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 科:语文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3.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
2、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教学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材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媒体或技术应用二次修改意见一、情景导入二、合作探究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了解其象征意义。1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并
3、思考:文章选用了那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研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提问1: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提问2: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提问3:白杨树象征了什么?3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明确:“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干“笔直”; 枝“绝无旁枝“一律
4、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 “微微地泛出淡青色”。 用“倔强挺立”总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明确:句法变化是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由浅入深点破象征意义。明确: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
5、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明确:“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作者的爱憎之情。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内在的美,“贱视民众”“ 顽固倒退”的人。课堂小结: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板书设计: 雄壮伟大 正面衬托生长环境不平凡: (景美)(铺垫) 怠倦单调 反面衬托 干,笔直 外部形态不平凡: 枝,靠拢 力争上游 (形美) 叶,向上 皮,光泽 倔强挺立 有斗争精神 (神美)内在气质不平凡: 力争上游 不折不挠 北方农民 揭示象征意义 敌后哨兵 (人美)(联想议论) 精神意志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礼赞 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不平凡 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课后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