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古诗大意,把握古诗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补充资料,体会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学生:收集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三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示儿【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2、2.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怀。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默写示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南宋时期,八十五岁的陆游,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2.是啊,他临终之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饱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设计意图: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猜测诗人的遗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感情基调。3.今天就让我们认识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3、4.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在其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设计意图: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二、整体感知。1.解题,出示课件: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是“给看”的意思。“示儿”是“给儿子看”的意思。)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出示课件: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4、告乃翁。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播放音乐)4.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有感情朗读作好准备。三、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2.学生小组交流诗意。出示课件:(1)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的意思是“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5、定”的意思是“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的意思是“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举行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
6、查找资料的方式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感悟诗情。1.出示课件: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1)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是什么?(板书:悲)(2)诗人“悲”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板书:不见统一)(3)面对死亡,坦然自若,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的统一大业,他不能忘怀,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多么深刻呀!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之情读一读。(4)课文中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的爱国之情,他对死亡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王师北
7、定中原日,是作者的期盼。(板书:盼)(5)阅读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板书:渴望统一)3.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悲之切”中体会到他对国家的“爱之深”。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时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让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让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五、课堂延伸,文化积累。1.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出示课件:年轻时的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后来陆游从军边关,在
8、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年将古稀时,他终日缠绵病榻,令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210年的寒冬,这位85岁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了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学生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回顾陆游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感悟其情怀。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9、六、总结全文。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陆游念念不忘的是中原领土和人民,这是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设计意图:让爱国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得以升华。【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大意。3.结合示儿,深入体会古诗情感。4.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比照,生成情感。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学生背诵,老师板书“题临安邸”)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际
10、,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古诗,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由题入手,读懂古诗。1.谁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临安是什么地方?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
11、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将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3.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设计意图:解题后,及时补充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古诗。三、理解诗意。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1.学生自读自悟。2.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西湖的歌舞什
12、么时候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设计意图: 借助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四、感悟诗情。1.诗人林升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在临安城究竟看到了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什么心情?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什么?(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从“几时休”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愤怒)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大声问一问:“
13、西湖歌舞几时休?”(有感情地朗读)(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副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是啊,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国家正处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14、设计意图:加入自己的想象,体会权贵们只知道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不思收复故土的生活。3.了解汴州。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你们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金人践踏,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呢?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设计意图:及时补充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升华学生的情感。五、拓展阅读。出示课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
15、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老百姓等待时间之长。) 2.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们想读吗?(生读)让我们带着无比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秋夜
16、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人民的痛苦生活,与权贵们的纸醉金迷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南宋权贵们的痛恨之情。六、升华诗情。1.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一颗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3.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设计意图:体会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板书设计】题 临 安 邸林升诗人忧国忧民权贵醉生梦死第三课时己亥杂诗【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2.朗读、背诵、并默写这
17、首古诗。3.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写的一首诗。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出示课件: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
18、诗。(2)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鸦片战争。)(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读准古诗。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读)出示课件:己亥杂诗(指名读)师: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的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2.学以致用,学生们练习读。3.男女合
19、作读。4.师生合作读。5.全班读。设计意图:读顺诗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句。三、理解诗意。1.请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学生小组自由交流。 2.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是指“发脾气”吗?在这里解释为“朝气蓬勃的局面”更合适。(2)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心痛。(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的意思是“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的什么“格”呢? (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材”指的是作者希望统治者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方
20、面的人才。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古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地渗透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感悟诗情。过渡: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当时社会政治毫无生气,具体来说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悟。(一)教学前两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1.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第二句诗中的“万马齐喑”。(1)结合注释
21、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3)龚自珍在这里说的是清朝的马吗?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读出来?联系上文“九州”可以知道作者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出示课件: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着亲眷、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大清朝的统治者。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只会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流
22、传世界。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鸿遍野!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3.你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语说说此刻的心情:(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心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句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
23、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哀”。(二)教学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2.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地劝,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3.出示课件:(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下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而后,第
24、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三)全班读古诗。(四)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诗背出来吧!设计意图: 抓住“劝”字,补充资料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并多次读,达到背诵的目的。五、诵全诗,明情感。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2.拓展延伸。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出示课件: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板书设计】己 亥 杂 诗龚自珍变革万马齐喑九州生气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