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568196 上传时间:2020-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 1 - 2020 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5 分) (1)一箪食,一瓢饮, 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 ) (2)_,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_) (3)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 凋碧树,_。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一 项是( ) 。 (2 分) A.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B.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3 分) 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砍立,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 的结构。 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 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 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 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 A. B. C. D. - 2 -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6 分) “元典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 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 陀经 ,波斯的

3、 古圣经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六经“ 圣经 , 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 论语 孟子 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 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 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 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

4、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 这使元典不致国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 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 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 “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 “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考之以中国近 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学愈 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

5、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 19 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 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 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思 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 工业化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而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 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 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 面而论

6、,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 义的泛温、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 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 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 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现代人 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

7、华文化现代化的正 - 3 - 途。 (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有删改) 3.第段中的“复归“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简要分析(2 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D.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从历

8、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C.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 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 极关怀的胸襟。 C.

9、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 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 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 4 -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种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 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 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屈原必深谙

10、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 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放他的国, 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 人。 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 “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 返回“与“归“? 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 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 轮到我上台时, 浑身都在哆嗦。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

11、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 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 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 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 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 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

12、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 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 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 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 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 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 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

13、轻飚。 由一面鼓、 两面锣、 一副大钱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多人开 - 5 - 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 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 唤。 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 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 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 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

14、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 之水的凛冽。 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 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 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 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慈煮早已热透的核核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 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 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意思招魂,为生命招魂。 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

15、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 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 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 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8.本文题目中的“楚吟“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概括“楚吟“的含义。 (3 分) 9.第段重点阐释了“稀归“这个地名,简要分析其作用。 (4 分) 10.赏析第段画线句,(4 分) 11.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 分) (

16、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移居二首(其二) - 6 -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 1 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2,力耕不吾欺。 【注】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纪:经营料理。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C.“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 D.“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 (2

17、 分) A.慷概豪迈 B.清丽朦胧 C.平淡自然 D.清淡空灵 14.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 (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 (19 分)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 ,车驾经行,长 吏当有所献。 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 “召见, 容止朴野 ;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 重味,月俸有余,期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付以火

18、夹穿孔记之,屡见不 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 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 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 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 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 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高止。复即其第赐宴, 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 - 7 - (节

19、选自辽史列传第十) 【注】书:国书。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 (1)令恣 取内府物( ) (2)第 遣一使问之(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故事 ,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 A.典故 B.事故 C.旧例 D.杜撰的事情 (2)召见,容止朴野 A.粗鲁 B.质朴 C.郊外 D.不受拘束 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18.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 (2 分) 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19. 第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 (4

20、分) 20.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等。 (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1 题。 (12 分) - 8 - 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 1 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国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 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 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 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 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 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本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 邪?“

21、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 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遣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 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被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 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 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 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茀:杂草丛生。薪:砍掉作柴薪。 21.可

22、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而 B.之 C.则 D.既 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 B.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 C.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 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间和对比的形式。 23.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24. 第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 (5 分) - 9 - 三 写作 70 分 25.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

23、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 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 800 字。 - 10 - 虹口区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 10 分 1.(5 分) (1)在陋巷(2)凤凰台上凤凰游 登金陵凤凰台(3)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2.(5 分)(1)(2 分)D(2)(3 分)D 二 70 分 (一)(16 分) 3.(2 分)答案示例: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 指从文化原

24、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因此要加引号。 评分说明:不是简单的复舌、返回 1 分;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1 分。 4.(3 分)C 5.(3 分)B 6.(3 分)B 7.(5 分)答案示例: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 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刻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 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 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 密。 评分说明;“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

25、“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然后进一步指 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与创新“;“最后指出现代社会需要返本归新,从元典中 获取良方“。以上四点,一点 1 分,共 4 分。总结性语言 1 分。 (二)(15 分) 8.(3 分)答案示例: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 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作者参加三闾骚坛 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评分说明:屈原的作品,乡人的吟唱、传承,作者的仿楚辞习作,三点,每点 1 分。 9.(4 分)答案示例:第段借广韵阐释了“稀归“地名的含义,意为“万干人生的返回、反 观与反思“。

26、既照应了标题“缓缓归“,又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为结尾言志“我终于在聆听 - 11 - 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做好铺垫: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 化内涵。 评分说明:阐释地名含义;全文情感线索:照应标题;为结尾铺垫;增添文章文化内涵。 共五个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答对四点即得 4 分。 10.(4 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 绳索,将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糙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 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评分说明:赏析角度 1 分,结合具体语句阐

27、释 1 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及思考 2 分。 11.(4 分)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 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同时,也通过自己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屈原纪 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 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的追寻。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身与 心灵与肉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 评分说明;庄严的纪念 1 分,给作者带来的思考、感悟 3 分。 (三)(8 分) 12.(2 分)C 13.(2 分)C 14.(4 分)答案示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28、“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 对这种乐趣的定位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 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 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 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 评分说明:结合整首作品 2 分,评析 2 分。 (四) (19 分) 15.(2 分) (I)任意,随意(2)只 16.(2 分) (I)C (2)B 17.(6 分)答案示例:当时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事,皇帝看见他穿的衣袍又

29、破旧又难看,秘 密地命令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洞来做标记,好多次发现他没有更换衣袍。 评分说明:“方“、省略的主语“张俭“、“参事便殿“、“弊恶“、“以火夹穿孔记之“、“易“ - 12 - 共六个点,一点 1 分。 18.(2 分)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 评分说明:“由此“后面可断可不断,其余地方断错一处扣 1 分,扣到 0 分为止。 19.(4 分)答案示例:(1)张俭长期穿着破烂衣袍,以此对皇帝稍加劝谏。 (2)张俭甘冒让 皇帝动怒的危险,多次请求重审冤案。 评分说明:把一件事讲完整得 2 分,否则酌情扣分,抄原文不得分。 20.(3 分)答案示例:节俭、无私、公正、睿智、敢言

30、. 评分说明:写出不重复的三点,得 3 分;答案超出两个字,不得分;其余答案成立也可。 (五)(12 分) 21.(1 分)D 22.(2 分)A 23. (4 分) 答案示例:承上启下。 (1 分) 由第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 (1 分) , 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 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面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 分),从而引出第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 的议论(1 分) 。 24.(5 分)答案示例:首先,“客“指出庄子说法的木意,认为庄子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 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

31、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 免于难的。 (1 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 就会导致不同遭遇。 (1 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 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 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 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 (1 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 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 (1 分) 评分说明:五个层次各 1 分。 参考译文: 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 己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

32、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 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 子里生长着朽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 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 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 - 13 - 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 (这样的树木)不值 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核树砍掉了。第二天,他乂对我说:“园子南面的 那棵杏树,它

33、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 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 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 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 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 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 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 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 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

34、和没用 是各白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 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 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 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 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 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 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 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 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 对,写此文以记之。 三 70 分(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