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5-11王莉萍王莉萍陇南师专陇南师专 助教助教2 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 教育学生必须走进学生世界,理解学生的心理;而理解学生的心理,就应当理解学生的哲学。理解学生的哲学,最重要的是必须对于人性观具有清醒的理解。培养人,应该关注人性;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观;有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教育培养人的真正目的。3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2、“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对于学生这些生动活泼的,有尊严的,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更应该用新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评价他们。4一、学生具有人的共同属性一、学生具有人的共同属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人的共同属性。为了有的放矢地教育好未来的学生,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人性本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性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是一个整体,人性的结构是一种整体系统结构,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子系统。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3、的人的本性。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体。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所决定的某些特性,它表现为人作为自然人在形态、体制、生理构造,以及各种本能等方面所具有的类特性。它也被称为本能,也被狭义地理解为人的动物性、兽性。人性中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自然性为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6|(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
4、统一|作为个体的人首先具有主体性,因其社会性便决定了在具有主体性的同时又具有主体间性,人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体。人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二者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主体性,从广义上说可以泛指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由于主体是人,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因此主体也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主体间性:又称主体际性、共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间共性等。它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主体与主体(人与人)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内在相关性、统一性;主体之间的世界,是复数主体的“互为”领域。7|(三)共
5、性(包括个体人、类主体人的规律)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就像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的工具,都是铅笔,而个性是不同的颜色。区别在于问题把握的不同侧面。人的共性表现为人作为人类群体的一员,具有作为人的一系列共有品质,如语言、思维、意识、理智、情感、意志、劳动能力等,这是人类的一般本性。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等等条件的不同,每个人又都带有着个人独有的一些特征,如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等。8|二、学生的基本属性|学生是怎样的人呢?学生是人,当然学生具有人的各种属性,学生又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人的称谓,所以学生的基本属性与人性,即人的基本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
6、,学生的基本属性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一)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二)学生是具有生成性的人|(三)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四)学生是整体性的人9|三、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它是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也是教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人性与教育的关系,人们的探讨己延绵千年。|(一)教育关注人性 (二)教育引领人性 (三)教育成全人性10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一)生理特点|小学生的生理特点:(6512岁的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阶段”。小学生时期也可以叫做童年期,童年期的机体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初中生的
7、生理特点: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之间,处在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发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原来的不成熟趋向成熟。11|(二)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12第二节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那么就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的思想。学生具有
8、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的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才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只要教学内容、方法等得当、师生配合得好、学生做学习发展的主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总潜能都可能得到较大地提高。13一、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一)学生具有相同数量的发展潜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具有相同数量(8种)的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智能(二)学生具有开发潜能的内在需要(三)学生潜能的开发14 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儿
9、童是有法定资格的人和充满好奇心的探究者,并应受到欢迎。他们应被看作是主体,而不是客体;是“已经”拥有全部人权的“人”,而不是“尚未拥有人权的人”。学生享有普遍的人权,作为受教育者,学生最重要的是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学生受教育权的理解|(二)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三)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四)学生的义务15三、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受教育者的存在为前提的。教育者不过是一种“工具”,受教育者才是教育的主人。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的,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存在教育者的必要,也就不会发生教育现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习是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
10、获得一定的发展,或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是发展一定的能力,或是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发展等。学习活动中学生是首要的参与者,当然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引路人”“引导者”。16(一)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背景下,更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主体性,他们不受教师的支配,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储藏室,把很多知识填鸭式的塞进去,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加工厂。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二)教育自始自终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根本又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11、尊严,注重学生的主体个性,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等因素的作用,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7|第三节 建构的学习观一、学习的理解1、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狭义: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18|2、学习的意义|人类的学习是接受经验、知识和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要依赖于学习;而学习的主要内容乃
12、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成果。学习活动,正是把人类所建树的一切经验、知识和文化成果,都用来武装新一代的头脑,以改变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为文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学习是积极地作用和改造环境的手段;学习是促进人的心理的成熟与发展的手段;学习就是人的一种生活。19|3、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集中的学习形式,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由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学习的组织性|2.学生学习的依赖性|3.学生学习的间接性|4.学生学习的基础性20|
13、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未知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只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其实质也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1三、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 识且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4、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22四、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 新课程倡导现代学习的品质,其基本理念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现代学习方式倡导的基本品质在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