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戏剧活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第五单元戏剧活动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 通过阅读剧本选段,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 结合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剧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了解戏剧撰写、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撰写、改编、排练、演出实践中,完成戏剧的展演。 4. 在实践活动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单元整体构架: 学习进程 起始课 剧本阅读 剧本撰写 戏剧
2、排演 戏剧评论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 2.明确单元任务 通过天下第一楼屈原的学习,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的作用。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把握戏剧冲突,借助戏剧冲突梳理戏剧情节;分析戏剧冲突,结合背景把握戏剧主题。 通过屈原天下第一楼的学习,了解对白与独白的作用;通过朗读,理解本文独白的内涵;通过对独白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迁移前两课所学阅读剧本的方法,自主分析剧本,并尝试排练,让学生初步了解排练的分工,流程等基本知识。 1.通过之前三个剧本的学习,明确剧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剧本类别。 2.以寒假作业儒林外史剧本创作的例。指导学生进
3、行剧本创作和修改。 1.通过小组合作成立剧组选择剧本,组内分工明确各自任务。 2.学生排练,教师指导。通过实践活动,进入戏剧的情境,体验感知戏剧特点,把握剧本的要义 3.年级正式演出,提升学生合作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审美人格。 1.通过优秀演员的评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2.通过撰写戏剧评论,是对前面活动的深化,巩固。 学习活动 1.学习戏剧基本知识。 2.明确单元任务 3.初读课文 1.通过天下第一楼学习,了解戏剧冲突的作用,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 2.按上面所学的剧本阅读的方式自读屈原,把握剧本戏剧冲突,梳理主要情节,探究主旨。 1.阅读天下第一楼,根据典型台词和舞台说明,分析剧
4、本人物形象。 2.品读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分析屈原形象,体会独白的象征意义。 1.剧本围读,了解剧情和主题。 2.走近角色,撰写人物小传。 3.理解潜台词,安排舞台调度。 4.了解背景,设计舞台美术。 1.根据本单元第一课段所学,梳理剧本知识,完成剧本知识资料卡的填写。 2.依据剧本构成要素,确定剧本的评价项目及评分标准。 3.以寒假作业儒林外史剧本创作的例。指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和修改。 1、全班同学按照各自特长搭配初步自愿结成剧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小组的导演,按照角色选定演员,分工排练。 2.设计海报,指导学生完成演出海报及邀请函的设计。 3.选定主持人,写主持词。指导学生完成主持词
5、,培训主持人。 4化妆造型、服装设计、舞台背景设计及音效设计准备. 5.正式演出 1.选择优秀海报设计在走廊张贴展示 2.组织学生讨论各组表演的特色,设计并颁发相应奖项;例如:最佳戏剧冲突奖、最佳剧情奖、最佳主题奖、最具表演魅力奖、最佳舞台效果奖、最佳演员,颁发奖状. 作业设计 预习作业:初步阅读三篇课文,对三个剧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课后作业:借助“戏剧知识资料卡”了解舞台说明的相关知识,按照示例在课文中划出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 预习作业:自主阅读天下第一楼屈原,采用人物关系图谱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 课后作业:用课堂所学方法分析枣儿的戏剧冲突,探究作品主题。 从剧中选取一个
6、最打动你的人物形象(如常贵、卢孟实、修鼎新等),参考课后示例写一段人物分析。300字左右。 (三选一) 导演:撰写导演手记,深入理解剧本,设计舞台调度。 演员:撰写自己对所饰演角色的理解或者写排练日记。 舞美:设计舞台布景或者选择一个人物设计人物外形,画出草图并阐述设计理由。 第一课时:根据所学知识,初步修改寒假作业儒林外史剧本片段。 第二课时:根据课上小组的修改意见完成修改,最终合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配合排演舞台剧,根据工作分工不同,在以下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1. 导演手记 2. 排练日记 3. 工作日志 4. 设计一张海报 5.制作节目单,并写出主持词 演出结束后填写填写最佳剧目推荐
7、表。 组织学生并号召全体戏剧节参与者就参与感悟写作交流。分类结集。 学习评价 初步了解剧本基本特点,初步感知3部剧本。 用自学屈原的课堂评价和作业枣儿评价学生是否通过戏剧冲突读懂剧本,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 通过课堂分析人物,和作业写人物评论来评价学生是否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分析人物。 1. 剧本围堵环节可以评价学生阅读剧本策略。 2. 作业可以为下一阶段正式排练做准备。 “最佳编剧小组”评价表 用最佳剧目推荐表评价学生能否进行剧本创作。 评奖:最佳戏剧冲突奖、最佳剧情奖、最佳主题奖、最具表演魅力奖、最佳舞台效果奖、最佳演员。 具体安排如下: 起始课 (1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发布单
8、元人物,初步阅读3篇文章。 第一课段:剧本阅读(3课时) 第二课时:通过天下第一楼屈原的学习,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的作用。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把握戏剧冲突,借助戏剧冲突梳理戏剧情节;分析戏剧冲突,结合背景把握戏剧主题。 第三课时:通过屈原天下第一楼的学习,了解对白与独白的作用;通过朗读,理解本文独白的内涵;通过对独白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第四课时:通过枣儿的学习迁移前两课所学阅读剧本的方法,自主分析剧本,并尝试排练,让学生初步了解排练的分工,流程等基本知识。 第二课段:剧本撰写(2课时)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根据本单元第一课段所学,讨论剧本主要构成要素和写作注意事项,讨论剧本写作方向和类别,按照
9、难度可以分为自创剧本和名著名篇改编。 第六课时:剧本创作过程指导与讲评修改。 第三课段:戏剧排演(3课时) 第七课时:成立剧组,进行排练。通过成立剧组让学生了解戏剧表演和组织的大致流程。学生自行组织排练,老师指导。 第八课时:化妆造型、服装设计、舞台背景设计及音效设计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指导学生完成主持词,培训主持人和完成演出海报及邀请函的设计。 第九课时:正式演出。指导学生提前张贴演出海报并发出邀请函,提前准备并布置演出场地,提前联系信息技术支持及会场工作人员,提前确定负责老师并分好工。灯光道具组提前熟悉设备场地。组织学生按时有序参加演出和观赏。演出过程中拍摄视频及照片。演出结束后有序撤出会场
10、并清理物品。 第四课段:链接写作(1课时) 第十课时:依据活动设计作文。 单元教学流程: 起始课 目标: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发布单元任务,初步阅读3篇文章。 课前预习:初步阅读三篇课文,对三个剧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活动1:设置情境,发布任务 校园戏剧节活动 为丰富校内文化生活,提升校内文化内涵,推动学生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将举办“记录美好生活 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的北中戏剧节活动。给你一个舞台,期待你的精彩演绎! 活动2:阅读资料卡片,初识戏剧 戏剧知识资料卡 一戏剧基本常识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分为话剧、戏曲、
11、歌剧、舞剧等艺术的综合。” 教材选入的剧本,主要是话剧作品。话剧是戏剧种类之一。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被称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话剧 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之分。独幕剧,全剧情节在一幕内完成。篇幅较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要求戏剧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戛然而止。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多幕剧,舞台口的大幕启闭一次为一幕,在全剧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
12、多幕剧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剧情复杂,宜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二剧本知识 1.定义: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2.构成: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1)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戏剧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
13、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 (2)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其一,人物说明。一般指戏剧文学剧本的“人物表”。它主要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年龄、职务和人物间的关系,简明扼要地介绍剧中人的概况。 其二,舞台场面说明。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
14、点、环境设计;灯光效果、道具运用;人物的上场、下场以及幕的启闭等动作。舞台场面说明在局势和氛围的铺陈、渲染,既有利于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划人物性格。 其三,人物语言说明。这是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刻划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这种说明一般用圆括号来标明,如“(脸色一沉)”、“(以手叩额,往返急走)”、“(大怒)”,等等。 3.阅读剧本的常用策略: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义; 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活动3:结合课
15、文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阅读戏剧知识资料卡,边读边与课文中的有关内容相对应,初步了解剧本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1. 话剧 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之分。屈原和天下第一楼属 于 ,枣儿属于 。 2.结合你的查找资料及教材上作者的相关资料,整理出三个剧本的“编剧简介”。 “编剧”简介 姓名 身份和与作品有关的经历 代表作 3.快速浏览三篇戏剧,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梳理主要情节,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标题 主要情节 时代背景 屈原 天下第一楼 枣儿 4.请借助“戏剧知识资料卡”了解舞台说明的相关知识,按照示例在课文中划出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老师展示讲解示例,学
16、生在课文中批注舞台说明作用,批注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借助“戏剧知识资料卡”了解舞台说明的相关知识,按照示例在课文中划出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 第一课段:剧本阅读 (3课时) 第二课时:把握戏剧冲突 探究作品主题 目标:通过天下第一楼屈原的学习,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的作用。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把握戏剧冲突,借助戏剧冲突梳理戏剧情节;分析戏剧冲突,结合背景把握戏剧主题。 教学过程简述: 预习作业:自主阅读天下第一楼屈原,采用人物关系图谱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 任务1:通过天下第一楼学习,了解戏剧冲突的作用,掌握戏剧阅读的策略。 学习活动1:阅读知识卡片,了解戏剧冲突。快速梳
17、理课文,把握天下第一楼的戏剧冲突,完成课后习题一。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作品中必须具有的因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自身所存在的矛盾所引起的尖锐对立。由于戏剧文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就要求必须抓住社会生活事件中的矛盾,加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使剧情紧凑生动地向前发展,迅速地显示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2.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3.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4.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学习活动2:赏评戏剧冲突,分析福聚德衰败的直接原因
18、 小组合作。请选取一处戏剧冲突进行赏评。结合具体台词和舞台说明,分析以下内容: 1.冲突的双方是什么? 2.各自有怎样的主观意志而造成了冲突? 3.戏剧冲突的焦点是什么? 分析明确:课文中的冲突多围绕卢孟实展开,正是应了修鼎新的一句“一个人干、八个人拆”,也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 学习活动3:结合时代背景,探究福聚德衰败的根本原因 课前大家已经了解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的这十一年,是张勋复辟又失政、北洋军阀执政、民国政府统治的特殊时间段,正是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各种军阀势力纷争,社会秩序混乱。而且无论什么势
19、力上台,社会的整体风气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任何改观。 分析明确: 内忧:内部人勾心斗角,唐家两少爷无心经营,游手好闲,要钱要人,封闭排外。罗大头居功自傲,气量狭窄,恶习难改。 外患:民国初年正是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期,无论何种势力上台,对福聚德来说都是压迫,卢孟实一直在混乱的社会秩序中苦苦挣扎,与各色平庸的恶人和苦难做斗争如给侦缉队送礼,被侦缉队敲诈勒索,还有像克五这样的封建残余势力。 究其根本,福聚德的衰落,在于当时正值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文化封闭落后。 总结:天下第一楼这出戏既展示出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再现了老字号创业的艰难、变革的努力,又通
20、过“福聚德”和剧中人物命运的浮沉,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蕴含着人生的沧桑和无奈,寄寓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总结剧本阅读的策略: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读懂戏剧就需要把握戏剧冲突,借助戏剧冲突梳理戏剧情节;分析戏剧冲突,结合背景把握戏剧主题。 任务二:按上面所学的剧本阅读的方式自读屈原,把握剧本戏剧冲突,梳理主要情节,探究主旨。 1.屈原的情节结构和戏剧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
21、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2. 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时代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在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无数的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四军,遭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
22、而我便把着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是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主旨:战国时代的楚国和秦国、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郑袖为代表的投降派,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缠和现实中的中国和日本、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战派和以国民党右翼为代表的投降派,有着惊人的相似。古为今用,借古讽今是郭沫若屈原的现实意义。它塑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民族诗人屈原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斗争的民族精神。 课后作业:用课堂所学方法分析枣儿的戏剧冲突,探究作品主题。 第三课时 品味人物语言 分析人物形象 目标:学习天下第一楼屈原,通过角色朗读,分析潜台词的方式,品味人物语言
2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简述: 任务一 阅读天下第一楼,根据典型台词和舞台说明,分析剧本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1: 重点阅读与卢孟实有关的片段,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分析卢孟实形象。 1.重点分析课文一开场,是本幕的舞台提示。通过舞台提示我们了解到这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福聚德能从第一幕开始时的危在旦夕到今日的红火昌旺,正是因为有卢孟实的十年锐意改革,苦心经营。舞台提示是对环境的渲染,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也从侧面烘托出一个精明能干的掌柜的形象。结合后面王子西和常贵的对话,卢孟实还未出场,通过舞台提示和其他人物的对话烘托,一个精明能干、兢兢业业、敢于向命运抗争的掌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24、2.重点分析第107页罗大头羞辱卢孟实这一部分,勾连前后情节,在情节的冲突中,揭示出卢孟实兢兢业业,锐意改革、追求尊严,对社会风气的不屈服 3.比较卢孟实对小伙计和成顺的不同态度,比较卢孟实和王子西,比较卢孟实和唐家两个少爷,可以看出卢孟实自尊自强、管理严格、圆滑中更有骨气,敢于抗争、主动出击、有雄才大略,脚踏实地、为 人 善良的形象。 4.第106页可以看出,卢孟实追求的是可以被人平等对待、人得活得有理想,有志气,有尊严。 卢孟实身上既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体现出人性不仅满足物质的需求,还要地位的平等、自尊自爱地活着、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多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学生活动2: 根据前面的分析过程
25、,总结卢孟实的人物形象,总结分析话剧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1.人物形象: 卢孟实是个挣扎奋斗在底层的悲壮英雄的形象,他精明能干、兢兢业业、管理严格,他自尊自强、抱负远大、收放自如,敢于向命运抗争却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2.方法: 1.在关注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语和人物台词的基础上,从侧面烘托、铺垫中洞察人物形象; 2.从矛盾冲突中的直接描写,进一步了解人物; 3.从对比、联系前后情节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片段朗读,揣摩其他人物的语气或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 语气(心理) 人物形象 罗大头 发怒、高傲 手艺高超、居功自傲、自负 王子
26、西 唐茂昌 唐茂盛 常贵 克五 任务二:品读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分析屈原形象,体会独白的象征意义 1.内容分析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屈原形象 独白使读者仿佛在一片电闪雷鸣、风啸雨骤之中看到了屈原气壮山河、情贯乾坤
27、的伟丽形象。它把一个情感如潮、人品高尚的诗人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和人身侮辱即将爆炸时的愤怒,忠而见弃的不平,借着如爆炸的雷鸣、如喷发的闪电,展示为一种淋漓尽致、天地同怒的悲壮情景。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反抗黑暗、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战斗精神。 3.体会独白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带来光明和正义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是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的小岛:象征屈原理想中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课后
28、作业:朗诵屈原独白片段,批注分析屈原形象。 第四课时 枣儿赏读 目标:1.通过围读剧本,迁移剧本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剧本阅读的能力。 2.通过撰写人物小传,体会人物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通过分析剧本,读懂人物潜台词,合理安排舞台调度,感受艺术魅力。 4.根据剧本舞台说明及相关情节,完成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提高审美品位。 任务一:剧本围读,了解剧情,探究主题。 剧本围读,是指在正式戏剧排练前,导演、编剧、主演等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对剧本从头至尾进行梳理的创作过程。 学生活动1:文中出场人物只有老人和男孩,由两人的对话,再引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
29、的父亲。默读全文,圈点批注,思考:剧本围绕着这四个人物,展示了哪些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的双方 矛盾焦点 反映的社会问题 老人与男孩 老人与儿子 男孩与父亲 枣儿与巧克力 时代背景 枣儿发表于1999年,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乡间人口流动壁垒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结合背景,分析戏剧冲突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剧本反映以下主题: 1. 反映出了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青壮年离开乡土,乡村产生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和孩子缺少陪伴,缺乏亲情,内心孤独寂寞,他们渴望着
30、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慰藉。老人和男孩对亲人的期盼与最后充满深情的呼唤,表现了感人的亲情,也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2.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不仅人们的情感心态,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生活方式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新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 剧本围读小结: 1.读懂剧本的核心是抓住戏剧冲突。 2.通过把握戏剧冲突梳理剧本情节。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冲突背后的原因,理解剧本主题。 任务二:剧组分工,筹备排练 学生活动1:演员走近角色,撰写人物小传 学习支架1:剧本人物小传是演员在阅读剧本后,为了演出更贴近角色,发挥理解力和想象力来充实完善角色,梳理人物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的过
31、程。小传的写法与自传相同,只是自传写本人,小传写别人。 学习支架2: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扮演者张颂文,在看到剧本中高启强被阿龙阿虎打的剧情,创作的人物小传 总结写人物小传方法,具体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 根据剧本内容,整理角色基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步 走进人物,感受人物,以第一人称展示人物经历,内心。 学生阅读剧本,提取人物信息,分析人物形象,完成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小传撰写: 第一步 根据剧本内容,整理老人基本信息,包括生平,主要事件,性格特征等。 老 人 基 本 信 息 身 份 西北地区农村普通农民,大约六十多岁。 主要经历 给儿子取名的经过; 儿子小时候只顾摘枣尿了老人一脖子;
32、儿子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枣树的由来; 枣儿落下吓跑鬼子,保住性命; 闹灾荒老伴把枣儿让给老人和儿子。 儿子进城务工,多年未归,老人独守故园,摘枣,晒枣,盼儿归。 人物形象 老一辈农民形象:慈祥善良、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小辈,劳作一生,留守家园,思念儿子。 第二步 走近角色,以第一人称简述老人的一生。 我今年已经六十岁,在这村子也住了六十年了,这颗枣树也陪了我五十多年了,说起这颗枣树的来历,还真是很特别。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这棵小枣树。这颗枣树还救过我的命呢。那一年,鬼子进了咱们村,一
33、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我这才捡回一条命。我儿子也叫枣儿,因为有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木”,就给他取名叫枣儿了!枣儿小时候最喜欢骑在我肩上摘枣,有一回他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老伴儿走后,我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拉扯大,这不,前两年进城挣钱去了,家里就只剩下我和这棵大枣树了, 我是天天在这枣树下晒枣,盼着儿子回来。他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唉,不
34、知道枣儿啥时才能回来呀。 教师提示:人物小传不仅可以将剧本中已给出的事实融会贯通,还可以发挥想象力让他们为剧本中没写的部分做铺垫,丰富人物性格,请学生自主完成男孩人物小传撰写。 男 孩 基 本 信 息 身 份 西北地区农村男孩,大约六岁。 主要经历 父亲进城务工,还曾经给男孩带来巧克力,孩子非常喜欢。但后来父亲另立新家,男孩和母亲仍在家园,日日等待父亲归来。 人物形象 纯真可爱,好奇而懂事,思念父亲 学生作答示例(基于剧本内容,合理想象发现父亲另立新家的过程): 我今年六岁了,和妈妈一起生活在村子里。爸爸在我很小时就外出打工了,曾经回来时还给我带回来城里的巧克力,可好吃了。但爸爸好久也没有回来
35、过了,我天天在村口等爹。有一次我太想爹了,独自一个人走出村子想到城里找爹,结果迷了路,最后被从城里返回的同村的爷爷发现,抱我放在他的板车上运回,爷爷告诉我爹已经成家了。回到家,母亲抱着我放声大哭,还告诉我只要天天喊, 爹就会带着巧克力回来看他,我看着娘哭红的眼没敢多问,只是仍每天期待着路的尽头出现那个壮实的人影,手中捏着一个方形的被纸仔细包好的巧克力。 学生活动2:导演分析剧本,安排舞台调度 学习支架: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它依据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情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安排舞台调度是导演的重要工作,体现着导演对剧本的
36、理解和舞台构想。 分析下面剧本片段,体会人物内心,安排合理的舞台调度。 男孩 (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 和我一样? 男孩 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学生作答示例:这个片段是老人和男孩在讨论熟枣的外形和味道,男孩说熟枣和老人的脸一样,皱巴巴的,但还是很甜。老人的一句“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表面是说熟枣,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读出了老人思念儿子却
37、不得见的落寞和悲伤,更有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的感慨。所以这一句台词我们要处理得低沉、缓慢,读出老人内心的落寞感伤。动作设计为了突出老人的这种落寞伤感可以把男孩和老人作一组对比:男孩并没有听懂老人的弦外之音,依然津津有味品尝着枣儿的甘甜,老人目光似乎在看着男孩,心思却想着遥远的儿子,一声叹气之后闭上眼睛轻摇一下头,低头看向自己手中皱巴巴的枣,甚至还可以站起身来,步履蹒跚去抚摸枣树,而后说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的台词。这样的舞台调度就把老人的悲伤落寞和男孩的无忧无虑形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活动3:舞美设计人员了解背景,设计舞台美术 根据剧本中舞台提示、背景资料、台词,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
38、绘制舞台布景。 学生分享1:根据剧本创作是1999年,情节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内容,可以判断故事大致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根据舞台提示中“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可以判断在9-11月份,根据“西北口音童谣”可以判断故事发生地点在西北农村。 学生分享2:根据剧本开头部分的舞台说明,我的舞台布景设计如下:前景部分是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后面是老人破败的房屋。房屋后面远方能隐隐看出黛青色的远山,整个画面以冷色调为主,给人孤寂、肃穆之感。 课后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点,选择导演组、演员组、舞美组中的一组,完成相关任务。(三选一) 导演组:撰写导演手记,深入理解剧本,设计舞台调度。 演员组:撰
39、写自己对所饰演角色的理解或者写排练日记。 舞美组:设计舞台布景或者选择一个人物设计人物外形,画出草图并阐述设计理由。 第二课段:剧本撰写(2课时) 第五课时 讨论剧本的创作 目标:通过之前三个剧本的学习,明确剧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剧本类别。 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根据本单元第一课段所学,讨论剧本主要构成要素和写作注意事项,讨论剧本写作方向和类别,按照难度可以分为自创剧本和名著名篇改编。 任务一:明确剧本知识,完成知识卡片填写 资料卡 学生活动1:根据本单元第一课段所学,梳理剧本知识,完成剧本知识资料卡的填写 剧本知识资料卡 什么是剧本 剧本构成 剧本的格式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
40、础,编导与演员根据 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台词+舞台提示 第几场(幕) 地点,时间,人物。 景象:该场景外貌与人物所在,简单的以画面形象说明。 动作说明(动作说明的位置可以在人物对白之上,也可以在人物对白之下,看人物讲话的先后。) 对白:对白主要有间断性对白与连续性对白。人物的表情、视角等提示可用括号表示。 台词 舞台提示 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 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
41、的要求。 任务二:明确剧本构成要素、制定评价量表 活动2:依据剧本构成要素,确定剧本的评价项目及评分标准。 剧本评价量表 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自评 他评 矛盾冲突 波澜起伏,戏剧冲突明显(15-20分) 有一定起伏,有一点戏剧冲突(7-14分) 几乎无情节起伏、戏剧冲突(0-6分) 人物想象 形象鲜活,个性突出(15-20分) 形象较鲜活,有一定个性(7-14分) 形象较单薄,个性不突出(0-6分) 台词对白 准确合理,文辞优美(15-20分) 较准确合理,文辞较优美(7-14分) 不太准确合理,文辞较枯燥(0-6分) 主题思想 明确、健康向上,契合原著(15-20分) 较明确健康向上,基本
42、符合原著(7-14分) 不够明确、不够健康,不符原著(0-6分) 舞台说明 表述完整,提示准确(15-20分) 表述较完整,提示较准确(7-14分) 表述不完整,提示不准确(0-6分) 任务三:剧本写作注意事项 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剧本的创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画面,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 1.不要变成小说 2.有动作的安排 3.不要有过多的枝节 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初步修改寒假作业儒林外史剧本片段。 第六课时 剧本创作过程指导 学习任务:以寒假作业儒林外史剧本创作为例。指导学生进行剧本
43、创作和修改。 学生活动1:观看儒林外史精彩片段的视频,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来点燃学生的创作兴趣。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 修改剧本 原始剧本(注寒假作业,目前未看到学生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再进行调整): 原时间:明朝正德二年(一说正德三年)(15071508) 地点:考场、榜前、城外、范进家中、范进生活的村子里、集市、东门外的新房、灵堂、坛场。 角色:范进、周进、旁白、魏好古、公人甲、公人乙、母亲、妻子、胡屠户、报喜人、众乡邻、邻居甲、管家、张乡绅、佣人甲、佣人乙、医生、慧敏、僧众、魏相公、周乡绅。 【第一幕】 旁 白:话说那周进中了举人,在上京考试又中了进士,三年便升为御史,钦点广东学道,监考生员。 周 进:(沉声,做思考状)虽说我请了些许看文章的相公,不过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才。 (童生入场取卷,各种年龄段、各种外表的童生) 范 进:(入场,服饰破烂,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范 进:(认真做文章,时不时哆嗦一下,裹紧身上的衣服,做好文章,起身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