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7674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财政体制概述一、财政体制的概念和实质一、财政体制的概念和实质(一)概念(一)概念n财政管理体制是通过划分预算管理权责和预算收财政管理体制是通过划分预算管理权责和预算收支范围来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支范围来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二)实质(二)实质n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政府间在管理权限上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政府间在管理权限上的集权与分权、在收支范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的集权与分权、在收支范围上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系问题 1.1.财政集权和分权财政集权和分权 国家政体从集中和分散的角度划分成单一制国家和联国家政体从集中和分散的角度划分成单一制国家和联 邦制国家

2、两种形式。单一制国家与财政集权相联系,联邦制邦制国家两种形式。单一制国家与财政集权相联系,联邦制国家与财政分权体制相联系。要正确认识财政的集权和分权,国家与财政分权体制相联系。要正确认识财政的集权和分权,还应把握以下几点:(还应把握以下几点:(1 1).从性质上分析,主要是看中央和从性质上分析,主要是看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2 2)从财政收支数量上分析,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从财政收支数量上分析,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来判断财政体制的集权和分权程度。情况来判断财政体制的集权和分权程度。2 2、财政联邦主义、

3、财政联邦主义 所谓的财政联邦制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寻找为有效地行所谓的财政联邦制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寻找为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之间的最优分工。联邦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之间的最优分工。联邦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1).各级政府财政主要对相应的各级议会负责。各级政府财政主要对相应的各级议会负责。(2).(2).各级政府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各级政府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事权与财权划分。(3).(3).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成部分。二、财政体制的内容1.1.预算组织管理体系预算组织管理体系n预算组织管理体系,也称预算组织管理体系,也称“预算级次预算级次”、“预算分预算分级,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预算管级,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预算管理体制的规定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理体制的规定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n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权结构一般为三级,相应预算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权结构一般为三级,相应预算级次也分为三级。我国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由中央预级次也分为三级。我国预算组织管理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大环节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算和地方预算两大环节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县、乡四

5、级总预算组成。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总预县、乡四级总预算组成。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总预算分别由政府本级预算和所属下级总预算组成算分别由政府本级预算和所属下级总预算组成 2.预算收支范围划分n预算收支划分预算收支划分就是确定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归属和财就是确定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归属和财政支出的责任。预算收支划分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内政支出的责任。预算收支划分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容。市场经济国家的事权划分归为三类:市场经济国家的事权划分归为三类:中央列举法、共同列举法、中央推定法。中央列举法、共同列举法、中央推定法。通常遵循以下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原则:适宜性适宜性原则、效率原则、法原则、效率原则、法律规范原则,

6、税种属性决定政府间划分主要标准,律规范原则,税种属性决定政府间划分主要标准,其遵循原则为: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其遵循原则为: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和负担对等原则。收益和负担对等原则。3.预算管理权责的划分n预算管理权责是指法律规定的参与预算管预算管理权责是指法律规定的参与预算管理的各主体对预算管理的权限和责任理的各主体对预算管理的权限和责任n它包括预决算草案编制权、预决算草案审它包括预决算草案编制权、预决算草案审批权、预算执行权、预算调整权、预备费批权、预算执行权、预算调整权、预备费动用权、预算执行报告权、预算监督权和动用权、预算执行报告权、预算监督权和对不合理决定的撤消

7、权等对不合理决定的撤消权等 4.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n为了实现纵向政府间财政收支均衡,为为了实现纵向政府间财政收支均衡,为了确保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和财政体制了确保各级政府职能的实现和财政体制的顺利运行,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能够均的顺利运行,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能够均等地提供基本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等地提供基本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相应建立必要的政府和公共服务,必须相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具体内容将在第三节间转移支付制度。具体内容将在第三节讲述讲述三、财政体制的类型 根据各级预算管理主体独立自主程度的不同,或者说根据各级预算管理主体独立自主程度的不同,或者说按照财权与财力的集中

8、与分散程度的不同,大体可将我国按照财权与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不同,大体可将我国实施过的财政体制分成以下四种类型:实施过的财政体制分成以下四种类型:1.1.统收统支体制统收统支体制2.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3.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财政包干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财政包干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增收或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通过多收多留的激对增收或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通过多收多留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特别是富裕地区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励机制鼓励地方特别是富裕地区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全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9、。全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4.4.分税制体制分税制体制第二节 分税制体制一、分税制概述一、分税制概述1.1.分税制的含义分税制的含义n分税制体制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分税制体制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人们通常俗称人们通常俗称“分税制分税制”,它是指在确定,它是指在确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以税种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以税种为主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据此处理政为主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据此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2.分税制的构成要素n分税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分权、分税、分管、分税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分权、分税、分管、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分级

10、预算五个方面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分级预算五个方面(1 1)分权。即划分上下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分权。即划分上下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按照公共产品分层次标准和政府职能范围。按照公共产品分层次标准和政府职能分工标准的原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分工标准的原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范围(2)分税n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方法是:分割税额、分割税率、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方法是:分割税额、分割税率、分割税种和分割税制和混合型五种分割税种和分割税制和混合型五种一是分割税额一是分割税额二是分割税率二是分割税率三是分割税种三是分割税种四是分割税制四是分割税制五是混合型五是混合型(3)分管n是指在上述分税的基础

11、上,分别设立中是指在上述分税的基础上,分别设立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税款,各级财政相对独立,对各级财的税款,各级财政相对独立,对各级财政的资金不能混淆、挤占与平调政的资金不能混淆、挤占与平调(4)政府间转移支付n所谓转移支付,若不加任何限制词,是指两个货所谓转移支付,若不加任何限制词,是指两个货币收入主体相互之间非交易性的货币交换关系币收入主体相互之间非交易性的货币交换关系n按照主体和范围的不同,可把转移支付分为广义按照主体和范围的不同,可把转移支付分为广义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

12、付、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国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国际间转移支付四种类型际间转移支付四种类型n广义转移支付广义转移支付n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n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n国际间转移支付国际间转移支付(5)分级预算n分级预算是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实行分级预算是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实行各级政府预算的分别编制、分别审批、分别各级政府预算的分别编制、分别审批、分别执行和分别平衡执行和分别平衡二、我国分税制体制的内容1.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n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

13、国民经济结构、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发展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发展支出。n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n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地方的收入n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

14、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方税中央固定收入 1.关税2.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3.消费税4.中央企业所得税5.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6.铁路、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7.中央企业上缴利润8.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方实际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财政上缴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1.增值税:中央增值税:中央75%75%,地方,地方25

15、%25%2.2.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中央60%60%,地方,地方40%40%3.3.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源税归地方4.4.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97%97%,地方,地方3%3%地方固定收入 1.1.营业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营业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2.2.地方企业上缴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利润。3.3.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4.4.城市维护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附加不

16、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税(附加不含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中缴纳的部分)。5.5.房产税。房产税。6.6.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税。7.7.印花税。印花税。8.8.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9.9.契税。契税。10.10.遗产遗产和赠与税。和赠与税。11.11.烟叶税。烟叶税。12.12.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13.13.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994年后的调整(1 1)从)从19971997年年1 1月月1 1日起,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日起,将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调收入中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占整为中央占

17、80%80%,地方占,地方占20%20%;后又调整为中;后又调整为中央占央占88%88%,地方占,地方占12%12%;自;自20002000年年1010月月1 1日起,日起,再次调整为中央占再次调整为中央占91%91%,地方占,地方占9%9%,并按中,并按中央要求,央要求,20012001年,中央占年,中央占94%94%,地方占,地方占6%6%,20022002年实现中央占年实现中央占97%97%,地方占,地方占3%3%的目标的目标1994年后的调整(2 2)19971997年年1111月月1 1日起,将金融保险业的营业日起,将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由税税率由5%5%提高到提高到8%8%;20

18、012001年年1 1月月1 1日起,分日起,分三年把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降低到三年把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降低到5%5%。提。提高税率所增加的收入归中央财政高税率所增加的收入归中央财政(3 3)为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为了严格控制土地使用,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分配做了必要调整,自使用收入分配做了必要调整,自19971997年起,年起,将其中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将其中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缴中央财政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改革n从从20022002年年1 1月月1 1日起,将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日起,将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办法

19、改为中央和地方按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办法改为中央和地方按统一比例统一比例n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由中央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与地方按比例分享n分享比例。分享比例。20022002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年所得税收入中

20、央分享50%50%,地方,地方分享分享50%50%;20032003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年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60%60%,地方,地方分享分享40%40%;20032003年以后年份的分享比例根据实际收年以后年份的分享比例根据实际收入情况再行考虑入情况再行考虑出口退税改革n20032003年年1010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后从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后从20042004年开始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年开始出口退税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n以以2003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数额,由中央和地方按的应退数额,由中央和

21、地方按7575:2525的比例分别承的比例分别承担。担。20052005年年1 1月月1 1日起,各地区出口货物所退增值税日起,各地区出口货物所退增值税中,超基数部分的退税额,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中,超基数部分的退税额,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从原来的从原来的7575:2525改为改为92.592.5:7.57.5。属于基数部分的。属于基数部分的退税额,继续由中央财政负担退税额,继续由中央财政负担农业税改革n从从20052005年开始,中央决定利用年开始,中央决定利用3 3年的时间取年的时间取消对种地农民征收的农业税,实际上消对种地农民征收的农业税,实际上20052005年年就有就有2828个地区

22、宣布了取消农业税,剩下的个地区宣布了取消农业税,剩下的3 3个地区也在个地区也在20062006年不再征收农业税年不再征收农业税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按现行体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按现行体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1 1)税收返还。)税收返还。N N年的税收返还数额年的税收返还数额=N-1=N-1年的税收返还数额年的税收返还数额(1+1+增值税、消费税的全国平均增长率增值税、消费税的全国平均增长率0.30.3)(2 2)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3 3)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4.硬化预算约束,自求平衡n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

23、后执行,自收自支,自求平衡,基本上实执行,自收自支,自求平衡,基本上实现了分级预算现了分级预算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1 1、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2 2、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3 3、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1.1.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n一般性转移支付也称一般性转移支付也称“无条件转移支付无条件转移支付”、“无条件拨款无条件拨款”、“一般补助一般补助”或或“一般均一般均等化补助等化补助”,是指中央政府拨款时并不规定,是指中

24、央政府拨款时并不规定资金的用途,也不要求地方政府进行资金配资金的用途,也不要求地方政府进行资金配套,地方政府可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这笔财政套,地方政府可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这笔财政资金资金,它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度,中央它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度,中央政府对此一般不加过多的限制和干预政府对此一般不加过多的限制和干预 2.有条件转移支付n有条件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对有条件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对称,或称称,或称“分类补助分类补助”或或“专向补助专向补助”,是指中央政府给地方的补助在使用上附是指中央政府给地方的补助在使用上附带了一些条件,要求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带了一些条件,要求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25、,以实现中央政府的特定目标。专款专用以实现中央政府的特定目标。专款专用是这种形式的显著特征是这种形式的显著特征 n按照是否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又可按照是否需要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又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n配套补助是指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金配套补助是指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金时,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配套时,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配套一部分专项资金一部分专项资金n非配套补助则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非配套补助则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补助资金时,不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套一部分专金时,不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套一部分专项资金项资金 配套补助 n封顶配套补助就是

26、中央政府承担的补助封顶配套补助就是中央政府承担的补助有封顶限制,或者是确定了给予地方的有封顶限制,或者是确定了给予地方的最高补助额度最高补助额度 n不封顶配套补助就是中央政府的补助额不封顶配套补助就是中央政府的补助额度取决于受补助政府的配套能力,如果度取决于受补助政府的配套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且配套能力强,中央地方政府积极性高且配套能力强,中央政府给予补助的额度就会很大政府给予补助的额度就会很大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计算n某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某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该地区客观因素转(该地区客观因素转移支付额移支付额+该地区政策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政策性转移支付额)(1 1该地区激励机制系数)该地区激励机制系数)n某地区客观因素财政转移支付额某地区客观因素财政转移支付额=(该地区财(该地区财政标准支出政标准支出-该地区财政标准收入)该地区财政标准收入)客观因客观因素转移支付系数素转移支付系数n某地区政策性财政转移支付额某地区政策性财政转移支付额=(该地区财政(该地区财政标准支出标准支出-该地区财政标准收入)该地区财政标准收入)政策性财政策性财政转移支付系数政转移支付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章-财政体制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