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 德课程纲要五德课程纲要目 录前 言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 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 课程性质与意义 三 课程建设的理念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道德成长目标 二 价值观发展目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课程开发原则 二 课程内容设计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 课程组织管理二 课程实施策略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前 言 “五德”课程是下沙一小组织开发的一门适用于小学16年级的综合德育课程,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公民道德要求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以主题模块形式开展教学,每学年编排10个主题模块,每个主题模块安排34课时。整合品德、地方、小公民、学校主题德育等内容,以品德课、少先队队课、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
2、德育认知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道德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获得道德成长的幸福。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一)德育学科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德育学科课程主要由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组成,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但在教科书内容中就道德谈道德等现象依然严重。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关的小公民、地方课程,和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目标相似、内容重复交叉、主题割裂断档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我们思考:弘扬中华传统五德文化,与学校德育实际相结合,赋予五德更有效的解读,把五德内容融于德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多体验,多对话,多合作
3、,引导学生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二)多元化生源结构的召唤随着开发区发展,学校的生源结构更趋复杂,学生道德素养和家庭教育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既有本地城郊结合部因拆迁而暴富的“新城市”子女;又有不同层次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城市”子女。家庭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来源、成长背景、经历、生活模式的多元化,带来了行事方式、个性特征等的多样性,亟需有效引导孩子的道德成长。(三)德育课程二度建设的诉求2011年至今,我校以构建师生幸福成长的校园文化为起点,初步形成了以“一班一品”为德育载体,以“五大幸福节日”为抓手,整合习惯养成、第二课堂及德育实践等
4、多条途径,进行“幸福学生”培育。这种架构基本吻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也与学校一贯倡导的幸福成长理念契合,因此实施以来立刻体现了它的卓越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这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德育学科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独当之任,尤其是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的德育学科课程并不符合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人是完整的人,道德发展也是融合、贯通、整体的一体化过程,德育学科课程也应该是综合化、立体式的道德学习过程,它亟待整合完善。二、课程性质与意义(一)课程性质幸福德育课程是以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小公民、地方课程为基础,依据学校德育核心素养,补充学生生活事件,以课程的教材序列呈现,融
5、合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联系和需要。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融合性本课程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公民道德要求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从而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2.实践性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校实际,强调亲历,关注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中检验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
6、德。3.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程空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向校园、家庭、社区等;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不单一,更多的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意义1.实现了德育相关学科、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五德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过去各类德育相关学科、德育主题活动等内容的重复交叉、缺乏系统的现状。将德育相关内容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序列的编排,将德育有计划地在各年级实施,并呈螺旋上升的态势。2.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教学模式五德课程凸显学生的实践体验,重
7、视与生活事件的联系,以主题模块式研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改变过去品德教学中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活动中检验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三、课程建设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3.珍视学生的幸福成长诉求
8、本课程追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尽可能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把德育内融于活动中,增强德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多体验,多对话,多合作,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让学生获得道德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3.追求主题式模块化“主题式模块化”是指德育学科课程以“主题”为核心,以“模块”为架构,以“综合”为取向,将德育背景、内容、形式等信息中的“相似块”整合在一起,以德育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将各个分立的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整体阐述1)通过对具体问题
9、的多角度的探索、辩论、实践,培养学生信息能、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仁义礼智信”的涵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会“关爱、包容、担当、助人、文明、规则、诚实、守信、探究、梦想”,逐步形成“自我观、家庭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自然观”七个价值观。3)逐步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会正确判断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学会合理地解决道德问题。(二)具体阐述1.道德成长十维度古文白虎通义卷八中写道: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
10、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我们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五德:仁义礼智信”,遵循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赋予“仁义礼智信”现代含义,提出道德成长十个维度。崇仁:关爱 包容尚义:担当 助人求礼:文明 规则守信:诚实 守信明智:探究 梦想3.道德价值七观念我们提出五德十维度的同时提炼出学生道德价值观,从“自我观、家庭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自然观”七个维度发展目标。自我观: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自尊自爱,学会欣赏、尊重别人;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挫折,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11、,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家庭观: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集体观:感受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学会热爱学校、尊敬老师,与同学互帮互助;知道自己是集体一员,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社会观: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交通法规,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国家观: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中
12、国的现代化发展变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世界观: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体会和平的美好,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和平的热爱。自然观:知道家乡、中国、世界的自然概况和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亲近自然、亲近动物,体会生命的美好,学会珍爱生命。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幸福德育课程的内容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信智”的精髓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整合品德与社会(生活)、小公民、人自然社会以及学校德育活动等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计课程,每学年完成十
13、个主题的教学。一、课程内容的开发原则1.把握起点和生长点在实施中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握学生原有认知起点,选择恰当的课程素材,设计合理的活动形式,抓准生长点,促其成长。对幸福德育课程进行系列化的设计,体现点面结合,综合交叉的活动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的德育课文本。2.力求多维整合幸福德育不仅仅是整合几本教材的内容,是对学校各项德育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以及各类假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有效整合。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家长委员会、社区、活动基地等有计划、有体系的策划各项德育活动。3. 凸显回归生活、回归童心幸福德育课程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教学设计
14、凸显学生的实践性,增强其体验,在不断地实践与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围绕仁义礼信智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六个走进”开展的。亲近自然,绘家乡美景;寻访名人,讲家乡故事;寻找古迹,品家乡文化;走进学校企业,了解下沙;参与社会服务,建设下沙;研究社会现象,环保下沙。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能力,促其道德养成。二、课程内容设计幸福德育课程内容围绕“仁义礼信智”五德分别在16年级中设计10个主题模块课,内容框架如下:(略)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课程组织管理一是由教学处负责课程实施时间的编排,每学年完成10个模块,每个主题模块编排34课时。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围绕“仁义礼智信”主题,由各年级的德育负责老
15、师组织分工合作,分年级设计符合孩子实际需求德育课,体现活动性、社会性。三是与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课程反馈制度,各年级每月组织一次德育研训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德育骨干老师例会,对幸福德育课程的实施进行总结与反思。四是学校成立德育课程领导小组,每个月提前对各年级的幸福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课的设计进行论证与指导,并对各年级的德育课程的实施进行监督与后期的评价工作。二、课程实施策略1. 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广泛征求专家、教师的意见,了解家长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不断完善课程质量。2.重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聘请南师大教授
16、为专家指导,定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3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每月组织一次德育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德育课研训活动。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教学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收集教师的课后反思总结和学生的学校体会,以利于课程建设的循环反复提高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一、评价内容1.学习态度评价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主能力,目标是将“仁义礼智信”等美德逐渐内化,表现为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关注学生活动之后在行为习惯、参与活动的动力、精神风貌上的变化等等。2.学习能力包括活动前的收集信息、整理
17、资料、过程安排等准备;活动中的主持、交流、分析判断、与他人合作能力等。3.学习结果评价学生在关爱、包容、担当、助人、文明、规则、诚实、守信、探究、梦想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的进步程度。二、评价方式五德课程评价以过程形成性评价为主,在主题实践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开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做好对学生(小组)及时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主题学习内容。 1同学点赞评价“同学点赞”评价,是把评价权给学生,通过生生互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二年级的我是集体一员的文明课间教学中,老师请各小队纷纷展示课前创编的文明小游戏,一一展示后,老师请全班同学点赞,评选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游戏。这时,
18、同学们异常兴奋,同时还表达了为什么点赞的原因。2.践行表评价每一个主题模块的一般会编排34课时,分为道德认知阶段、道德践行阶段,完成道德认知后,老师会提供给学生一张践行表,学生边实践,边登记,通过登记表来体现过程性评价。如四年级,孝心献老人主题教学后,设计了一张“每天为老人做一事”的一周践行登记表,一段时间后,班级开展践行评比活动。3.档案袋评价五德课程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建设学生幸福成长档案袋,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家长访谈,学生活动日志,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活动卡等形式,在学生活动情景中收集评价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体现评价的过程化。4.五维之星评比在主题实践活动完成后,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来全面评价学习结果。设置“崇仁、尚义、求礼、守信、明智的五维”之星评比,并在班级、年级中定期展示。5.知行好义少年评比在五维之星评比的基础上开展学期的校五好少年之“知行好义少年”评比。知行好义少年的评选直接指向五德的践行。也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年级组竞赛等活动,丰富五德课程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