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七年 班活动主题植树牧羊人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参加对象全体语文组成员申请学时1学时活动内容及 进程一、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学习方法1.自主圈画法;2.默读法;3.合作探究法;4.教师引导法。四、学习过程13植树的牧羊人一听写生词,夯实基础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我们一起来读植树的牧羊人。大家都预习过这篇
2、文章了,现在我想看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写。第一,课文当中有一个成语,讲的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请你写出这四个字的成语。(不毛之地)第二,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两个字。(坍塌)第三,外国人缩写的这个作品,翻译者给了一个中国的方言词讲的是散步、闲步的两个字。(溜达)第四,植树的牧羊人植了一棵树叫山毛榉,请写出榉字。第五,文章中写牧羊人种橡树的细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一个字,请问是哪个动词?(可补充:他拿着一个铁棍在地上什么了一下,你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他用铁棍在地上什
3、么了一个坑,自己填一个动词。)第一个词是不毛之地。毛是什么意思? 这里要做动词,不长草木。第二个词,坍塌;第三个词,溜达;第四个词,山毛榉,一个木一个举,第五个词,戳。我们都已经看过文章,那如何才来快速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大家知道吗?看什么地方?(预习导语)让我们一起来看预习提示: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写了我和农夫的几次见面?(三次)我们继续来看预习导语第二段,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画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来,我
4、们一起来读这八个字,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齐!(生齐读)也就是说,学这篇文章编者已经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是什么?(默读,圈点勾画)很好!所以同学们,我们要通过预习提示,掌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了解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二研读课文现在我们先来默读第三次见面。是从哪段开始的?19-20段。好,接下来让我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学生默读,圈画)“好,大家默读完没有?接下来我要请同学回答了。你来告诉老师,你划出了哪个句子?”“我画出了昔日的荒地不仅生机勃勃成了一片沃土。”“第20段的第一行,你们也跟她一起画一下。”追问,“你为什么划这个句子?”“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说明了在这位老人改变之
5、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而如今这里又成为了一片沃土。”生解释道。“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写出的是高原的什么?”师提示。“哎!变化!既然讲的是牧羊人种树,我们就要注意他种树后产生的变化。因此阅读这篇课文当中,凡是能够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或词语我们都画一下,在边上标注高原变化。”(板书:高原变化)“好,你来,你划出哪个句子?”“我画出的是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我主要是先看了第一次,发现中间的变化所以勾的。”“你画的也是这个女同学读的第几自然段?20自然段的中间,你认为这些语言也是写高原的什么呀?变化!那同学们来了,他的句子加她的句子,其实就是一个段落了,是不是把整个段落全部画出来?”“当很多句子表达一个
6、意思的时候,是画全部呢,还是作圈?关键词圈出来,是这样吧?接下来我们就不讲高原变化了,再说你还画了哪些句子?”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里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这是对牧羊人的评价和议论。(板书:抒情议论)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可是,想要做成这样一件事”这是对农夫的评价和赞美,因此在阅读中凡是抒情议论的句子要不要划出来?要!因为它和主旨有关系。高原变化的句子要划,抒情议论的要划,那除了这些要划的,大家还划了什么?生:“那年,他已经87岁了”“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等语句写出了牧羊人特征。师:既然是
7、写老人的,那我们也要划出老人特征的句子对不对?(板书:老人特征)生: 19自然段第一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句话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板书“行文思路”)师总结:所以这样,同学们,我们就理解了,默读不是随便,默默的读,也不是圈圈点点就叫做圈点勾画。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做出有机有选择的划。所以这篇课文划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我们一起来读: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三、学以致用,自学朗读因此学会方法很重要,读这篇课文,写高原变化,老人特征,行文思路,抒情议论的这些句子要划出来。接下来让我们快速默读我和牧羊人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的部分,把刚刚讲的这些地方做好
8、圈点勾画。同学们,点明全文,行文思路,交代我见老人的三次见面的句子找到了没有?第一次,谁来说说?生:第二段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做了一次旅行。第二次见面,哪句话?生:13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我只得到了微薄的工资我又重新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次见面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做了一次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我只得到了微薄的工资我又重新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接下来我们看看,前两次见到的高原特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说说看第一次见到高原的特征是什么样的?生:第二段 第一次看到荒原: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
9、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地薰衣草。师:是的,其实这一段都是的。这一段还有哪些句子写出高原的特征?生:如今,却一点生气都没有。其他具体场景我们就不再说了好不好。我们已经知道了高原的特征了。到第二次来的时候,高原有哪些显著的变化?生:第二次看到荒原:17段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生:15段生: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什么像地毯一样?(刚刚长出来的树)还有没有?(13段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那实际上呢?一万个橡树已经长成了一大片树林了。师:我们就先划这三句,从中我们看到,高原在不断地
10、变化着。那好,我来请一个同学把三次高原特征地代表性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师:好,同学们,大家刚刚听到他地朗读了吗?XX,你来说,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引导学生在点评中体会感情)师:同学们,这三句朗读时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知道吗?当高原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朗读也要发生变化。 所以高原如果发生变化了,那我们的情感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来看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地薰衣草。(要读出荒地的荒凉。语速要 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惊讶)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强烈的震撼)师:好,你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第一次: 第二次: 最
11、后一次,同学们跟着他一起读好不好?四、体会“奇迹”,分析形象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作者在写高原变化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比)所以我们的情感也要发生变化。所以,默读讲方法,读书也讲方法。那么由此可见,这片高原最后变成了葱绿的地方,幸福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牧羊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生: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生: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奇迹)师:他在创造奇迹,这奇迹就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奇迹的背后,你认为,哪一种精神力量最有效,支撑奇迹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不要忙着举手,要从文章中找出来证明。生:21段,每当我看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这里可以看出创造奇迹需
12、要强大的体力和支撑他的毅力。师:大家找到毅力这个词,是不是?现在告诉我,课文哪些句子写出这个人有毅力?生:他一直在种树。(板书:毅力)师:文章中用了两个一直,大家有没有找到?”(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准确深入地把握)“第一次在哪里?11自然段,三年来,一直这样,真棒!还有一次在哪里?14自然段,一起来读,他一直在种树。说明这个人特别有毅力。好,请坐,还有没有?你来说!”生:我找的是16自然段,第一句,这个男人坚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师: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三毛榉树林就是一个证明,所以这个人非得有毅力。还有没有?你来说。”生:我找的是18自然段,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这位老师,从没有动摇和怀
13、疑”师:从没有动摇和怀疑,说明这个人什么?”生:一直是坚持着的。”(板书:坚持)师:哦,又说一个词语,坚持这个人是坚持着的。”生:16自然段:不用担心动物把生:请大家看到21段,最后倒数第二排,怎样的无私,我觉得支持他种下这些树是他对人们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师:无私奉献!你能再具体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无私?我们找出评价词之后,再要找细节描写。”(板书:无私)生:请大家看到第10自然段,我问他是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对是公家的还是私家的他说不知道。”师:也就是说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有没有关系?没有!他就一心想种树,把荒山变成绿林。一起来读读看。读出他的无私。“那是谁的地”师:牧羊人一
14、心一意,说明他还要专一。(板书:专一)师:既然是把橡子种下去,那牧羊人是怎么种橡子的?生:10段师: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戳,放,盖,这些动作都说明了这个人,很小心,因此也要把形容词划出来,轻轻地,仔细。说明他做事情很细致,在荒原种树不容易呀。你还能找出其他地方他很细致的句子吗?(板书:细致)生:7段。师:种树要有好种子,所以细致写了他挑橡子的过程。大家一起找找看,他是怎么挑的?(倒出来,散开来,挑出一小堆好的橡子保证每个橡子饱满,按十个一堆分开最后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为什么这么详细写挑橡子这个过程?(生答)也就是说,要有选择性地去挑选种子,哪种橡子才能在高原上生存,从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不
15、仅细腻,还会思考。那好,大家还可以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这个牧羊人会思考。(板书:思考)生:8段最后一句。他没有带木棍师:带铁棍,也可以说明高原上地土质坚硬,所以要带好工具,选好种子,因此看出他细致,会思考。(板书)智慧的人才能创造奇迹。这个老人在种树地时候,什么地方种什么树有没有想过?(有)有大家怎么不说呢!来,你来说说看。(板书:智慧)生:16段师:白桦树在什么地方种他有没有想过呀?因此我们知道,聪明的人才能创造奇迹,要有智慧。好了,还有没有?生:14段师:羊不养了,去种树,看出他无私。养羊给他带来的利润大点还是种树?(养羊)因此,他敢于做出牺牲。所以这是一个有自我牺牲的人。(板书:自我牺牲)
16、还有没有,你还能从哪些细节描写看出这个老人的精神力量?生:11段师:家人都走了,说明这个人很孤独。因此,一个忍受孤独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板书:忍受孤独)他把对家人的爱移植到种树身上。所以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来,一个有爱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板书:爱)师:课文有没有对老人的生活状况做出描写?生:5段。师:他一个人住,也没有人来往,为什么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穿的整洁,家里收拾干净,说明了这个人的什么特点? 生答师:无论怎样的环境,一个人不能失去自己的品味,要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热爱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板书:热爱生活)师: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东西,也就完成这篇课文多元性地解读。不仅仅是坚持和
17、毅力,我们发现,奇迹的背后还有诸多的因素。现在我们用“只有,才有奇迹”的句式一起大声朗读。五、抓住文体,分析特征师:这个文章,就是写了一个奇迹的故事。同学们,其实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也是一个奇迹。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的地方,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这说明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所以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稿子退回去了,影响力却退不回去,反而风靡许多国家,最后被拍成电影拍成动画片。老师要问的是,这篇文章创造奇迹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文章细腻的描写,对比性的变化描写,以及老人伟
18、大以外,你觉得是什么帮助作者把这个故事写的那么真实感人?是什么,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此有感染力。生: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使得文章更真实。那能不能把牧羊人直接写第一人称,我就是那个牧羊人,我在这里种树种了30年,我无私,我奉献,大家觉得怎么样?生1: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师:太显摆了是不是?这个人十分的沉稳,跟他家的狗一样,不张扬,所以要塑造一个过路人帮他写。那老师问题又来了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生答师:“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会更让人震撼,这个人,这个地方,这篇文章,也就更有神秘感和悬念了。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六教师总结所以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学会默读,掌握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小说的写法。并且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老人的精神品质。学习老人身上的品质。活动反思与 意见教学板书设计上可以更加完善些过程确认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