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知道光合作用需要水。2、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重点)3、知道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因此独立完成本节课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不同的两种场景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再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实验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海尔蒙特实验” 分析实验的结论
2、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接着各小组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对比原料产物变化及能量转化,阐释光合作用的两方面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联系实际最后归纳光合作用在生活方面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法感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过程, 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归纳出它的实质和应用。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进行相关预习工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温习旧知5分钟集体默写下列问题,并将学生默写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1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场所是什么?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暗处一昼夜?4、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5、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6、怎样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学生集体默写并对照答案,错误的进行改正的规范的答案。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请学生观看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么来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学生观看图片,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思考集体回答:1、有机物2、光合作用创设情景,使学生产
4、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铺垫引导探究层层推进5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重温一下科学家海尔蒙特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增重了80多千克,这主要是依靠什么作用完成的?2、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3、柳树增加的80多千克重量从哪里来的呢?点拨提示:泥土只有100克不可能变成80多千克的树,雨水也不可能,因为土壤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留在植物体内的水分非常少。4、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数量是植物吸收了雨水的缘故,他忽略了什么问题? 5、
5、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小结:虽然海尔蒙特当实验并不完整,但是却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认真阅读海尔蒙特的实验内容,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 光合作用2、无机盐3、泥土、雨水来自于阳光,看来光合作用的进行还需要其他条件。4、他忽略了空气和阳光5、柳树增加的量有主要来源于水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长历程,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找到切入点。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来探讨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5分钟过渡: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致力于研究各类气体,他就是普利斯特利。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6、首先请同学们回忆科学探究的过程。合作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1、提出问题:(预测结果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假设有可能错误)3、制定计划:(1)材料器具:点拨指导:二氧化碳传感器能检测二氧化碳含量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直读、可连续监测等优点。 (2)操作方案:将绿色植物置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将二氧化碳传感器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相连。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应软件。4、实施计划:打开“组合图线”,添加“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打开光源后进行实验。保存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5、得
7、出结论:6、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打开光源进行实验后,“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若曲线不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延伸探究为了进一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我们做以下探究,先展示下图实验装置。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甲装置中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中是清水。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1、甲和乙是一组 _ 实验,变量是 _ 。2、在甲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_ 。3、几个小时后摘下甲装置内叶片,经过脱色冲洗后加碘液数滴,叶片颜色不变蓝,证明叶片中无 存在,说明了 。4、摘下乙装置内叶片做同样处理后加碘
8、液数滴,颜色 ,原因是 。5、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乙装置中的清水可改用 溶液,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知识小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实际上水也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所必需的原料查阅课本回忆科学探究法一般过程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假设: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或二氧化碳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1) 绿色植物;数据采集器,气液相多功能功能采集装置、二氧化碳传感器、光源(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等。 4、认真观察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图。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6、可能是装置不够严密,有漏气的地方。分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1、
9、对照、二氧化碳2、吸收二氧化碳3、淀粉、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4、 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5、碳酸氢钠通过观察图片分结构名称及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型,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根据“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可知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数值,说明装置内二氧化碳在不断减少,帮组学生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结论。加入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明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了解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过渡: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下面我们把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一起回顾一下。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光合作用的意义1、光合作用的概念:
10、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4、光合作用的动力是 。5、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6、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介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关知识)(1)实现了物质的转化,即将 物转化成 物。 (2)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即将 能转化成在 能。7、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 )+( )( )+( )“”读作生成,前是原料,后是产物,上、下是场所和条件,“+”读作和。请同学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并找同学读出反应表达式并讲解其含义:光能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
11、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迁移应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示:光合作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1、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想一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思路有哪些?2、大硼内种植农作物,在保证水、肥等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光照、开窗通风,以增加 的含量,其目的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农技人员进行了不同距离对某品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影响实验,得到下图结果。分析图示得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 ,还有什么方法提高作物产量 。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中蕴含的光合作用原理。4、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
12、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你能说出“气肥法”的原吗?知识小结: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实质间作套种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合理密植施用二氧化碳“气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2、二氧化碳、水3、淀粉、氧气4、光5、叶绿体6、(1)无机物、有机物(2)光、化学能7、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转化为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1、增加反应物、提高光能及光照时间2、 二氧化碳3、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分组讨论: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产量
13、,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高。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4、通风或施加气肥;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并延长光照时间;调节大棚温度。学生谈谈怎么根据所学的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将知识点回顾总结,结合课本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落实。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光合作用的实质来处理农业方面的问题。感受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观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总结知识点使学生具有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锻练了学生口头表达问题的能力,能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课堂达
14、标检测(10分钟)A类:1、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 )A.太阳光 B.无机盐 C.水 D.二氧化碳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3、我市樱桃种植户为提高大棚樱桃的产量,采取了以上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合理密植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C.适时松土、施肥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B类:4、如果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 )A.叶片 B.叶柄 C.叶肉细胞 D.叶脉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每个质量约1.5千克。那么白萝卜增重的物质主要目的( )A.空
15、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B.土壤中的无机盐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无机物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光照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所示,该实验可以证明( )光合作用需要水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A. B.C. D.7、将暗处理后甲叶片的主动脉切断,乙叶片C处两面均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所示)。置于阳光下,四个小时后,将甲乙两叶片同时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发现B、D部分变蓝色,A、C部分未变蓝色。
16、该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C类:8、如果我们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 “车间”是_,“机器”是_,“动力”是_, “原料”是_和_,“产物”是_、_。9、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绿墙“,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这面墙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1)“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作用。(2)“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并且使空气变得湿润。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 作用。(3)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
17、生活更美好”。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一条和大家分享 。10、右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场所。请根据图回答:(1)图中A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 和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 和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18、达标检测答案:16、ACDCCD7、水和阳光8、叶肉细胞、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9、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节约用水、少开空调等10、叶绿体、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叶片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强化。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并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板书设计:光合作用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物质转化能量转化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光和叶绿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