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练习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命题人:董铁花(一)基础知识 (15每题3分 共15分)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迤俪(l) 玷(zhn)辱 酒馔(zhun ) 搠(su)倒B.连累(li) 髭(z)须 洗漱(sh ) 剜(wn)心C.提(d)防 彤(tng)云 庇(p)佑 仓廒(o)D.赍(j)发 供(gng)桌 央浼(mi) 模(m)样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盘缠 救济 勤谨 陷害 B.刺配 绵衣 缝补 暴响C.胳嚓 毡笠 应承 溯风 D.絮烦 吹撼 草帚 时晨3.选出对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束,了结)我因恶了
2、高太尉,生事陷害(惹事 )B.我自来又和你没甚冤仇(从来)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就着菜把主食吃下)C.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说明礼节)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给)D.权在营里开了个茶酒店(姑且),多得林冲看顾(多亏)4.下列句中的“将”与“只见林冲走将入店来”的“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B.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C.林冲钻将出来。D.果品酒馍只顾将来。5.下列的“与”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B.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进,与操遇于赤壁。C.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
3、,正不知何意?D.传令与诸将。报与三藏。6填空(16分)(1) 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_、 _直至_的过程。课文节选自原书第十回,题目是 ,主人公是_,原是 _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2)写出下列人物对应的绰号宋江 卢俊义 吴用 柴 进 花荣 鲁智深 武 松 李逵 孙二娘 (二)课内阅读(12分)7能说明林冲反抗意愿的语言或行动描写的两项是( )。 A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B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C(林冲)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
4、地里去寻。 D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8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 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 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原故。 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9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下得正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
5、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全部的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 活动渲染了气氛。 B、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C、第句描写风雪初起,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 面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D、第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10、本文揭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的转变过程及原因。下列各句是林冲不同阶段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林冲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句后的答案中分别选择恰当的项:我是
6、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泼贼!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E、委曲求全,得过且过F、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三)拓展延伸(17分)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1114题。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
7、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胞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8、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11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请找出第二、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词。(2分)答:_12文章本意是要突
9、出武松的神武,但是文段第一自然段却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答:_13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闪”“又闪”。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答:_14第二自然段写武松“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分析“打折哨棒”的原因和结果,说说这个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7分) 原因: 结果: 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案1B(A“玷”读din “搠”读shu ;C“庇”读 b D“供”读gng)2A(B“绵衣”应为“棉衣”;C“胳嚓”应为“咯嚓”;D“时晨”应为“时辰”。3.D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加点词都是宋元时期的口语,辨析词义时要结合语境去理解。A项中的“生事”不作“惹事”讲,应当理解为“设计制造事端”或“找麻烦”;B项中曲“下饭”在句子中作“菜肴”讲,而“就着菜把饭吃下”是今天的意思;C项中的“讲了礼”应该理解为“互相致礼”。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是D项。4D 5.C6.(1)水浒 发生 发展 失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北宋(2)及时雨 玉麒麟 智多星 小旋风 小李广 花和尚 行者 黑旋风 母夜叉7B C D已属反抗运动,并非是反抗意愿。8D 9C 10.BFD11第二回合:抡、劈;第三回合:揪、按、捺、踢、打 小说的行动描写。12这样
11、写突出了老虎的凶猛厉害,衬托(或反衬)武松的武艺高强和英雄气概。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13表现了武松的沉着机智,突出了他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意思对即可)人物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14原因:因为“使尽了平生力气”,却又“打急了”,“打在枯树上”;结果:武松手无寸铁,没有武器作用: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作用:下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更显英雄本色。分析:这是一道小说阅读题,同时也是名著阅读题,从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水浒传中选编了“武松打虎”一章。从1999年起,国家教育部倡导读好书,诵诗文活动,并且在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了中小学生推荐阅读篇目。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考试题中也开始大量出现名著阅读试题。从试题设置看,第8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欣赏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第9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告诉学生学会在衬托中突现主要人物。第10题考查对人物思想性格的把握。第11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