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1 年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劳动教育英文名称:Labor education 课程编码:1200107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全日制本科各专业开课学期:第 2 学期课程模块:公共必修课程课程学分:2 学分课程学时:总学时数 32,理论学时 20,实践学时 12二、课程内容与目标高校劳动教育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开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是贯
2、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 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 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懂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
3、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第二,本课程设置 12 课时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第三,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劳动科学知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融入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研究和认
4、识之中,切实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第一、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劳动品德、劳动情怀、专业技能、创造性劳动、职业选择、劳动权益、劳动文化、集体劳动、未来劳动等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在理论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第二、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践,给学生接触实际、动脑分析的机会。第三、课堂教学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树立正确的
5、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而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三、教学学时分配章次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劳动教育实践课(3)4合计204123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绪论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与实施理论2实践小计2第一章大学生与劳动品德22第二章大学生与劳动情怀22劳动教育实践课(1)44第三章大学生与专业技能22第四章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22第五章大学生与职业选择22第六章大学生与劳动权益22劳动教育实践课(2
6、)44第七章大学生与劳动文化22第八章大学生与集体劳动22第九章大学生与未来劳动22理论学时包括讨论、习题课等学时。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 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与实践(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劳动,领悟劳动的独特价值,形成个人的劳动观,学生可以提出自身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二)教学内容0.1 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0.1.1 生存生活教育0.1.2 实践能力教育0.1.3 职业启蒙教育0.1.4 集体主义教育0.2 高校劳动教育特点0.2.1 以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为目标0.2.2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0.2.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0.2.4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0.3 高校教育劳动实施0.3.1 统筹推
7、进,实现五育融合0.3.2 立足专业,构建劳动体系0.3.3 注重实践,践行知行合一0.3.4 课堂联动,融通培养环节0.3.5 引导激励,加强自我管理0.3.6 实现评估,完善制度导向(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2. 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难点:理解并树立“四最”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第一章 大学生与劳动品德(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认知劳动品德;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日后逐渐改正,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二)教学内容1.1 劳动品德的内涵1.1.1 辛勤劳动1.1.2 诚实劳动11.3 珍惜劳动成果1.2 大学生群体的常见问题1.2.1 消极应付,被动做事1.2.2 劳动过程存在投
8、机1.2.3 不珍惜劳动成果1.3 大学生劳动品德的涵养1.3.1 革新观念,生化劳动认知1.3.2 情绪疏导,端正劳动动机1.3.3 坚定意志,优化劳动决策1.3.4 行胜于言,深化劳动体验(三)重点与难点自我判断和自我反省,端正劳动态度,磨炼并坚定自身意志。第二章 大学生与劳动情怀(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学会感受劳动中的快乐,将热爱劳动转为内生动力; 学会换位思考并能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形成社会责任感,掌握国家和时代需要的技能。(二)教学内容2.1 劳动情怀的内涵2.1.1 爱劳动2.1.2 乐劳动2.1.3 尊重劳动者2.2 大学生劳动情怀的维度2.2.1 调整个体情绪2.2.2 现实归属需
9、要2.2.3 传递家国情怀2.3 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2.3.1 爱劳动与爱自己:明心见性,涵养个人价值2.3.2 爱劳动与爱生活: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2.3.3 爱劳动与爱国家:家国一体,融入时代洪流争历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发现并体会劳动中的乐趣2. 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难点:形成为国家发展奋斗的劳动意识第三章 大学生与专业技能(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通过实践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利用外部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兴趣。(二)教学内容3.1 专业技能的内涵3.1.1 专业知识3.1.2 专业思维3.1.3 专业实践3.2 专业技能价值3.2.1 成为专业人才
10、3.2.2 理性规划职业3.2.3 培养创新能力3.3 大学生专业技能习得3.3.1 掌握传统的专业知识3.3.2 强化专业逻辑思维3.3.3 积极参与专业实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三个层次难点: 大学生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选择第四章 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一)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创造性劳动的内涵。2. 理解和掌握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维度。3.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方法。(二)教学内容4.1 创造性劳动4.1.1 劳动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的劳动4.1.2 创造性劳动的特点4.1.3 创造性劳动的类型4.2 创造性劳动能力4.2.1 创造性劳动意识4.2.2 创造性劳动
11、思维4.2.3 创造性劳动知识4.2.4 创造性劳动方法4.3 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4.3.1 价值引领:树立创造性劳动正确的价值导向4.3.2 厚积薄发:掌握创造性劳动必要的知识与技能4.3.3 行胜于言:在创新创业中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劳动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创造性劳动的类型、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维度、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难点:劳动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的劳动的联系区别、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方式第五章 大学生与职业选择(一)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职业选择的内涵。2.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3. 理解和掌握
12、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育方法。(二)教学内容5.1 职业选择的内涵5.1.1 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5.1.2 职业选择与劳动价值观5.1.3 就业与择业5.2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形势与问题5.2.1 大学生就业形势5.2.2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5.2.3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问题5.3 正确择业观的培育5.3.1 与劳动价值观相吻合5.3.2 与个人能力相匹配5.3.3 与国家需求相连接(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职业选择、劳动价值观、择业观、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正确择业观的培育难点:劳动价值观与择业观、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培育方法第六章 大学生与劳动权益(一)教学
13、要求1. 理解和掌握劳动权益的内涵。2.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性。3.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兼职、实习与就业中的劳动权益的具体内容。4. 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的方法。(二)教学内容6.1 劳动权益的内涵6.1.1 劳动权益基本内涵6.1.1 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性6.1.3 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6.2 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内容6.2.1 兼职中的劳动权益6.2.2 实习中的劳动权益6.2.3 就业中的劳动权益6.3 合法劳动意识培养6.3.1 学好相关法律法规知识6.3.2 兼职实习前的风险规避6.3.3 权益受侵害后的权益保护(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劳动权益、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性
14、、兼职中的劳动权益、实习中的劳动权益、就业中的劳动权益、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难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性、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具体内容、大学生合法劳动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第七章 大学生与劳动文化(一)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劳动文化的含义与特点。2. 理解和掌握三种不同的劳动文化形式。3. 理解和掌握劳动文化涵养益的具体内容。(二)教学内容7.1 劳动文化内涵7.1.1 劳动文化的含义7.1.2 劳动文化的特点7.2 劳动文化形式7.2.1 劳动精神7.2.2 劳模精神7.2.3 工匠精神7.3 劳动文化涵养7.3.1 以勤为本,辛勤劳动7.3.2 以诚为基,诚实劳动7.3.3 以新为求,
15、创造性劳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劳动文化的含义与特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文化涵养难点:劳动文化的特点、劳动文化的不同形式及其区别、劳动文化涵养的具体内容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第八章 大学生与集体劳动(一)教学要求1. 理解集体劳动内涵与特点2. 理解集体劳动与团队精神3. 理解和掌握团队精神的培育(二)教学内容8.1 集体劳动内涵与特点8.1.1 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8.1.2 集体劳动的特点8.2 集体劳动与团队精神8.2.1 集体劳动与社会分工8.2.2 集体劳动与集体主义8.2.3 集体劳动与团队精神8.3 团队精神的培育8.3.1 正确认知团队精神8.3.2 积极践行团
16、队精神8.3.3 在更高层次上倡导奉献精神(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区别与联系、集体劳动与社会分工、集体劳动与集体主义、正确认知团队精神、积极践行团队精神难点:集体劳动的特点、集体劳动与集体主义、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劳动者的技能培育、积极践行团队精神第九章 大学生与未来劳动(一)教学要求1. 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2. 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与未来劳动发展变化。3. 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影响。(二)教学内容9.1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9.1.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9.1.2 人工智能的发展类型9.1.3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9.2 人工智能与未来劳动9.2.1 人工智
17、能与未来生产9.2.2 人工智能与未来管理9.2.3 人工智能与未来科研9.2.4 人工智能与未来营销9.3 人工智能与未来劳动者9.3.1 从人机对立到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9.3.2 人工智能对未来劳动者的技能需求9.3.3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劳动者的技能培育(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人工智能发展与未来劳动变化、人工智能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劳动者的技能培育难点:人工智能发展与未来劳动变化、人工智能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劳动者的技能培育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基本的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同时辅之以课外实践锻炼
18、。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阅读课后延伸阅读参考书及完成相应的思考题。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 力。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三次劳动教育实践课,分别安排在第 5 周、第 9 周和第 13 周题进行,期末考核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考试题目的类型有填空、选择、判断、分析计算、简答题和论述题。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年 12 月第 1 版。参考书目:1. 刘向兵,劳动通论,高
19、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2. 曾天山,顾建军等,劳动教育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年。3. 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4. 刘向兵等,新时代劳动教育论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年。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年。6. 约翰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7.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年。8.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年。9. 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年。10. 黄征宇,终身学习: 哈佛
20、毕业后的六堂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 年。11. 俞敏洪,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年。12. 托马斯,L.,萨蒂(Thomas,L.,Saaty)著,石勇,李兴森译.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3. 野中郁次郎,绀野登著,马奈译.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4. 野中郁次郎,胜见明著,林忠鹏,鲍永辉,韩金玉译. 创新的本质.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5. 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21 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
21、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17. 李珂,劳模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18. 郑银凤,“95 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9. 史蒂芬卢奇(Stephen Lucci),丹尼科佩克(Danny Kopec) 著.人工智能(第 2 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20. 保罗多尔蒂,詹姆斯威尔逊著,赵亚男译. 机器与人埃哲森论新人工智能.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21. 李开复,王咏刚著. 人工智能. 北京: 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笔人:刘思疑教研室:劳动教育教研室审订人:刘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