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87044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2、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1、导入: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

2、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2、分析课文。.解题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2).解读课文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

3、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邦域之中 不必伐社稷之臣 不当伐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

4、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

5、“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

6、。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7、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4.小结: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5.作业(1)完成基础训练。(2)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的:1.诵读和背诵课文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2.

8、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新课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自读、

9、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4.教师板书自读要求:(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详见板书设计)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基础训练15题附板书设计:季氏

10、将伐颛臾文章思路: 论语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 复习巩固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2 讨论下列问题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

11、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

12、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3、:(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4课堂练习书上练习题三5小结、扩展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14、。6布置作业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一篇课文,被列在“我有一个梦想”单元“经世济民”版块。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2、 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1)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2) 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3) 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见课文后的附录。(4)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3、 布置预习作业:(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5、,读出句读。(2)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4、 教学目标:(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5、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6、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二、 教法分析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

16、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三、 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四、 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

17、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 检查朗读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3、 检查译文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互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

18、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这节课,学生设计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剩下的到底应该选哪个?(6)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

19、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4、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

20、比喻进行反驳。)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之后,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最后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

21、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5、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6、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7、归纳总结结合板书设计归纳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及说课稿(DOC 11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