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2、难点: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
2、好 2、新课教学: (1) 、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 (1905.6.131945.10.30) ,曾用名黄训、 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 , 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 年回国后,积极参加 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 年 10 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 、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
3、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 1939 年 3 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 唱作品。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 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 、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 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 1939 年 3 月, 并于 1941 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 受的深重灾难
4、, 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 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4)分章介绍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 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 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 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 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 但又由强渐弱, 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 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
5、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 ,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 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 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 远流长和曲折婉转,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幅员辽阔。 第二段从 “啊、 黄河” 开始, 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 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 接着又来 了一个“啊、黄河” 。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 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
6、 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 4/4 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 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 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 奏。 这个乐章, 冼星海吸取了 义勇军进行曲 满江红 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 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 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 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 ,是女声
7、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 动人, 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 民安宁、平静的生活, 音乐十分流畅, 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 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 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 ,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 构形式, 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 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
8、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 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 ,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 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知去 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 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 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
9、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 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 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 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 像是一个回顾, 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 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 、 “扬子江在怒吼” 、 “珠江在怒吼” 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 ,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 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
10、5)作品整体介绍: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 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 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 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 ( 黄水谣 ) 、 激化这个矛盾 ( 黄 河怨 ) 、解决这个矛盾( 保卫黄河 )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五、总结: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演唱,那么就让 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