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感知乡愁创作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抽象感情化作具 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志向。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知乡愁创作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品味并积累。
2、诵读的环节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2.设置情景法:课前用余光中的创作过程导入,营造了浓浓的乡愁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描景悟情,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升华为家国之恋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了他一
3、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他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浓情似雾似烟又似水的乡愁世界,一起来聆听诗人内心的呼唤。乡愁。(板书)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三、预习展示 1、“思乡”古诗句展示。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老师补充)。四、研读课文 活动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1.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2. 你觉得朗读要注意什么呢?(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
4、慢且舒缓。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3.学生齐读。个别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的另一首诗中也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余光中28年生于南京,49年去台湾,当时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好,有了
5、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全班齐读) 活动二:研读诗歌,感受语言美。(小组读,一组一节) 1.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情感呢? (“读到思乡之情”、“读到悲伤之情”、“无奈之情”、“孤独的感觉”) 小组合作探究: 2.这些情感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的?怎样升华的?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叫做托物寄情。小时候离家读书,每天都要去取信栏看两次,寻找母亲那熟悉的字迹,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乡愁寄托在邮票上。 成家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少离多,一种相思,
6、两处闲愁。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1958年母亲去世,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分开,阴阳相隔,世上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呢?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余光中代表了一群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 3.“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修饰词能否去掉?作用是什么? 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
7、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活动三:再读品味,体会诗歌的美。(男生读)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美在把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8、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美在每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 活动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女生读) 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示例:“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
9、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
10、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展示)五、总结全诗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华侨、留学生座谈会上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国之大殇,是最深的乡愁”这充满深情的话语令
11、海内外炎黄子孙深受感动。是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作为初中生的你们应该怎样爱国呢?(学生回答)老师为你们的雄心壮志感到欣慰,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吟诵,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崇高情感。六、布置作业。作业一: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乡愁。乡愁是 。作业二:1.积累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2.背诵乡愁。板书设计: 小时候 邮票 母子别个人故乡之思托物寄情层层推进乡 愁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别 后来啊 坟墓 生死别 而现在 海峡 故乡别普遍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