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了解诗经诗经的基本常识;的基本常识;学习学习无衣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读懂诗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义精神。诗经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年的诗歌305篇,又称篇,又称诗三百诗三百。先秦称为。先秦称为诗诗,或取其,
2、或取其整数整数称称诗三百诗三百。西汉时被。西汉时被尊为尊为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始称,始称诗经诗经,并沿用至今。,并沿用至今。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按用途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按用途和音乐分和音乐分“风、雅、颂风、雅、颂”三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的颂是周天子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祀宗庙的舞乐舞乐。诗经诗经的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主要表现手法是赋赋、比比、兴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比
3、;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物叫兴。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朱熹诗集诗集传传也说: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4、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秦风秦风无衣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秦
5、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诗经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本诗中的“兴师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精神。无衣(秦风)无衣(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6、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歌诗歌袍:长袍,即今之斗篷。是战士出袍:长袍,即今之斗篷。是战士出征时批在铠甲上的外衣。岂:怎、怎征时批在铠甲上的外衣。岂:怎、怎能。能。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同仇:共同对敌。同仇:共同对敌。泽:通泽:通“襗襗”,内衣,如今之汗衫。,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行:往。谁说我们没衣
7、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8、我矛戟。与子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偕行!内容梳理内容梳理1、这首诗共三节,概括每节的意思、这首诗共三节,概括每节的意思 第一章,统一思想。第一章,统一思想。“与子同仇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第二章,统一行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与子偕作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同偕与子同偕”,激昂,激昂高歌
9、,团结对敌,奔赴战场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2、每章结句、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与子偕行”体现体现诗意上怎样的逐层递进?诗意上怎样的逐层递进?“与子同仇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与子偕行”,行是往的,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
10、战场,诗意不断递进。3、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袍”“”“同同泽泽”“”“同裳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的情景。4、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设问。表
11、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5、“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6、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矛戟 偕作同裳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思想)(准备)(准备)(赴战)(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
12、敌的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对敌。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C、或同穿一、或同穿一“袍袍”,或同穿一,或同穿一“泽泽”,或同穿一,或同穿一“裳裳”
13、,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无衣”,反映了他,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同仇同仇”、偕作、偕作”、“偕行偕行”,正好显示出战,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不断高涨的斗志。C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同仇”这个这个目标,所以才能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袍”、“同泽同泽”、“同裳同裳”。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第一、二节诗
14、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术感染力。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中心。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A1.写出战士上战场时的决心的诗句是写出战士上战场时的决心的诗句是_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是(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是()A“岂曰无衣?岂曰无衣?”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强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强调调”“”“同袍同袍”、“同泽同泽”、“同裳同裳”的同仇敌忾精的同仇敌忾精神。神。B诗中三次提出诗中三次提出“王于兴师王于兴师”,表明备战是为了保,表明备战是为了保卫国家。卫国家。C每节末尾的每节末尾的“同仇同仇”、“偕作偕作”、“偕行偕行”,再,再次突出了共同对敌、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次突出了共同对敌、英勇献身的战斗精神。D“岂曰无衣?岂曰无衣?”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激发读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思考。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