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57086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文言特殊现象的基本规律 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形象特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本文中诗人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难点: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

2、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

3、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作者介绍 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五柳先生”。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

4、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题目解读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归隐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 辞,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内容,概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三点理由:“质性自然

5、,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2第一段中,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第二段中,陶渊明写归隐之“乐”有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他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 归隐之“乐”有家人相迎之乐、居家之乐、游园之乐。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任务探究二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 4“舟遥遥以轻飏,

6、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写“松”“菊”等意象? 明确: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诗人此处写“松菊犹存”实则是表明自己的品性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7归去来兮辞并序写到了回家后的种种景物和场景,这些描写是实写(

7、眼前之景)还是虚写(想象之景)?结合“序”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 应当为虚写,为作者想象之景。“序”中说,“辞”作于“乙巳岁十一月”,而十一月正值仲冬,作者离职归田的彭泽,位于江西湖口东,是不可能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景象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场景、人事,作者明确说明是“春及”之时的事,与作者写作该文的时间不符。由此看来,作者所写回家后的景象,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文章以这种充满轻快、愉悦、欣喜情调的景象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渴望和急切之情。 任务探究三品味素朴自然的语言特色 8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语言运用

8、,自古以来,评价极高。按照你的理解领会,美在何处? 明确: 通过口语化的语言构建本真生活。陶文善于提炼语言,但又看不见痕迹。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等,给人一种自然质朴、平淡清新的感觉,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平淡中显精奇。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心情,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的。文章所写到的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松菊”“云”“鸟”“孤松”“寻壑”“经丘”等,但以极为平淡、自然的语言把最本质的生活和最坦荡的心灵展示给读者,使人无比向往那种纯净心灵和纯朴生活。 语词非常简洁。文中用到一些虚词,如“胡、奚、焉、曷”等,实词,如“芜、瞻、熹微、衡宇、遐观、出岫、倦飞

9、、盘桓、窈窕、崎岖、欣欣、涓涓、耘耔、舒啸、乘化”等,无论从词性还是从词义上,都能品味到其中的简洁平淡之美。 韵律的优美。本文运用“辞”的形式,既便于叙事,又便于抒情;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自由奔放、华美多变的特点。在用韵上,也是既规范典雅,又别具一格。如:正文第一段用“归、悲、追、非、衣、微”,正文第二段用“奔、门、存、樽”,正文第三段用“游、求、忧、畴、舟、丘、流、休”,正文第四段用“时、之、期、耔、诗、疑”,读起来朗朗上口。 9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却能保持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明确: 语言风

10、格:“淡远”“疏放”“拙朴”。“淡远”,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疏放”,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兰亭优美景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信可乐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 七、中心思想

11、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八、写作特点 运用辞赋形式加强抒情。 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耕后的田园生活用了两段进行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 语言精练,音韵和谐 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出现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遙”“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

12、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的感慨、追求、遗憾、喜悦等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借助了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情在景中,景与物也有人情和个性。 九、补充资料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13、布置作业 试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文在结构和情感方面的异同。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

14、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梭,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

15、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黾勉(mn min):努力。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

16、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古:指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后成为诗体之一。陶渊明、李白等均有拟古之作。 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后喻指隐居田园。 C.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D.先君:已故的父亲。先,用来尊称死去的人。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

17、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5.分析“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B;3.C; 4.(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 (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

18、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5.运用比喻,形象地将苏轼的学问日益长进比作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表现了作者苏辙对兄长的欣赏崇敬之情。引出下文效法兄长追和陶渊明,也写出了一些和诗的事实。 解析: 1.原文标点应是: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2.B项,“桑榆”比喻晩年,垂老之年。 3.C项,“性刚才拙”非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 4.【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甘薯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

19、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

20、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