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586146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

2、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

3、意体会。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

4、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43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44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45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46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4

5、7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48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49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50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

6、史公书。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

7、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

8、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3介绍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9、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

10、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

11、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4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

12、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车,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

13、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们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齐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

14、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

15、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屈原投江自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屈原死后影响。 四、研读13段。 1、 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 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

16、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段。 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

17、传内,原作已佚)。 (1)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译。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

18、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 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

19、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

20、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5、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

21、叙和议论的? 明确:司马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意图、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品与文风。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心,屈原盼的是“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离骚的内容则是陈述先王之道“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这样的内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真可谓文如其人。 五、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 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

22、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 重点翻译8、9小节 楚国人抱怨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始终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没有忘记楚国和怀王,希望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露出来。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一个国君无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

23、,也许就是因为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啊。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3、 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是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

24、,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 这两段的脉络: 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

25、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 顺提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

26、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立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6、 反复诵读8、9两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六、布置作业。 1、 翻译重点句子。 2、 记忆重点词义。 3、 背诵第三段。 七、研读最后两段。 1、 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 概括文段的意

27、思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 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

28、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4、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

29、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屈原的政治才能的? 明确:为了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表达对屈原政治才能的高度推崇,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有意把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当屈原得到重用时,楚国在诸侯国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屈原受到排挤时,楚国就日渐衰落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4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屈原? 明确: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

30、诣。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崇屈原,除了屈原本身的人格魅力外,还因为两人的政治遭际和人格品性都有相通之处。在政治上,他们同样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击。从文学艺术上说,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这是屈原对他著作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 5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明确: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彩。把握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如第3自然段,

31、叙述屈原蒙谗受疏和创作离骚的情况后,立即对离骚发表议论,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与屈原遭际有相似之处,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正如古人所说,本文可作屈原和司马迁的合传来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关屈原的资料太少,无法详细地叙述其生平事迹。 6写作特色。 明确: (1)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

32、“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7相关成语典故。 明确: (1)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

33、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8你如何看待屈原和司马迁? (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属sh: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2)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34、(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3)疏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 (4)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5

35、)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6)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36、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7)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8)闻 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9)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

37、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保存,遗存) (10)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11)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父,父辈人) (12)弹 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

38、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1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2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读n,生活在污

39、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3通假字。 (师生共同找出。) 反返 离罹 见现 指旨 濯浊 绌黜 内纳 从纵 质贽 反返 被披 常长 4

40、古今异义词。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古今同义:认为)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如“你奈何不了他”“无可奈 何”)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枯稿(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

41、描绘)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5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 ) 6文言句式。 (师生共同找出。) (1)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2)省略句 遂绝(于)齐(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 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 (3)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4)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

42、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5)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推崇政治才能 文学才华 粗线条地勾勒人物 记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中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屈原列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