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990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归纳-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条件原因影响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可能存在生命稳定的太阳光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自身条件表面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大气层的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液态的水内部温度升高 产生水汽 形成海洋、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纬

2、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2)

3、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 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地球运动的特征区 别项 目自转公转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

4、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平均1/日(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平均约30 km/s(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5、。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的纬度为70N或70S。、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全世界

6、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界线,叫“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太阳直射点移动: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直射点所在半球(夏半年),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7、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平面重合,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夏至日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冬至日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夏至日时:0纬线昼夜长为12小时;20N昼长为13时13分;40N昼长为14时51分;60N昼长为18时29分;北极圈内为24小时。纬度分布规律总结:赤道上全年昼

8、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

9、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距),说明:“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阳光照射方向、日影的长短的问题:A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10、位;B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C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位于天顶。楼房间距的问题: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hcotH。热水器的角度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图23所示,+H90时效果最佳。(十一)四季和五带(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11、(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十二)太阳升、落的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都是正东升、正西落。(十三)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

12、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

13、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二、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

14、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因为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因为大气逆辐射强。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大气逆辐射弱。、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可以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

15、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比例尺大小;等压线的疏密;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气压场: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高气压

16、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低压槽:阴雨鞍部:阴沉,不稳定 、气压带风带(分布纬度、热力动力因素、纬度与气温、气流与降水、移动与气候)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多雨带: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副极地低压带、西风带(锋面气旋、极锋)少雨带:极地高压带(下沉气流)、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极地东风带、信风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

17、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1. 低气压气流上升湿;2. 高气压气流下沉干;3. 来自低纬的气流温湿;4. 来自高纬的气流干冷;5. 来自海洋的气流湿;6. 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7.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8. 山地迎风面气流湿;9. 山

18、地背风面气流干焚风、季风环流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时间温度气压切断气压带实 际 情 况7月陆高海低陆低海高副热带高压带仅在海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1月陆低海高陆高海低副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季风环流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

19、夏季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时间副高位置雨带位置春末15-20N华南夏初20N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日本南部7-8月25-30N华北、东北9月南退北方雨季结束雨带异常和旱涝灾害:持续偏南:南涝北旱;北跳过早:南旱北涝。、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

20、和暖锋(气团性质与锋面组成、类型、天气符号、图示、降水位置、天气特征、典型天气)锋面的三大特征:锋面有坡度:锋面在空间向冷区倾斜,具有一定坡度。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因而,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冷 锋暖 锋准静止锋概 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主要区别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均力敌移动方向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暖气团的移

21、动方向来回摆动锋前锋后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锋面速度较大较小小雨区位置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锋前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雨区范围小中大图示锋图简图天气图雨区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

22、节的大风、沙暴、寒潮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2)气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气候类型的判断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热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最热月5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

23、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寒带极地气候三、地球上的水、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

24、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作用。、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

25、、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2)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包含的主要环节: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水循环示意图主要环节特点意义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陆地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循环水

26、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世界主要表层洋流的分布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暖流: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2.按性质分类 寒流: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3.洋流分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东暖西寒。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4、洋流的成因、影响海洋等温线分布的因素(1)纬度: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

27、减。据此判断南北半球位置。(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同纬度海陆相比,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4)深度:表层(1000米以内)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28、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洋生物 海渔场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三、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

29、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

30、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构造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

31、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

32、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地理要素间新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平衡功能。整体性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其发展变化离不开整体特征。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2、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DOC 14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