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971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B.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

2、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答案】 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

3、年,如“岁 在癸丑,暮春之初”。B.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C.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D.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

4、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3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B.没有写传统节日。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

5、、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B.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C.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D.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

6、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答案】 D 【解析】【分析】D.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5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B.陈涉复立楚国社稷。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C.“序”

7、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D.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答案】 B 【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8、。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B.成语“峰回路转”“妄自菲薄”均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

9、,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7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B.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C.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

10、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B.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

11、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答案】 A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B.喝菊花酒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重阳节习俗。C.劳驾:请别人帮忙做事时用以表示谦恭的套语,赏脸:给面子,用于请对方接受请求或馈赠。这两个词都不是谦语。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

12、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9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与其它三项不同。此项属于干支纪年。“己亥”中“己”为天干之一,“亥”为地支之一。其它三项都是皇帝的年号纪年。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

13、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加以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辨析。10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A.不惑岁月B.豆蔻年华C.而立之年D.弱冠一族【答案】 B 【解析】【分析】A.不惑之年是四十岁。 B.豆蔻年华指十四五的女孩子。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弱冠指男子成年二十岁。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

14、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11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选做三个) (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学,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2)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过后是什么? (3)古人常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有一部是谁写的?作品名字是什么? 【答案】 (1)乐曲(2)清明(3)弟子规(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结合课下注

15、释或词典对词语的意思总结背诵,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 乐曲。(2)清明(3)出自弟子规(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分别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故答案为:(1)乐曲(2)清明(3)弟子规(4)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重

16、视。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成语“刮目相看”“淡泊明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孙权劝学诫子书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三篇课文。B.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给地方命名。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据此,河阳可能位于黄河的南面。C.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D.史书体例多样,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如左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如史记等。【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中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不叫“阳”。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17、,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B.有人将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C.“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D.“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错误,这幅挽联中出现的野

18、草不是小说,是杂文集。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14汤姆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古稀;垂髫;不惑;花甲;弱冠;而立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_(2)【作古诗领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汤姆在写领条时,不

19、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已领金额:_元。(3)【读美文理语序】正确顺序是( )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汤姆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通过文字的传承,源远流长。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玄妙灵动的女郎中、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一览众山小的志向、石壕村中的夜啼,因为你而谱写成振聋发聩的诗史西湖饮酒的通判、承天夜游的闲人,因为你而塑造出洒脱豪迈的形象A.B.C.D.(4)【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

20、请汤姆参加,汤姆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答案】 (1);(2)壹佰玖拾陆(3)C(4)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示年龄的词语的掌握。古稀是七十岁,花甲是六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而立是三十岁,弱冠是二十岁,垂髫是七八岁。本题考查学生对数字大写的掌握。七言绝句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共有28个字。数字的大写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本题考查学生排列顺序的能力。认真观察这四个句子可知,这四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晋朝。第二句是清朝。第三句是唐朝。第四句是春秋。据此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时,上下联字数相

21、同,语义相关,词性相同。围绕“走进传统文化”主题,可拟写为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故答案为:;壹佰玖拾陆;C;共搭汉语桥,同筑中国梦。【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示年龄的词语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平时就要注意辨析掌握。初生:孩提、总角、垂髫童年;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本题考查学生对数字大写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贰、伍、陆、拾、佰”易混淆,“壹、贰、叁、肆、柒、玖”易写错,平时要注意辨析掌握。本题考查

22、句子排序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句,东晋陶渊明饮酒;句,唐朝杜甫望岳、石壕吏;句,宋朝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记承天寺夜游;句,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汤姆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紧扣“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比如“学习汉语,传承文化”等。15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1)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 (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

23、什么? 【答案】 (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解析】【分析】(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24、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故答案为:(1) 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 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点评】(1)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5、(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16“登高社”社员们对“登高”这一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请结合你的积累,一起来完成吧! 每当登临高处,举目四望,便觉天地悠悠,亘古未变;外物永(hng),历久犹存。而人的生命与之相比,何其短(zn),何其渺小。登高而望远,远处是家乡、是归处,思故乡、安社稷、济苍生“登高”化为文人的一个“情结”,千百年来被反复(yn)咏。(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ngznyn永_短_咏(2)“登高说愁”是古诗中的

26、常见主题,下面是社员们搜集到的部分名句,请帮助填写完整。 【游子怀乡】一上高城万里愁,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_,_(崔颢黄鹤楼)【壮士悲歌】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社员们发现“登高说愁”这一说法也并不绝对: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以“_,_”一展朝气与信心;杜甫登泰山而小天下,以“_,_”喊出豪情与壮志;而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中以“_,_”尽显豁达与淡然。 (4)社员们在探究重阳节登高习俗过程中,对“重阳节”这一名称产生了疑问,请从下面“阳”的释义中选择正确的义项来解释。 【答案】 (1)恒;暂;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选择,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解析】【分析】两个或几个字相近,会涉及到音、形、义的一项或几项,不仔细分辨它们的不同之处,就会张冠李戴,,把甲字误写成乙字。注意“恒 、暂 、 吟 ”的偏旁部首,和形近字区别开。 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注意“暮、乡关、 烟波、悠、怆、涕”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准确书写“畏、浮、遮、望、自缘、会当、凌绝顶 、览、己”等字。 古代阴阳

28、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故答案为: 恒 ; 暂 ; 吟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选择,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刚好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点评】本题考查

29、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个汉字一般都有它特定的读音、形体和意义。根据这三方面表现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节日习俗。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词义,联系重阳节的

30、相关习俗,准确理解作答。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 A.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B.好朋友

31、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恭喜你金榜题名!”C.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D.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请问您今年高寿了?”(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不超50字) 女子拱手礼 男子拱手礼【答案】 (1)略(2)张良;刘备(3)C(4)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32、【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 (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3)C中“愚见”指的是谦称自己的意见。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故选C。 (4)对这两幅画面的描述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先左后右,或是先右后左,描述时将手掌的动作表述清楚即可。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

33、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故答案为:略;张良;刘备; C; 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汉字的书写能力。考生按照要求注意作答时书写工整,笔划笔顺到位。 本题考查文学典故,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要求考生平时多读课外书籍,积累丰富的知识。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得体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说话用语,待人接物,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图例,注意图例中的画面物体及相关的文字,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34、”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它始终ch立不变,巍峨庄严,是最可靠的支持。水有德,它恩z万物,惠及生灵,海纳百川。智者如水般通透,明察秋毫;仁者若山般静默,慷ki豁达。 诗中有山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感慨“_,_”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杨万里在山中领悟哲思:“_,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中藏着水“轻舟短掉西湖好,绿水逶迤”是江南水的婉约柔和;“_,_”是孟浩然眼中洞庭湖水的浩渺壮阔;“先天下之忧而忧,_”则是范仲淹远眺洞庭湖抒发的博大胸怀。 山水一相逢,更衍生出无尽的诗情画意。李白送友人时邂逅了色彩明丽的山水“_,白水绕东城”,谭嗣同借潼关山水抒怀“_,_”。(1)

35、根据拼音写出第段中相应的汉字。 chzki_立恩_慷_(2)根据提示,默写出段中的名句。 诗中有山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感慨“_,_”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杨万里在山中领悟哲思:“_,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中藏着水“轻舟短掉西湖好,绿水逶迤”是江南水的婉约柔和;“_,_”是孟浩然眼中洞庭湖水的浩渺壮阔;“先天下之忧而忧,_”则是范仲淹远眺洞庭湖抒发的博大胸怀。山水一相逢,更衍生出无尽的诗情画意。李白送友人时邂逅了色彩明丽的山水“_,白水绕东城”,谭嗣同借潼关山水抒怀“_,_”。(3)下列关于山水的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山南水北为阳,所以山阴是在会稽山

36、的北面,而富阳应该在富春江的北面。B.端午节常有于江河赛龙舟的习俗,而重阳节则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C.“蓬山”常指神仙居住的蓬莱山,“山门”是指佛寺的外门,“河干”是河岸的意思。D.“山行六七里”和“山间之朝暮也”中的“山”意思是一样的,都指琅琊山。【答案】 (1)矗;泽;慨(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政入万山围子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山横北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泽”不要写成“择”或“驿”等,“概”不要写成“概”。 (2)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及理解默写,注

37、意“遮、撼、潼”的写法。 (3)“山行六七里”中的“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中的意思, “山间之朝暮也”中的“山”是名词,大山。 故答案为:矗;泽;慨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政入万山围子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山横北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D【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样的题目既是对汉字积累的考查,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选用正确的汉字。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

38、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19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描写行酒令的场景。有时,人们当筵赋诗,不成的人就要罚酒三杯。古人罚酒时,用_这种酒杯比较合适。( ) A.觥B.白C.瓢D.杯杓【答案】 B 【解析】【分析】可结合湖心亭看雪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白:杯。所以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

39、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B.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C.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D.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D【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各科综合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DOC 14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