维的更新不利于人类定居的生活,排除D项。3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

13、,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而且图示没有明确反映湖广地区农田垦殖,故A项错误;图示中不涉及人口持续增长,故C项错误;题干图示没有体现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故D项错误。4A解析:材料“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的物质生活,故选A项;近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项错误;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项错误;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D项错误。5D解析:根据材料“在江苏高邮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有了储存稻

14、谷的设施,说明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故选D项;材料与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6C解析: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分别是汉代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耧车和唐代的曲辕犁,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业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政府政策,图片中并未体现政府政策的信息,故A项错误;南稻北粟是农作物种植格局,题干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图片中没有男女的家庭分工,故D项错误。7B解析: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

15、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故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8A解析:注意限定信息“黄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粟是黄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故答案为A项;水稻是长江流域的农作物,与材料“黄河流域”不符,排除B项;粮仓用来贮存粮食,“粟、黍和水稻”都属于粮食,不能区分“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排除C项;幼体猪骨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明显不

16、符合题意,排除D项。9B解析:肉类从生产到销售需要保证质量,而低温是保质的重要条件;冷链配送、冷料销售等靠的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因此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故B项正确。10A解析: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指的是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比较系统的配套的体系。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相继兴建。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正确,是生产体系形成的结果。故选A。11D解析: 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传统农业下小农的效率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不是指小农不逊色于资本主义企业家,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农业效率高,但不能将其等同于现代农业,故B项错误;土地

17、私有制下主要是地主占主导地位,对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作用不大,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下,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负担较重,故D项正确。12B解析: A项为美国最先使用,故排除;C项为1990年时,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技术,故排除;D项为食物冷藏设备,并非粮食储藏设备或技术,故排除。13A解析: 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农业科技发展基础上的,必然会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业从业人口的下降,故C、D两项表述错误,予以排除;B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从题干材料中不能看出,故排除。答案选A项。14B解析: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全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

18、命运,所以对尼罗河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15B解析:明朝万历年间,番茄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ACD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16B解析:。文字的发明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描写历史最详尽的工具。17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C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

19、现象无关,排除。18A解析: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故C项错误;冷链物流较常规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9(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从海路传入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早期殖民扩张。 (3)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20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主粮品种,改善膳食结构;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的矛盾;开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9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