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7972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滕汉洋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多关注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日僧圆仁取道汴河回国时记:“汴州以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以汴水喻人心的急恶不善,可谓能近取譬。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

2、将其引为诗歌意象。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茅城驿是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至唐代,“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

3、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

4、地脉分”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初过重阳惜残菊,行看旧浦识群鸥。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揺风欲别秋。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

5、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佛理。这些诗歌中的意象,超越了对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浊汴清淮”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 (选自2021年2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水质浑浊,唐时日本和尚僧圆在回国途经汴河时曾认为汴河两岸的老百姓之所以“急恶不善”,原因在于喝了汴河浑浊之水。B汴河水质的浑浊虽然曾被白居易和一些唐代诗人引为诗歌中的负面意象,但也有诗人绝妙地用澄清

6、的汴河水澄清比喻官员的政绩。C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原因在于当时的省试引入了“清淮”的意象,从而使“清淮”的文学价值逐步经典化。D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不仅直接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还被一些诗人进一步引申来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等道理。1.A(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说“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方法,并没有直接肯定地说。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二段,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四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六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一、二、三段按标题中“浊汴清淮”的顺序先讲“

7、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B本文第四段通过唐代诗人同时也将“清淮”引为诗歌意象这一事实,证明经典文学意象能够对文学创作产生扩散性影响这个道理。C本文按“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在分别讲了“浊汴”和“清淮”后,再总体论述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所承载的意义。D本文在论证时大量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孟郊的诗证明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能引发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产生新的意蕴。2.D(D项错误在于举例错误,文章所引的孟郊的诗并没有情感波动,而是比喻了一种佛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汴河这条运河在隋炀帝时开始修凿,自此河水浑浊的水质

8、现象便开始引起唐人关注,比如在高适的东征赋中就有“沿浊河而兹始”的句子。B汴河由黄河引来,故其水质浑浊,被称为“浊汴”不具吟咏价值;而“清淮”则是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是极具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C“浊汴清淮”由水质现象转为诗歌意象的原因,在于汴、淮交汇处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易于引发诗人的感叹。D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一句,运用“浊汴清淮”的水质现象,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3.C(同A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一段,其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原文开头就说“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而后面只是说“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

9、这说明汴河并不是隋炀帝时开始修凿的。同B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三、四两段,其错误在于混淆是非:原文第三段有“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可见“浊汴”也有吟咏价值。同C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第五段.同D项表述相关的内容在最后一段,其错误是张冠李戴:“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的佛理”不是刘禹锡的诗,而是孟郊的憩淮上观公法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工信部1月26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截至2020年底,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20

1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截至2020年底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2021年,我国将持续深化5G网络建设,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从最初售价超过5000元,到如今低至千元,价格下调推动5G手机快速普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2020年,我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今年,将加大培育5G+增强现实、5G+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模式,让5G快速走进百姓生活。 (摘编自202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材料二近日,我国正式发放5G牌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11、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这四家运营商可以正式建设并运营5G网络,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进入了5G时代。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最早将5G商用服务落地的国家之一。依靠更高速率、更大连接、更低时延的特性,5G不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且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在5G网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高清视频,以及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人们相信,作为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数字经济创新,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支撑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5G发挥好新引擎动

12、力,关键要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产业支撑作用。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和间接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300万个新增就业。如何将美好前景变为现实?如同工信部负责人所说,企业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此外,面对旺盛的5G行业应用需求及5G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需要包括运营商、设备厂商以及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每一环进行深入协作和沟通,优化网络体验,构建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5G标准是全球业界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5G技术是全人类倾注心血和资源的创新之作

13、。就像中国企业的5G技术服务全球一样,中国的5G牌照发放,既让国内亿万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将科技造就的美好生活赋予全世界所有人。 (摘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5G,打开巨大发展空间)材料三日本经济新闻网站5月26日刊登题为中国5G势头猛,欧美因疫情裹足不前的文章。文章称,中国正在加速新一代通信标准5G的普及,而欧美国家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在通信网络建设和支持新机型投放方面的投资明显放缓。2020年原本是5G在全球范围正式普及的第一年。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2019年5月就已开通5G服务的英国,今年

14、4月出现了多起5G基站纵火事件,原因是新冠疫情与5G有关的谣言广泛传播。在法国,疫情导致各项工作滞后,开展5G服务所需的频谱分配从原定的4月份变成无限期延迟。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国家同样也出现了频谱分配延期的情况。韩国和美国于2019年4月在全球率先开通智能手机的5G服务。但美国的通信网络仍在建设之中,且由于疫情扩大,无法确保施工建设所需的人手。韩国的5G签约用户到2月时终于超过了500万,但也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眼下新签约用户增长迟缓。 (选自2020年6月1日“参考消息网”)4.下列对我国5G网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5G网络到2020年底,无论是覆盖面、基站数

15、还是5G手机普及速度,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B. 我国5G网络由中国电信等四家运营商正式建设并运营,这成为中国通信行业进入5G时代的标志。C. 我国5G网络已经直接和间接带动我国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了3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D. 我国5G网络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和数字经济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4. C(C项混淆时态,将材料二的“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的情况说成了“已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下调5G手机的价格,推动了5G手机的快速普及,有利于加大培育5G+增强现实、5G+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模式,让5G快速走进百姓

16、生活。B. 5G是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在5G网络中,8K高清视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C. 我国在近日正式发放了5G牌照,不仅给国内亿万消费者带来好处,而且也给外资企业带来巨大商机,将科技造就的美好生活赋予全世界人民。D. 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使全球的5G服务形式很快发生了变化,美、英、法、韩等国在通信网络建设和支持新机型投放方面的投资明显放缓。5. D(D项误读原文,原文材料三是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而不是“很快发生了变化”。)6.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具体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6.【同】它们都是围绕

17、着我国5G网络建设这个中心事件来报道评书的。【异】材料一以我国5G网络建设的覆盖面、网站数和价格为报道重点;材料二以我国5G网络建设的意义和前景为重点。(大意相合即可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天孙道荣认识老唐很偶然。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我摇摇头,身子不自

18、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

19、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还

20、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

21、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

22、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

23、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和全文主要道具“伞”的作用。B. 在开头的几个段落里,本文借“我”突然遇雨这件事,让一个助人为乐、做好事不图回报的环卫工人的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C. 本文详细地描叙了老唐修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突出老唐的匠人精神,突出他

24、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D. 本文插叙一个姑娘为纪念逝去的奶奶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既证明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更证明了下文那句话所说的道理。7.D(回答此题,不仅要通读原文,还要借助文后注释加深对文本的领会程度,同时仔细审读各选项表述文字,考察其中的判断和用词以及其中所述的艺术特色是否同文本相符。题中,D项错误在于对该段插叙内容的错误分析:这段文字不但可以丰让读者明白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的道理,更重要的在于这从侧面反映了老唐正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有这种深刻的体会。)8. 本文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

25、半辈子。8. 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表层意思是说,修补雨伞是为了遮雨,而下雨则被认为是天漏了,因此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就是说修伞的人能遮雨。其深层含义是说,修伞不仅是在修补破损了的伞,更是在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是在做好事,是在弥补社会的不足,是在为社会作贡献,这就像“补天”一样。“我记了大半辈子”这句话表现了修伞匠老唐记住了“补天”的深层含意,大半辈子都在传承并弘扬“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的精神。(大意相合即可)9. 环卫工老唐以前是个修伞匠,他的匠人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9. 老唐修伞的手艺很好,他修的伞,看起来跟新伞一样。他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把修伞当作一门

26、艺术,陶醉在修伞的手艺中,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人。他能将“修伞”是在“补天”的精神含义“记了大半辈子”,把自己工作的目的跟为别人做好事结合起来。(大意相合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朱敬则,字少连,毫州永城人也。敬则倜傥重节义,早以辞学知名。咸亨中,高宗闻而召见,与语甚奇之,将加擢用,为中书舍人李敬玄所毁,乃授洹水尉。长寿中,累除右补阙。敬则以则天初临朝称制,天下颇多流言异议,至是既渐宁晏,宜绝告密罗织之徒,则天甚善之。时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为张易之兄弟所诬构,将陷重辟,诸宰相无敢言者,敬则独抗疏申理曰:“元忠、张说

27、素称忠正,而所坐无名。若令得罪,岂不失天下之望也?”乃得减死。四年,以老疾请罢知政事,许之,累转冬官侍郎,仍依旧兼修国史。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图写武三思及纳言李峤等十八人形像,号为高士图,每引敬则预其事,固辞不就,其高洁守正如此。敬则重然诺,善与人交,每拯人急难,不求其报。又尝与三从兄同居四十余年,财产无异。雅有知人之鉴,凡在品论者,后皆如其言。景龙三年五月,卒于家,年七十五。敬则尝采魏、晋已来君臣成败之事,著十代兴亡论。当时贤者是之。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则天以为知人。睿宗即位,尝谓侍臣曰:“神龙已来,李多祚、王同皎并复旧官,韦月将、燕钦融咸

28、有褒赠,不知更有何人,尚抱冤抑?”吏部尚书刘幽求对曰:“故郑州刺史朱敬则,往在则天朝任正谏大夫、知政事,忠贞义烈,为天下所推。神龙时,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构,左授庐州刺史。今陛下龙兴宝位,凶党就戮,敬则尚衔冤泉壤,未蒙昭雪。”睿宗然之,赠敬则秘书监,谥曰元。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B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C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D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

29、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10.D(解答此题,可在初知文段大意的基础上,以动词和对称句为主要依据进行断句。【参考标点】敬则知政事时,每以用人为先。桂州蛮叛,荐裴怀古;凤阁舍人缺,荐魏知古;右史缺,荐张思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称制,古代对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叫称制。B知政事,官名,唐朝宰相职衔名义;罢此衔,即罢宰相之职。知,知道、明白之意。C从兄,指父亲(有时也包括祖父和曾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人。D秘书监,既是机构,也是官名,由中央政府设置,专门掌管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11.B(B项

30、错误是对“知”的理解:这里的“知”是治理、执掌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敬则重视节义,曾得皇帝欢心。唐高宗在听见他的名声后曾召见他并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准备提拔重用他。B朱敬则敢于抗争,尽力为人伸冤。他在唐高宗时就曾被看重,在魏元忠和张说被陷害时,他敢于抗辩,为受害者申冤。C朱敬则高洁守正,不与奸臣为伍。他多次拒绝同奸臣张易之、武三思等一起参与将李峤等十八人称为“高士”的事件。D朱敬则知人善任,正确评价别人。武则天认为他很了解人;凡是他品评过的人,其后来的行为表现都同他的评语相同。12.C(此项错误在于错乱对象。根据文本“张易之、昌宗尝命画工

31、图写武三思及纳言李峤等十八人形像,号为高士图,每引敬则预其事,固辞不就”的说法,是张易之等人企图将武三思、李峤等十八人称为“高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忠、张说素称忠正,而所坐无名。若令得罪,岂不失天下之望也?(2)敬则重然诺,善与人交,每拯人急难,不求其报。13.(1)魏元忠、张说两人一向忠正,加在他们头上的罪无根据。如果这样处以罪刑,这岂不是失去了天下人的希望吗?(关键词:素、坐、名、望,全句大意。)(2)朱敬则看重自己的承诺,善于与人交往,常常解救别人的急难,而不求别人的报答。(关键词:然诺、交、每、其,全句大意。)【参考译文】朱敬则,字少连,是亳州

32、永城人。朱敬则潇洒倜傥,很重节义,年轻时就以辞赋知名。唐高宗李治咸亨年中(672),高宗听到朱敬则的美名,就召见他,与他交谈,很看重他,在将要提拔任用他的时候,却被中书舍人李敬玄所贬毁,因而只授了朱敬则洹水县尉的官职。唐武则天长寿年中,朱敬则长时间担任右补阙。朱敬则因为武则天临朝称帝,天下人有很多流言异议,到长寿年间才渐渐地宁静下来,他认为此时应该绝灭告密罗织他人罪名这一类的情况,因而上疏,武则天看了认为很好。当时,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被张易之兄弟陷害,将要受到重刑,宰相们不敢直言,只有朱敬则一个人敢于抗疏申理说:“魏元忠、张说两人一向忠正,加在他们头上的罪无根据。如果这样处以罪刑,这

33、岂不是失去了天下人的希望吗?”这样二人得免死刑。武则天长安四年,他以年老多病辞去宰相职务,被武则天皇帝批准了,又被调任冬官侍郎,依旧兼修国史。张易之、张昌宗曾经命画工画武三思和纳言李峤等十八人的肖像,号称为高士图,他们曾企图拉朱敬则参与,朱敬则都坚决地推辞不参与。朱敬则的高洁守正达到如此境界。朱敬则看重自己的承诺,善于与人交往,常常解救别人的急难,而不求别人的报答。他与他的三个堂兄弟同居四十多年,财产不分彼此。他很能识才知人,凡是他品评的人,后来都如他所评论的。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12)五月,朱敬则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朱敬则曾经搜集魏、晋以来群臣成败的事迹,著述了十代兴亡论。当时的贤者

34、认为他的意见很对。朱敬则担任宰相时,常常以用人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桂州蛮人反叛时,他举荐裴怀古去处理;凤阁舍人这一职位缺人时缺,他举荐魏知古担任;右史这一职位缺人时,他举荐张思敬担任。武则天认为他知人识才。唐睿宗李旦即位时,曾对侍臣说:“自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以来的冤假错案中,李多祚、王同皎都已官复原职,韦月将、燕钦融都已获得褒赠,不知现在还有什么人还含冤九泉未被昭雪的。”吏部尚书高幽求回答说:“原郑州刺史朱敬则,过去在武则天皇帝时担任正谏大夫,主持政事,忠义节烈;重义轻生,为天下人所推崇。但是在神龙年间时,这个人却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陷,被贬授卢州刺史。现在陛下您登上大位,那些凶党已经被处死了,

35、但朱敬则还含冤九泉,未蒙昭雪。”唐睿宗同意刘幽求的话,追赠给朱敬则秘书监的官职,谥号为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注】张说:唐代诗人,此诗创作前一年,作者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幽州都督等职,在任数月,政绩颇可观。此诗是作者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燎火:即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日:喻指皇帝。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分别写两地的景物和气候,雪和梅反复互喻,饱含着对

36、仕途遭遇的酸甜苦辣之感。B.诗的颔联抒发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慨叹,表现出对世事难料、时光蹉跎而不能自主的复杂心理。C.诗的颈联通过对边镇和京城两地不同境况的抒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盼望进京做官的心情。D.诗的尾联写诗人暗暗地遥遥祝祷,幻想着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祝寿。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14.D(D项错误是对尾联歌颂对象误解:诗后的注释已点明“日”字比喻的是皇帝,因而此句祝寿的对象应该是皇帝,而不应该是诗人自己。尾联实际上表现了诗人盼望进京在皇帝身边做官的急切心情,有媚上之嫌。)15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

37、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客至中“ , ”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3)离骚中“ , ”二句,诗人说掩面哭泣是因为同情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3)宋代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里谈到小事情与品德的关系,还提到喜好也会影响到品德修养,他说“_,_。”个人的修为是品德修养一个层面,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有家国情怀,时时刻刻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16.(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38、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每空1分,有多字、漏字、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现在我的学生就是副教授了,但他们的论文投给某刊,如果不是我推荐,对方就看都不看。答复本刊一律不发表博士生论文,或者要求非得导师挂名不可。这真是 。此种风气蔓延开来,不但会助长导师 、坐享学生成果的恶劣作风,对学生也很不公平。刊物希图名人效应,然而,教授的论文就一定好过学生的吗?崇尚虚名就一定有实效吗?多年前某刊主编来问怎么才能办好刊物。我说只要能做到四点就行:第一不约名家的稿子,第二不设作者门槛,第三不限字数,第四不收版面费。他说都能做到。后来我推荐一个

39、硕士生的论文给他们,编辑回复说比好多教授的论文都好。我觉得编辑很有眼光。不看作者身份,只看论文质量,难道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吗?当前期刊评估体制的弊端,迫使期刊只盯着成名学者,不栽培年轻作者。可是,哪个成名学者没有青椒的经历?刊物不能一味地 ,也需要 。应该有长远眼光,栽培一批年轻作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咄咄怪事尸位素餐锦上添花雪中送炭B.匪夷所思尸位素餐精益求精济困扶危C.匪夷所思不劳而获锦上添花雪中送炭D.咄咄怪事不劳而获精益求精济困扶危17. C(根据词语的意思和语境,此项最佳。“匪夷所思”指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

40、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尸位素餐”意思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不劳而获”指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精益求精”意思是好了还要求更好。“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济困扶危”意思是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同语境意思不符,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不能光看作者身份,还要看论文质量,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B. 不看作者身份,只看论文质量,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C. 既要看作者身份,更要看论文质量,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D. 只有不看作者身份,只看论文质量,就是编辑学术判断

41、力的体现。18.B(原句是一个反问句,其意思应该是“不看作者身份,只看论文质量,不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与语境意思不符。A项和C项都与语境意思不符,D项“只有就”关联词语不搭配。)19.下列各句中的问号,与文中加波浪线的“崇尚虚名就一定有实效吗?”一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B. 在文革中,堂堂元帅在集会中竟遭无知学生的辱骂和问罪,这哪还有什么尊重可言?C. 这首曲调如此组合,是想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还是热情和理智的重合?D. 难道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中所表现的那些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不值得歌颂吗?19.A(A项和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中的问号都是表

42、示设问,B项的问号是表示反问,C项的问号是表示选择问,D项的问号是表示反问。)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 。最早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此之前,伊尹、周公、孔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 这一美德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 ,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但是伊

43、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 。自此之后,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20. (示例)还因为它有教育功能只认识到“俭”是美德还认为“俭”可以养“德”(解答此题,要联系各句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2020年12月9日,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全线通车。格库铁路是新疆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主要经过柴达木、塔里木两大盆地和阿尔金山山脉,全长1206公里。格库铁路自1956年起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勘测设

44、计与研究,是我国勘测设计历史最长、研究次数最多的铁路之一。2010年8月,中铁一院承担了格库铁路全线的勘察、设计、配合施工等工作。他们在线路设计中深入贯彻环保选线理念,线路设置13座隧道、127座桥梁,作为生态廊道供区域内各种兽类迁徙穿越,最大程度减少铁路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格库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西部地区的铁路网结构。21.【示例】2020年12月9日,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铁路全线通车,格库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西部地区的铁路网结构。(解答此题,要注意必须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保留下来,尽量省略其中的过程、原因等内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45、写作。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快乐教育”的说法,一些专家主张学校教育要多多践行快乐教育的理念,让孩子多些快乐。教育的目的应当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知识更加容易。但对此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地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这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律。很多人认为,从来没有快乐教育,好的教育都是需要吃苦的,正如古谚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赞成哪种观点?请写一篇文章,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审题提示】作文提供的材料包含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46、,构思时应首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且确定好所写文体,然后再据之选择材料组织文章。【写作例文】吃苦教育是必修课“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至少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快乐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快乐”还是“吃苦”的必然对立。换言之,吃苦教育与无条件的爱并不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条件的爱是从接纳孩子,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铺垫温暖基调方面着手,给孩子以力量和支持,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吃苦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所需的优秀品质,着眼于发展孩子的多种能力,同样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但两者在时间先后上有区别,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基础,吃苦教育需要在充足的爱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黑龙江省高考语文全国卷Ⅱ模拟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