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项脊轩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项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融情于景、事细情深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增进对眷恋家园这一民族心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项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方
2、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1、导入新课,进入文本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清人王拯在项脊轩记(项脊轩志或称项脊轩记)后有一段记载:往时上元梅先生在京师,与邵舍人懿辰辈过从,论文最欢,而皆嗜熙甫文。梅先生尝谓舍人曰:君等嗜熙甫文,孰最高,而余与邵所举辄符,声应如响,盖项脊轩记也。乃大笑。清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可以说凡对归有光其人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项脊轩志的,甚至有相当部分人对归有光的欣赏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篇项脊轩志上。 明人王锡爵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说,一往情深,
3、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清人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姚鼐说,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被评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源出史记,取法唐宋等,评价不可谓不高。今人汪曾祺也说,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贾平凹也极力赞赏。 知人论世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
4、(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识背景 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业,然而仕途坎坷,七岁入学,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在乡里颇有才名,二十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其科
5、举前期还算一帆风顺,但此后却一直科场蹭蹬,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更是8次会试都落选,直到60岁两鬓苍苍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其间有过太多的苦痛与折磨,这种感情伴随他一生,对他的一生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中以一种隐约而生涩的方式展现出来。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49岁或更晚的时候。作品描写细腻,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浓浓的亲情,但结合归有光写作此文的背景,我们似也能捕捉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追求功名的时不同心境,正是这种不同的心境,造成了前后两部分的风格略有差异。前一部分写于归有光十九岁时,这一阶段是归
6、有光一生中最自信的时期,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当然是有的,家族衰落、亲人离去,睹物思人悲伤的情绪当然是有的,但这种悲恐怕还是一种心灵充实而稳定基础上的悲哀,毕竟明天是美好的、可以期待的。然而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很大的变化,此时再翻捡早年文字,心中的感情是则那样的复杂。妻子的早逝。使他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着然泪下。后一部分的情绪与前一部分有了不小差异,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而对一个那个时代的大男人,特别是归有光这种自我认同感很强的男人,这
7、是很不易启齿的,这种心灵深处的痛苦、难堪甚至是自卑,以一种很不明显的方式流淌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后半部分似乎更加感人的一个原因吧。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终南捷径到奉旨填词,从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挫折,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的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看视频听朗读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答疑,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8、今义:寺院的主持 (2)南北为一 古义:整体 今义:数字或数量 (3)、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4)、凡再变矣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 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
9、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介词“于”) 垣墙()周庭(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
10、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6、鉴赏文本 探究一: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任务导引: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在许多方面。同时,一篇作品的成功,又往往有它独到的显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的作品的整体风格:内容上密切同日常生活相联系,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尤其突出的是,作者善于把内心深处长期积淀的情感,化浓重为清淡,琐细处
11、做文章,平淡中见真情。往往以日常生活细节为依托,略施白描点染,勾抹几笔,收到动人心弦,沁人心脾的强烈共鸣效果。在读文本感受归有光的语言魅力! 任务一:前人评论归有光的文章,以为其“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谈谈这种风格在本文中的表现。 明确:首先表现在结构构思上。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作者从开头的旧南阁子一直写到庭院里桂影珊珊可爱。对一间破旧阴暗的小屋,大书特书,并不厌其
12、烦地叙述整修小屋和美化室外环境的过程。从小、旧、破、暗到稍为修蔓,虽琐细,却使人领略到作者偃仰啸歌于其中的乐趣和对阁子的深情。 其次,我们从生动的细节描写上,也能看到作者的技巧,以及饱含的深情。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镜头。项脊轩中老保母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
13、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批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影子,
14、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本文中作者对一物一人一事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如写老祖母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的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老祖母临去时,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
15、发自肺腑的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也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位出身于仕宦之家的慈祥平易的老者形象。 (4)在本文中,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在内心的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个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连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的。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此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小轩牵系着
16、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家道的衰败。第三,修葺小轩,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小轩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虽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却是作者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5)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
17、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任务探究二:赏析文章的手法和结构 任务导引:作为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这线索,外在的就是项脊轩,内在的就是作者的情感。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且阴暗,可归有光长于斯,读于斯,歌哭于斯,项脊轩给了作者寄托、慰藉和温暖,作者则对项脊轩及其人事包括琐事一往情深。项脊轩是他儿时的伴侣,是他成长的见证。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对过去经历独特、深长的回忆。这种
18、情感及其寄托物,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项脊轩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
19、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打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任务探究三:鉴赏文章的感情 任务导引:项脊轩志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20、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任务三:探讨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 明确:一、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面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
21、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
22、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
23、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
24、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25、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
26、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
27、,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任务探究四: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任务导引: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
28、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家境的孤苦和祖母对孙子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天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同时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理由。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言:“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本文随事曲折,不事雕琢,情景俱出,感人肺腑。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典范抒情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
29、代王锡爵评其道:“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任务四: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传情艺术比较? 明确:陈情表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项脊轩志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两文均是善于传情的佳作,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以叙事来传情,出于情,归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旨归。文章内容本身是感人的,但由于是给皇帝的奏表,仅仅靠孝心孝道去感动对方是不够的。作者必需基于自己的目标,评估自己的处境,揣测皇帝的心理,考虑表文的体例,作
30、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做到思虑有序且不露痕迹。换句话说,陈情表的感人固然是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结撰文章刻意感人。李密本是蜀汉降臣,侍蜀时,出使东吴,立下赫赫大功。西晋初立,正是用人之时,故司马炎多次征招,而李密又不仕。在封建时代,“士不为王者所用,死。”李密是如何处理这两难之事的? 出于情,归于理,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打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31、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项脊轩志以记事、写景、状物来传情。“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语言,不求感人而自有动人之处。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罗列物事,睹物思人。归有光写本篇的目的是追忆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深情。文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善于运用细节场面,以景忖情。如:状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衬出今日的凄凉。生活琐事,凸现人物,把“亡人”写活。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枇杷,秋来暑往,
32、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 陈情表以无声传情(文字)暗忖有声(对话)传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无声的叙述之中,奔涌而出。无声胜似有声。但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惧怕;你还可听少年无助的叹息,老人痛苦的呻吟,孙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项脊轩志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如: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慈儿孝,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7、小结 黄宗羲:余读归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使人欲泣,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位女妇。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 8、写作提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总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