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词的知识:有关词的知识:豪放词派豪放词派和和婉约词派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牌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晏殊(晏殊(991-1055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字同叔
2、。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七岁能文,被誉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进京参试,与千余进士一起参考。为神童,十四岁进京参试,与千余进士一起参考。颇受真宗赏识为好贤,范仲淹、韩琦、孔道府、颇受真宗赏识为好贤,范仲淹、韩琦、孔道府、欧阳修等,皆出其门。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雅致,语言婉丽,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浣溪浣溪沙沙、蝶恋花蝶恋花、踏莎行踏莎行等多首,其中等多首,其中浣
3、溪沙浣溪沙中的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来”为千古名句。为千古名句。hun pihui“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眼前景:花落眼前景:花落燕归燕归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似曾相识“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4、,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诗作采用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5、,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掠过湖岸在飞翔。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写得如诗如画,有动有静,把春末夏初的西湖景致描绘得十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和不同流俗的审美情趣。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6、。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全词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
7、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的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有很强的吸引力。走近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
8、(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写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文学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
9、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
10、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
11、线战事的关切。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是她的早期作品。品。如
12、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连忘返,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那么欢畅,直到兴致那么高,酒喝得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至于黄昏时候,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沉醉不知归路”。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待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沉醉”中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觉。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渡)”,声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声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白鹭。词欣赏1这
13、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3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夏季.黄昏)2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藕花”“日暮”)(常记)(常)(愉快.欢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沉醉)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的是“词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所以作词又叫“填词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称,叫“词牌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如梦令令”。关于“词”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