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一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1、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更让我们铭记。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的典礼。2、观看录像,回顾中国屈辱历史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师:旧中国是人间一座地狱,人民群众受尽了痛苦、灾难和屈辱。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典礼
2、终于开始了。1、 学生自由朗读 510自然段2、 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振奋人心的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3、 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4、 出示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问:新中国成立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6、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7节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3、,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名读。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人民此刻的心情。理解欢呼和欢跃。大家兴奋得又蹦又跳,多激动啊!谁再来读。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还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就带着这份激动再来朗读第7节自由练习背诵品读三次掌声句子经受了痛苦、屈辱、灾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他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人们通过欢呼鼓掌来传递这份心情,读读510节,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句子,画下来,动情地诵读。出示句子: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
4、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次次的掌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板书:热爱新中国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句子当人们热爱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观看?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瞻仰是什么意思?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你知道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人民,所以说,学生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注意站字,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心中的话写出来。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5、 。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交流。人民群众的这份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描写典礼前的部分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学14自然段。1、学生自学。2、汇报,交流。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昂首站起来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吧。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设计二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6、,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板书课题,解题。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在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导书写生字词。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鲁迅先生使用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有时又贬词褒用、褒词贬用,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语搭配起来使用,使充满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