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八下)班级_ 学生姓名_ 主备人: 审核人: 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单元目标】(1分钟)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1.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2. 回延安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我们要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
2、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3.安塞腰鼓 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风民俗,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4.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大见小,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知识链接】(5分钟)社戏1.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
3、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2. 题解: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回延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
4、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安塞腰鼓1.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2.
5、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笼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集。 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合作互学】以同桌为单位,相互检查课
6、文的背诵。(5分钟)【精讲点拨】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18分钟)社戏1.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7、。2.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试赏析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等: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3.
8、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 “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4. 本文的语言特
9、点:准确简练、含义丰富、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表现力强、风趣幽默回延安1.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结合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疑。“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
10、”,表现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安塞腰鼓1.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注意其以下特点:(1)句式多变,长句酣畅淋漓,短句急促有力,
11、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2)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拟人和叠词等,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描写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还有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2.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 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
12、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腰鼓“杲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灯笼1.“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于“灯笼”有关;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文章最后从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这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小器物承载大情感,“以小见大”)2. 本文语言特点:简洁,多用短句,很少有长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书面语化,多引古语,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交错进行,浑然一体。【练】【达标训练】(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