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12课词四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在18岁写下的战斗口号。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时才
2、19岁,照片里,他眼神澄澈地看着镜头,手里掰着橘子,笑容俏皮,永远年轻。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 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这是边防战士喜欢的一首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
3、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 第一课时 三、朗读指导 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出示“知识链接”)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朗读时要找准节奏,注意体会。 2.朗读诗词,恰当停顿 请学生朗读,注重诗句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过渡)说起宋
4、代最有名的词人,非苏轼莫属了。我们先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首词。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佑(1057)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
5、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感知诗意 (齐读诗词,结合课本注释了解词面意思。)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裘,率领很多骑马的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百姓相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襟还很开阔,胆气还很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敌人。 (三)细读感悟 1.师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狂” 师追问:狂在字典中有
6、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 【交流点拨】 (1)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装备齐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黄:猎狗;苍:苍鹰。都是凶猛的动物。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阵容庞大,随从众多,“干骑卷平冈”。一个“卷”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狂在随从众多,何等雄壮! (2)语气之狂: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
7、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2.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交流点拨】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
8、,赦免魏尚。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雄心壮志) 【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
9、造这个形象的? 【交流点拨】 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1)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语气之狂: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 “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记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
10、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继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同学们不妨课后读一读,深入体会词人的风格和豪情。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二课时 学习渔家傲秋思 一、复习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力行新法,巩固边防,被誉为“一代名世之臣”,谥号“文正”。词作仅存5首,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开豪放
11、词风之先河。存世有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三、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交流点拨】 边塞的秋天到了,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边塞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
12、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笛声多么悠扬,月关映照,秋霜满地,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兵流下热泪。 四、细读感悟 1.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交流点拨】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交流点拨】 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表明边塞寒冷至极。 长烟落日。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戒备森严)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荒凉紧张) 总结:塞下的风景
13、和中原的风景不同: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3.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4.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 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含蓄地
14、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过渡)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有一首词描写战场景象。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
15、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退居到江西上饶,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亮的。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视频)欣赏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词人情感。 2.感知诗意 【交流点拨】 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忆起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
16、地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三、细读感悟 1.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交流点拨】 上阕:回忆战场生活往事 下阕:抒发壮志未酬情绪 2.词中有两个词说明了本首词是在“回忆”过去,你能找出来吗?作者在梦中回忆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 醉里、梦回” 自己壮年时抗金的经历以及战场的生活。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交流点拨】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
17、情。 4.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交流点拨】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追忆了昔日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五、拓展延伸 1.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看看两首
18、词在景色描绘上、意象选取上、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交流点拨】 季节相同:“塞下秋来风景异”“沙场秋点兵” 时间相同:“长烟落日孤城闭”“醉里挑灯看剑” 声音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经历相同:“醉里”“浊酒一杯” “将军白发” “可怜白发生”! 感情相同:“可怜白发生”“将军白发征夫泪” 2.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那么两首词中的壮士,又有什么不同呢? 【交流点拨】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壮士对戍守边疆,不能回家更多表现出一种无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壮士希望重回疆场,却没有机会。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
19、默写这两首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提到豪迈、豪放,人们脑海里大多首先会浮现出男性的形象。但豪放一词并非男性专属。同样,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女中豪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秋瑾,她就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字璿(xu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封建帝制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她从容就义时,只有32岁。有秋瑾集。 2.写作背景 本词做于光绪二十九年(19
20、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感知诗意 (学生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面意思) 【交流点拨】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
21、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细读感悟 1.词中的那些字句,描绘出了秋瑾女性身份呢? 【交流点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也暗比自己的心境。 “八年风味”:秋瑾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作本首词时,正好八年。 “蛾眉”:女子细长的眉毛。 “身不得,男儿列” 2.哪些字句又表现出了秋瑾的男儿性情呢? 【交流点拨】 “殊未屑”:不屑梳妆打扮,描眉画眼。 “心却比,男儿烈”:虽然身为女子,但满心斗志却不输男儿。 “平
22、声肝胆,因人常热”:直接表达出自己炽热的革命热情。为民族忧患而热血沸腾。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将周围阻碍自己的人比作俗子,豪迈直爽。 3.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交流点拨】 上阙:女儿身躯,矛盾心情。下阕:男儿情怀,壮志凌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结合词句分析一下。 【交流点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喜悦,也有佳节独自寓居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3、运用典故,抒发虽满身革命热情,却无人理解,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5.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四、主旨归纳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
24、的惆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五、拓展延伸 请结合今天所学的满江红和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秋瑾的理解或评价。 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六、课堂小结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我们将豪放词的特点总结一下: 1.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
25、事。 2.情感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 3.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课后反思】 古典诗歌学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诵读赏析上,而不能一昧地进行知识性灌输。在授课时,应注意以读入情,以讲吸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教会学生欣赏诗歌、解读诗歌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 【备课素材】 渔家傲 秋思赏析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阕写景。) 赏析:(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
26、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其中,“孤城闭
27、”,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上阕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离开这里飞回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下阙借景抒情。) 赏析:(1)“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
28、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下阙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因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小结: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运用典故,描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
29、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
30、宋与西夏的战事。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
31、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
32、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
33、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梦回吹角连营”“梦回”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旧版人教版语文教材曾做解释为“梦醒”,后来估计是由于持不同意见者多,抑或是人教版编辑也觉得此解释有问题,于是,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对此就不再做解释,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当然这也不失是一种策略,但这种没有自己的见解、绕开矛盾走的做法其实令人生厌。现在综合起来看,对“梦回”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引经据
34、典,认为应该解释成“梦醒”;另一种则认为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艺术构思应该解释为“梦中回到”。究竟那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且让我们将两种解释做一分析对比。 解释一:“梦回”即“梦醒” 我们且不说其合理性,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按此种理解下的词的上阕大意:“酒醉里又把灯花挑亮,抽出宝剑来仔细端详,(醉意中沉沉睡去),拂晓,一梦醒来,只听得各个营房里接连不断的响起了号角”(胡云翼选注唐宋词一百首)接下来是分炙、奏乐、点兵,写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种理解散见于很多资料且占优势。下面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理解的不合理之处,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词中的主人公。词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按照这种理解,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极不
35、负责任的将军,理由就是按照这种理解主人公喝酒的地点应该是在战场上,大战在即,他却在大战前夜,在军帐中喝的酩酊大醉,一直睡到第二天佛晓,当各营房中的战士都已起床,吹响了号角,才把他一梦惊醒,作为三军主帅,视第二天的战斗为儿戏,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纵观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是这种不负责任的形象。次日就要上战场,前天夜里却喝的大醉,第二天居然比士兵起得还晚,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醉鬼将军如何上阵杀敌,我们只能想像,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不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就已经烧高香了,但按这种理解,这位将军不但打了胜仗,而且凯歌高奏,那就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对方是一群猪,否则,不可能被一个
36、醉鬼将军统领的军队打得狼奔豕突。其次,作者写作此词的地点不合逻辑。有资料证明此词写于作者与陈亮鹅湖相会后的江西上饶,但按这种理解,此词写作地点应该在战场上,因为只有在战场上,第二天拂晓一梦醒来才能听得见战场上的号角连营,在上饶这个远离前线的僻壤之地估计很难听到的。第三、词是艺术作品,讲究艺术构思的精巧跌宕,按“梦回”即“梦醒”这一解释,整首词就是现实梦醒后率军杀敌,如此构思显得平淡无奇,且与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矛盾。 解释二:“梦回”即“梦中回到” 按此种解释,我们试译一下前两句:“作者一腔热血却不得朝廷的重用,被迫闲居于乡野,想到自己终生所追求的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渐随时光老去,而
37、自己却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闷从心起,于是伴着秋风孤灯又喝起了闷酒,一直喝到醉意朦胧,醉眼迷离中又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宝剑,于是又抽出宝剑仔细把玩,端详良久,(看着看着,不觉酒劲上涌),不知不觉中沉沉睡去,睡梦中他又回到了号角连营的战场。”依此理解似乎更合乎逻辑,从内容上看是作者闲居上饶,想想自己的凌云壮志,看看自己的目前状况,正是热血男儿时,自己却不得不被逼老死在这荒村乡野之中。可以看出他曾无数次的做过这样的梦,今后这样的梦还不知要做多久,他看不到希望,满腔悲愤无处诉,于是苦闷使他不得不借酒消愁,但酒醉中,他仍念念不忘上阵杀敌(看剑),睡梦中回到战场更见其报国之心切。他的理想在梦中得以实现,但
38、梦醒后,又跌落回现实的深渊,无情的现实打碎了他杀敌报国的梦想。依此理解,醉酒地点应该在上饶闲居之地。此酒不喝则不近人情,喝则恰到好处,此酒醉得有理,此酒醉得令人击节叫好,此时不醉,更待何时啊。因此一醉,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更完美、更悲壮,也因此一醉,古典文学之精品出矣。 从词的艺术构思看,将“梦回”解释成“梦中回到”,可以看出此词是按:现实梦境现实来构思,如此构思,意境深远,跌宕起伏,正应了那句:文似看山不喜平。不愧大家之手,无愧于文中精品。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将“梦回”解释成“梦中回到”更趋于合理。不错,在古诗文中“梦回”确有解释成“梦醒”的,但我们决不能依此就认定在“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
39、就想当然的解释成“梦醒”,因为对于古汉语的理解我们应该根据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切不可机械照搬、泥古不化。且“梦回”也有解释成“梦中回到”的,如“梦回大唐”。辛词中也不乏表示梦醒的用词,如“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衾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中“梦觉”就是“梦醒”的意思,若辛意是“梦醒”,他何不再用“梦觉”,且“觉”与“回”不存在平仄问题。 一词关乎全篇,不难看出,“梦回”一词对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性。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构思,都应将其理解为“梦中回到”为宜。此梦不能醒,因其醒而全词沦为平庸之作;因其不醒,故成就了一首词中精品。 庸作还是精品,全在你一念之间。 满
40、江红赏析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