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497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人口与地理环境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2、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著部落;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压力,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3、健全社保制度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

4、口迁移。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5、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但可能造成人才流失;保护环境;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重城市和交通负担,影响社会治安;加大计生难度等。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环境承载力:最大人口容量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的环境、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2)人口合理容量:最佳人口容量概念: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及其他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仅从数值上比较,人

6、口合理容量较环境承载力小。影响因素:资源、科技水平、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等;一般地说,资源、科技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而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二、城市与地理环境1、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城市密集;世界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热带地区城市位于高原,山区城市多位于河谷、低地。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近海地区城市密集;河流:河流交汇处、河口、水运起点或终点处,提供水源和便利水运,城市密集。(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

7、路沿线城市密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矿产资源:邻近矿产资源地易形成工矿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是因煤炭而兴的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是因石油而兴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是因铁矿而兴的城市。其他:政治(以政治中心新建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科技(如日本的筑波)、旅游(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而宗教和军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减弱。2、城市功能分区(1)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功能。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

8、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的一般特点: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两者成背向发展。工业区:趋向于市区外缘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且靠近交通干线。3、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空间

9、结构的形成原因: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表现各种经济活动付租能力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日后的功能分区,如北京中心城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上海外滩成为金融中心等。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会影响城市中住宅区的分布。城市空间结构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4、三种西方城市空间结构代表学说: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三种学说的共同点:认为城市空间结构都以中心商务区(CBD)为核心;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受到地租、交通因素的影响。5、中心地理论与城市服务功能(1)基本概念: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

10、的地方。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现实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城镇内部的商业中心。)(2)城市服务功能:按中心地理论,从区域总体来看,中心地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相互嵌套的空间网络系统。即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广。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容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中心地

11、理论的应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布局。三、城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2)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世界城市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化,因此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人口增长呈正相关。18世纪工业革命前,城市化速度缓慢;18世纪工业革命至1950年,发达国家城市

12、化速度快;195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成熟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4)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形成原因:客观上,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中心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城郊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主观上,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结果:造成部分居民、商业、制造业向外迁移、扩散,市中心区出现衰落。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如我国北京、上海、杭州等。我国大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13、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成熟期);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工商业高度发达。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较小,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经济畸形发展。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了水循环,出现“热岛”现象,密集建筑影响日照、风向等。(1)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如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绿化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等。(2)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

14、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3)改善城市环境的对策: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建立新区或卫星城;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绿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四、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人口(1)外国文化与人口 可结合回答人口增长有关问题:婚俗:发展中国家早婚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晚婚、离婚率高人口增长慢。宗教:往往鼓励生育。(2)中国文化与人口: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多育多子只生一个;“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安土重迁四海为家。2、地域文化与城市(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建筑景观和布局。(2)外国文化与城市建筑:美国在大城市中心建筑物高大;欧洲城市中心往往有大教堂。基督教的尖顶建筑,伊斯兰教的圆顶建筑,佛教的佛(宝)塔建筑。(3)中国文化与城市建筑:古代城市以皇宫或衙门为中心布局,突出皇权;四合院、苏州园林、“山水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DOC 7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