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93583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4.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论英国经验论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论英国经验论01洛克洛克03休谟休谟02贝克莱贝克莱04苏格兰常识哲学苏格兰常识哲学本章概要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资英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就是就是1717世纪世纪下半叶至下半叶至1818世纪中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国经验论。世纪中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国经验论。在政治理论上,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哲学思想上,他们同欧洲大陆唯理论者一样,自觉适应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重点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

2、重点。但与唯理论者不同的是,他们在借鉴实验科学的成果时,继承和继承和强调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以牛顿力学为楷模,深入思考知识的对象、基础、范围、确实性和方法等问题,形成了与大陆唯理论相对立的认识论派别。第一节第一节 洛克洛克01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02双重经验论双重经验论03物体的两种物体的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的观念性质的观念04“名义本质名义本质”和和“实在本质实在本质”05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英国的萨默塞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原本学习的是传统古典文献,但因对亚里

3、士多德哲学和经院哲学不感兴趣而转向实验科学。他曾任17世纪英国辉格党领袖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家庭教师和秘书,1683年为躲避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流亡荷兰,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后回国,在政府中任贸易和殖民部的专员。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人类理智论(1690)、政府论两篇政府论两篇(1690)等。一、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究竟有没有天赋观念?究竟有没有天赋观念?这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分歧的焦点之一。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明确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提出了以下分析和理由。第一,“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心灵上的印迹的说

4、法,他认为上帝既然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没有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在自然能力之外再假设天赋观念是多此一举。第二,天赋观念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假设天赋观念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假设它存在的理由是错误的。它存在的理由是错误的。洛克认为,设立天赋观念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一些观念和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如果它们不是天赋的,则很难解释其起源。他说:“普遍的同意普遍的同意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即使可以证明一些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很可能还有达到这种普遍同

5、意的其他途径。他强调,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或婴儿所知,“上帝”这个观念也不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第三,洛克还设想天赋观念论者可能会说:天赋观念是潜在的只有当人在运用理性时,才会发现它们。他反驳说,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所谓的“天赋观念”是指天生印在心灵中的“概念、思想、记号”。如果“说有一个概念印在心灵上面,同时又说心灵并不知道它,并且从未注意到它。他还从词义上分析,“观念观念”是已被或正在被理解的东西,是已被或正在被理解的东西,“潜潜在在”是未被理解

6、的东西,是未被理解的东西,“潜在观念潜在观念”的说法就等于说人们对这的说法就等于说人们对这个观念既理解又不理解个观念既理解又不理解,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第四,洛克批判了所谓天赋的道德原则洛克批判了所谓天赋的道德原则。他用人类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中的大量事实说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派别中,没有任何道德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没有任何道德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他同时认为,人是受利益驱动的,人们赞成某些道德原则并非因为它们是天赋人是受利益驱动的,人们赞成某些道德原则并非因为它们是天赋的,而是因为依照它们行事可以带来利益和安全。的,而是因为依照它们行事可以带来利益和安全。道德原则要得到人们的

7、同意必须经过证明。道德原则要得到人们的同意必须经过证明。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它并不是人们一听到就会同意或接受的,仍然需要证明或解释。这说明道德原则不是自明的和天赋的,而是推导出来的。洛克总结说,天赋观念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容易为人所利用。一些所谓的。一些所谓的“权威权威”往往把自己的教往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是条说成是“天赋的天赋的”,以此要人们放弃理性判断,盲目地信仰和盲目地信仰和追随这些教条追随这些教条,从而受宗教迷信和错误学说的支配。二、双重经验论 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讨论了知识的起源他说,经验论者经常说的“观念”(idea)

8、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为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一切意识内容,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都是观念;词是观念的表达,那么可以说,凡是能够被词表达的意义都是观念。词是观念的表达,那么可以说,凡是能够被词表达的意义都是观念。洛克认为,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洛克将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感觉和反省。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当外物刺激感官时,人就产生了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各种感觉观念。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本身也是“内部感官”,能主动对通过感觉而获得的观念进行反省,得到一些新的观念,心灵还会对自身

9、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他认为,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有两个来源。洛克看到,感觉可以用物质的机械作用来解释一些观念的来源;但还有一些观念,在外部世界找不到原型。他认为,心灵活动不心灵活动不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产物,不是不能思想的物质分子,他设定了一个主动的设定了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即心灵的存在精神实体即心灵的存在,认为它的活动会产生和感觉不同的新观念。他认为,心灵的活动与外物一起构成思想和知识的原因。洛克把感觉与反省都视为观念的来源,因此他的这个理论被称为双重经验论双重经验论。尽管他认为在观念产生过程中感觉发生在反省之前,但他毕竟为观念规定了两个同等

10、的来源,因此这个理论也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二元论。他将反省规定为观念的另一来源,反映了其理论上的不他将反省规定为观念的另一来源,反映了其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彻底性。客观地说,这种不彻底性,并非是由于他的思想不够敏锐或表达不够准确,而是由于他对感觉所持的消极反映论观点而是由于他对感觉所持的消极反映论观点,认为感觉只产生感觉观念,而心灵内在的反省活动产生反省观念。莱布尼茨抓住洛克理论上的这一缺陷,为“天赋观念论”辩护,认为所谓反省无非就是对我们内心中东西的注意,既然洛克承认既然洛克承认我们内心中已有的东西不是感觉提供的,也就不能否认内心中有我们内心中已有的东西不是感觉提供的,也就不能否认内心中有天赋观念

11、的存在。天赋观念的存在。“希望”是人意愿的表达人的心灵是一块没有记号的白板三、物体的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的观念 关于物体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由来已久,在洛克之前,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波义耳等人也区分了两种性质。洛克从主观和客观关系主观和客观关系的角度,对两种性质作了认识论的区分:第一性质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相、数目、位置、运动、静止,这相当于牛顿力学中刚体的“坚实性坚实性”,具有广延、不可入、位置、动静等属性;第二性质是指颜色、声音、气味、滋味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洛克认为,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依人的感觉为转移。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依人的感觉为转移。他强调,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

12、态,它们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被人知觉到,它们都在物体中存在着。而而第二性质是物体的一种能力,是凭借第一性质在人的心灵中引第二性质是物体的一种能力,是凭借第一性质在人的心灵中引起观念的能力。起观念的能力。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这就是说,第二性质可以在人心中造成不同于第一性质的性质。经验论者把感觉归结为机械运动感觉归结为机械运动,洛克也是如此。他认为,当人观察一个物体时,从物体第一性质中发出的一些不可见的微粒到达人眼,并通过人眼和神经将某种运动传到大脑,在人心中产生出第一性质的观念;而第二性质的观念是通过与第一性质的观念相

13、同的方式产生出来第二性质的观念是通过与第一性质的观念相同的方式产生出来的的。虽然两种性质的观念的产生方式相同,但在是否反映物体的真实性质这一问题上,两种观念是不同的。他断言,第一性质的观念是对物体性质的直接反映对物体性质的直接反映,与物体的第一性质是相似的;第二性质的观念不是物体性质的直接反映,而是受主体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受主体状况的影响和制约,与物体的性质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是“对应”关系,与物体的性质不相似,如物体中并无颜色、声音、滋味、气味之类的性质。由于机械论无法对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观念的区分作出科学的说明,所以洛克把这一区分称作“假设”。他诉诸上帝的万能,设想第二性质的观念是上

14、帝在人的感觉过程中“附加”在物体第一性质上的,就像可以设想上帝将疼痛的观念“附加”在刀片割伤肉体的运动上一样。这些假设是洛克理论不彻底性的又一表现,以致后来贝克莱正是利用这一点全面否定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客观存在。“不安”是一个复杂观念洛克在第二性质上寻求上帝的万能四、“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洛克通过分析把观念分为不同的类别:按观念的不同来源观念的不同来源,有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之分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之分;按主客观关系主客观关系,有第一性质观念与第二性质观念第一性质观念与第二性质观念之分;按自身的构造自身的构造,观念可以分为简单和复杂简单和复杂两种。他认为,简单观念是“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

15、心灵中的概念”。比如,人们平常知觉到的是杂多的现象,因而是复杂的感觉观念,它可以还原为色、嗅、味、触等简单的感觉观念;“不安”是一个复杂的反省观念,可以分析为害怕、痛苦、期待等简单的反省观念。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洛克认为,心灵不能毁灭简单观念,只能把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把复杂观念分解为简单观念。他说,心灵可以对简单观念进行重复、比较和联结,从而“任意制造新的复杂观念”。例如,心灵可以将石灰、雪、牛奶中所见的颜色观念分离出来,得到“白”的一般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共相,可以代表一切同类的观念洛克在共相问题上主张了一种唯名论的观点,认为

16、共相本身并不实际存在,它们只是理智的发明和创造物 洛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区分了事物的“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所谓事物的所谓事物的“本质本质”就是指事物的就是指事物的“存在存在”,即事物有,即事物有以决定它是该事物而非他事物的内在组织和结构以决定它是该事物而非他事物的内在组织和结构,他称之为事物的“实在本质”;而而“名义本质名义本质”与此不同,是与区分物种所普遍使用的一般名称与此不同,是与区分物种所普遍使用的一般名称相联系的相联系的,用来指这些名称所代表的抽象观念。他以“实体”观念为例,论述了两者的区别。他认为,“实体”观念是心灵在对简单观念进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形成的,当人们对简单

17、观念进行组合时,不能想象这些简单观念如何能自不能想象这些简单观念如何能自己独立存在,于是就己独立存在,于是就“假设假设”有个有个“基体基体”作为寓托或作为寓托或“支撑支撑”,并把它称作并把它称作“实体实体”。“支撑支撑”简单感觉观念的是简单感觉观念的是“物质实体物质实体”,“支撑支撑”各种精神活各种精神活动的是动的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而对于寓托或于寓托或“支撑支撑”本身的组织结构,本身的组织结构,即它的即它的“实在本质实在本质”是怎样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是怎样的,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不具有认识它的官能。人们用各种“实体名称”作为“标记”来称谓各类事物,如用“黄金”这个实体名称来称谓由特定

18、的黄色、重量、可延展性、可熔性等观念构成的复杂观念,这个复杂观念就是黄金这个物类的“名义本质”。这样,在语言交流中,可以很方便地用“黄金”一词将黄金与其他物类区分开来。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的范围。他把知识定义为对于我们的任何两个观念之间的连贯与契合、非他把知识定义为对于我们的任何两个观念之间的连贯与契合、非契合与不一致的知觉。契合与不一致的知觉。一方面,关于观念与外物之间关系的实在知识,并不只限于观念本身的契合与否,还必须与它的“原型”即外界的事物相一致。我们用我们用“黄金黄金”指代这种物体的诸种性质指代这种物体的诸种性质我们想象一定有支撑简单观

19、念的物质实体我们想象一定有支撑简单观念的物质实体 另一方面,复杂观念由人心用简单观念造出来,不以任何外在事物为“原型”,观念只要互相契合和连贯,就可形成确定的知识,观念只要互相契合和连贯,就可形成确定的知识,而不需要与外部事物相一致。而不需要与外部事物相一致。后一个观点包含着唯心论和怀疑论的成分。后来贝克莱就从洛克的唯名论引申出唯心论,休谟则利用洛克关于观念与外物之间关系的观念引申出不可知论。五、社会契约论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理论的创始人。洛克的政治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在他之前,霍布斯已经提出了具有绝对王权烙印的社会契约论,洛克批判了霍布斯

20、的理论,并把它改造成为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他批评说,如果社会契约产生的国家是使社会成员畏惧的“利维坦”,“那不啻说,人们愚蠢到如此地步:”他们为了避免野猫或狐狸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困扰,而甘愿被狮子所吞噬,甚至还把这看作安全”。他认为,霍布斯的理论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偶然的,但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那么对人的伤害偶然的,但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那么对人的伤害就大得多就大得多;在这里,他试图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更具逻辑说服力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治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治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人们愚蠢到如此地步:”他们为了避免野

21、猫或狐狸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困扰,而甘愿被狮子所吞噬,甚至还把这看作安全”。洛克修改了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看法,认为自然状态不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是指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人权”。那么,既然人在自然状态中如此惬意,他们为何要舍弃自然状态而进入国家呢?洛克回答说,国家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的。国家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的。他认为,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财产权起源于劳动,是物化劳动铭刻在自然物上的标志,谁在自然物中掺入了自己的劳

22、动,谁就拥有占有它的权利。在自然状态中,人的自由没有限制,如果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施加了劳动,那么都会声称对这一事物拥有财产权,因而产生财产权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每一个人都同时是原告和法官,又是判决的执行人,这会导致混乱和争夺,人的财产权得不到保障,甚至生命权也会受到威胁。按照洛克的解释,人类的自然本性不是自私自保,而是和平与合作;冲突是由于人们虽然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却没有公共权力但却没有公共权力对财产权的判决引起的对财产权的判决引起的。虽然引起人们之间冲突的原因是轻微的、偶然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订立社会契约就是为避免这一严重订立社会契约就是为避免这一严重后果而采取的手段。后果而

23、采取的手段。洛克认为,社会契约要求人们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大社会契约要求人们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大家都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家都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权,不能因为他们对财产权的要求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全。他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不同意霍布斯的要求人们转让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的观点,认为除了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权之外的一切除了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权之外的一切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

24、的自然权利。权利。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自由的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自由的状态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洛克与霍布斯的另一分歧在于,他把统治者作为订立契约的一方,是从订约人中间推选出来的。统治者受契约的限制,如果他不履行契约,人民有权反抗和推翻他的统治,社会契约明确规定了人民有推翻暴君社会契约明确规定了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的权利。洛克还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立法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初步立法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初步构想,为后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奠构想,为后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基础定了基础。在欧美资产阶级

25、革命中,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独立宣言,在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独立宣言,在法国大革命中发表的人权宣言,都深受洛克政治思想的影响。大革命中发表的人权宣言,都深受洛克政治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思想“正是从英国输入法国的。洛克是这种自由思想之父”独立宣言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人权宣言 第二节第二节 贝克莱贝克莱01捍卫宗教的立场捍卫宗教的立场02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03“物质是虚无物质是虚无”04上帝和心灵上帝和心灵l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曾任学院的教管会成员、教堂副主祭和高级研究员,后担

26、任德里教区教长。l1722年,他赴北美筹建一所培养宗教人才的学院,1731年计划落空回国后,曾担任爱尔兰克罗茵教区的主教。l他的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论人类知识原理(1710)、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1713)、阿尔希弗朗,或渺小的哲学家(1732)、希里斯(1744)等。一、捍卫宗教的立场 贝克莱热衷于捍卫宗教信仰和教会权威。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宗教思想,反对当时的“自由思想者。贝克莱与洛克在哲学上有不同的目标,他的经验论不是为了给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他的经验论不是为了给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因此他被称为“英

27、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同时,他也看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之间的联系,看到自然科学的兴起助长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比如,1696年爱尔兰人托兰德(John Toland,16701722)发表基督教并不神秘一书,论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能动性,否认上帝干预世界和制造奇迹的非理性力量,宣扬了自然神论的观点。贝克莱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对自然神论的批判,并决心在哲学上彻在哲学上彻底驳倒无神论。底驳倒无神论。贝克莱把哲学著作论人类知识原理的副标题定为“探讨科学中的错误和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怀疑主义、无神论与反宗教的根据”,清楚地表明他捍卫宗教的立场捍卫宗教的立场。虽然他也

28、声称要反对怀疑主义,但他反对的怀疑主义是对宗教的怀疑。在这本书中,他明白表述了他的哲学宗旨:“在我们的研究中应占首要位置的,乃是对于上帝和我们的天职的研究 为了彻底铲除无神论思想,贝克莱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有关物质存在的学说,把它看作是一切无神论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说他将自己攻击唯物主义的学说称作“非物质主义非物质主义”。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是贝克莱哲学的主题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是贝克莱哲学的主题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立足在洛克关于人类的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他得出结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他强调感觉观念的真

29、实性和存在,但他对观念的但他对观念的“存在存在”的理解是:的理解是:“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他不把观念看作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将它同事物等同起来,看作是“唯一的存在唯一的存在”。他以一只苹果为例,认为它只不过是由某种颜颜色、滋味、气味、形象、硬度等观念组成的特定的色、滋味、气味、形象、硬度等观念组成的特定的“观念的集合观念的集合”,用“苹果”一词来称呼它。他说的可感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感知了它,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但他辩解说,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除了我们用感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

30、的对象呢?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要说一个个观念或它们的复合不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的吗?”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一经提出,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与贝克莱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把他比作一架“发疯的钢琴”,以为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他身上。但狄德罗也承认:“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发疯的钢琴,却难以被驳倒发疯的钢琴,却难以被驳倒“苹果苹果”不过是一串不过是一串 “观念的集合观念的集合”常识与经验论

31、的差别仅仅在于,前者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外物,而后者前者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外物,而后者认为是观念认为是观念;常识的观点是未经论证的,而经验论却有细致的反思和论证。虽然站在常识的立场上,难以反驳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这个唯心论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是驳不倒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人类实践是驳倒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人类实践是驳倒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最有力证据。的最有力证据。列宁认为,外部世界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三、“物质是虚无”洛克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32、但又认为“物质”概念只是“名义本质”,有假设因素,这是其唯物主义不彻底的表现。而贝克莱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夸大洛克怀疑物质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否定“物质”范畴的意义,得出“物质是虚无”的结论。洛克认为,感觉观念作为外物打在心灵上的印记、摹本,至少反映外物的一部分性质,与外物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贝克莱反驳说:“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他提出观念如何与观念之外的东西相比较的问题,这是洛克未能解决的问题。当洛克谈及观念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时,他不是在进行比较,而是提出假设。贝克莱指出了这一假设成分,在认识论中切断了观念与外物的联系。洛克认为,感觉必须有外物的刺激作为原因,否则不能说明观念的来源,但他

33、又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贝克莱借此反驳说,一个来源就足够了一个来源就足够了。假设一个外在的原因,但又不知道这个原因为何产生结果,外物如何产生观念,那么这个假设是不充分的。既然没有这个原因,仍能说明观念的产生。他的结论是,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也无用处。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也无用处。在贝克莱看来,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相信现在所拥有的观念。他认为,物质的存在连这“一点点真实的可能性”也没有。他向唯物主义提出的挑战在经验论和机械论的范围内是很难完全解

34、答的,但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却促进了唯物主义超出这个范围,在新的、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人类只能寻求上帝的仁慈和睿智人类只能寻求上帝的仁慈和睿智物质只是一片虚无物质只是一片虚无四、上帝和心灵 笛卡儿以后的近代西方哲学中有三个实体:物质、心灵和上帝:物质、心灵和上帝。贝克莱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肯定精神实体和上帝存在。他认为,精神实体有无限的和有限的两种,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自我”。贝克莱肯定个别心灵实体有如下理由:第一,虽说感觉是知识的基础,但感觉不能没有主体,“感知感知”活动需要一个主体,感觉内容

35、(观念)需要一个寓所活动需要一个主体,感觉内容(观念)需要一个寓所。他说:“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说,被这个东西所感知。”这个东西即心灵或“自我”。第二,观念本身是被动的,一个观念不能产生另一个观念,但观念也不可能由于物质的机械作用而产生。他认为,观念的产生、他认为,观念的产生、变化、消失的原因必定是一个无形的、能动的变化、消失的原因必定是一个无形的、能动的心灵心灵实体实体。第三,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除了我的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除了我的“自我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之外,还有其他的的“自我自我”存在存在。这样,观念的存在才是持久的、连续的。他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不因为不被我感知而不存在,那

36、是因为它可以为其他人所感知,众人的共同感觉才是真理的标准。贝克莱论证心灵实体和上帝存在的理由,没有一条符合他在反对物质实体时所坚持的那条经验论基本原则,即知识的对象只是观即知识的对象只是观念。念。他使用了双重标准双重标准:用严格的经验论原则苛求“物质”的概念,用逻辑推理来设定精神实体的存在。事实上,只要把物质理解为能动的、有序的实体,他设定精神实体的理由也适用于物质实体的存在。总之,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是违背常理的的命题是违背常理的,他对物质实体的否定违反了唯物论的哲学之理,但对精神实体的肯定却顺应了宗教的信仰之理。他关注的目标是宗教,而不是科学知识。每当他的主观唯心论

37、与科学发生矛盾时,他就搬出上帝这个客观精神。作为英国经验论发展的一个环节,贝克莱哲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贝克莱哲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经验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主义和科学提出了挑战,这促使后来的哲学家在思考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观性方面的同时,发展出既能克服经验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局限,又符合科学和常识的新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休谟休谟01人性哲学的宗旨人性哲学的宗旨02印象与观念的区分印象与观念的区分03知觉联想关系知觉联想关系04实体不可知论实体不可知论05对因果必然对因果必然联联系的怀疑系的怀疑06自然主义自然主义的解释的解释07情感主义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的道德观 大卫休谟(David Hume

38、,17111776)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12岁时进入爱丁堡大学,但中途辍学,在家自学文学和哲学。1734年,他到法国从事研究著述,三年后完成其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46年至1748年他曾参加过征讨法国的远征军和访问欧洲的英国使团,1763年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馆秘书,后来代理过公使,1767年至1768年任英国内阁北方事务部助理秘书。休谟的其他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宗教的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英国史(17541761)等。一、人性哲学的宗旨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性科学”,是近代以来第一位明确声称以“人性”为研究主题的哲学家。他

39、所谓的“人性科学”,是指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他认为,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了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和社会行为等有关的一切方面。他将其基本内容分为逻辑、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四个领域,其中的逻辑是广义的,既指思维和推理形式,也指认识论。他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与人性相关的,对人性的研究可一切科学都是与人性相关的,对人性的研究可以成为其他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以成为其他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休谟哲学受到了近代实验科学成就的深刻影响。正如当时人们纷纷以实验科学为样板改造和发展各门科学一样,他认为牛顿指出了唯一走向正确哲学的道路,提出要将实验科学的方法用于对人性的研究。他为人性论拟定的副标

40、题就是“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方法的一个尝试”。他把哲学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部分,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观察。休谟的目标就是成为精神哲学中休谟的目标就是成为精神哲学中的牛顿的牛顿,他的任务是运用已被证明为有效的实验方法剖析人性,建立科学的精神哲学。他的人性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人性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一卷为论理智,第二卷为论情感,第三卷为论道德。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了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了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和社会行为等有关的一切方面。和社会行为等有关的一切方面。休谟的目标是成为精神哲学中的牛顿休谟的目标是成

41、为精神哲学中的牛顿二、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休谟首先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起源问题休谟首先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起源问题。他将人心中出现的一切对象都称作知觉知觉。他根据知觉呈现的不同方式,将其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和观念两类,而印象和观念又可以各自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简单的和复杂的。他认为,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分别是印象和观念的最小单位,是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复杂印象和复杂观念分别由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印象与观念的差别在于进入人们心灵时表现出的强烈和生动的程度不同,印象是强烈和生动的知觉,观念是微弱和模糊的知觉。在各类知觉中,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是一一对应的,两者总是伴随出现,后者是前者的复写,因此不如前者强烈和

42、生动。休谟据此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的简单印象是指简单的感觉印象。由于一切复杂观念都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所以一切观念都来自简单的感觉印象。这是休谟关于人类知识起源所得出的结论,他将这个命题称作“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印象是强烈和生动的知觉,观念是微弱和模糊的知觉。印象是强烈和生动的知觉,观念是微弱和模糊的知觉。三、知觉联想关系 和洛克一样,休谟把知识的形成看作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认为,心灵的

43、理解力把简单知觉(包括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结合为复合观念;知识由复合观念(包括判断)表达,存在于对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因此,知识的性质取决于观念之知识的性质取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休谟从认识论的角度将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完全取决于观念自身观念自身,另一类可以不经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经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第一类关系包括相同性质的不同程度之间的相似关系、数量关系和相反关系,第二类关系包括多样性的同一、时空联贯以及因果关系。相应地,他把知识也分为两类: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指证明的知识,主要指数学和逻

44、辑。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指证明的知识,主要指数学和逻辑。他认为,我们单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同,对于这类观念关系,人们需要根据观人们需要根据观念关系以外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检验。念关系以外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检验。人类知识由两类命题构成。组成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组成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命题,只要对表达观念的词句的意义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与其他观念的关系。比如,只要分析“三角形”的意义,就可以建立“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的关系。组成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综合”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念

45、同另外一个观念结合在一起念同另外一个观念结合在一起,如不管如何分析“明天”的意义,也得不出“天晴”或“下雨”的观念,只有通过另外的知觉才能只有通过另外的知觉才能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得到“明天天晴”或者“明天下雨”的综合命题。休谟肯定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认为分析命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题是必然真理。关于事实的知识只有或然性,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如数学和逻辑)可以澄清语词的意义,理。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如数学和逻辑)可以澄清语词的意义,使思想更加清晰,但不能扩大知识的范围。关于事实的知识虽然使思想更加清晰,但不能扩大知识的范围。关于

46、事实的知识虽然是偶然真理,却能扩大知识的范围是偶然真理,却能扩大知识的范围,对生活最有用。他认为,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大多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他对知识基础的考察也集中在此。休谟通过对知识的性质和类别的分析,明确规定了知识的界限。他认为,任何知识的内容,不是依靠分析的方法对观念的关系所作的必然推理,就是依赖经验综合对事实所作的或然推理,除此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别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别的知识。他说:“我们巡行图书馆时如果拿起一本书,例如神学的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任何抽其中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任何抽象论证么?其中包含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么?没有,象论证么?其中包含

47、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么?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惊世骇俗的结论。休谟在肯定新兴的实验科学以及与之同步发展的数学知识是唯一的知识的同时,把把根深蒂固的传统神学和经院哲学明确地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根深蒂固的传统神学和经院哲学明确地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后世分析哲学家激烈地排斥形而上学,无不是从知识与非知识的分界开始的,休谟可以说是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只要分析只要分析“三角形三角形”的意义,就可以建立的意义,就可以建立“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

48、的关系的关系只有通过另外的知觉才能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只有通过另外的知觉才能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得到得到“明天天晴明天天晴”或者或者“明天下雨明天下雨”的综合命题。的综合命题。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四、实体不可知论 休谟对形而上学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他对实体的看法上。自亚里士多德起,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是一切传统知识的基础,它所研究的实体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对象。休谟之前的许多近代哲学家虽然对传统神学和经院哲学持批判态度,但在知识的基础中仍然保留着“实体”观念的地位,唯理论者甚

49、至还把实体作为其知识论的出发点。在经验论者中,洛克从常识出发,承认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存在;贝克莱取消物质实体,但保留心灵实体和上帝实体。而休谟则采取了彻底的怀疑主义态度而休谟则采取了彻底的怀疑主义态度,认为既然一切知识都以经验为根据,而从经验中根本没有获得关于实体的存在和性质的感从经验中根本没有获得关于实体的存在和性质的感觉印象,因此一切觉印象,因此一切“实体实体”概念都应当从知识中清除出去。概念都应当从知识中清除出去。据此,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因而也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休谟对物质实体的怀疑与贝克莱的理由相似。他认为,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

50、的寓所或支撑没有任何知觉,因此我们超不出知觉的范围,发现物质实体的存在。同样,对于心灵实体,我们也没有任何知觉。如果认为“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那么,对这样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我们是不知道的。他认为“自我”并不像贝克莱所说的是知觉的寓所或知觉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理由很简单:我们没有这样的知觉。但他承认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即知觉的“自我”他说,所谓的心灵或“自我”无非就是“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就是说,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正在发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正在发生中的连续的知觉。生中的连续的知觉。这种意义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西方哲学史》第十一章-英国经验论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