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标依据通过实验,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一、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些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
2、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抖动纸张为什么会发声,以及钓鱼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指导。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
3、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五、教法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
4、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聆听,感受各种声音。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聆听,感受各种声音。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等。【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二、新课讲授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5、生的【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方法二:证明音叉的
6、振动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强调: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探究二:声音的传播1、真空不能传声【视频演示】真空铃实验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提出问题】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
7、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3.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探究三: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
8、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结: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探究四:回声【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1、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
9、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2、听到回声的条件:【知识拓展】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检测(见课件)五、作业:1、必作练习册p910 2、选作新学案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