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 会认“径、斜”等 11 个字,会写“寒、径”等 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 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2、【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 个字,会写“寒、径”等 4 个字。第 99 页 共 98 页2. 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一、创
3、设情境,导入新课。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 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3.(课件出示 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小池(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
4、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 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5. 导入课题
5、: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 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6.(课件出示 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7.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8)杜牧(803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 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
6、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 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课件出示 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 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4.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 10:生字)hn jn _i shun寒径斜霜(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
7、“寒”,后鼻音“径”。(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 11、12)山行:在山上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石径:石子的小路。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坐:因为。爱:真爱,留恋。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
8、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 13)有关图片。(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加一加:“余+斗=斜”。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2) “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4.学生练习书写,
9、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初解诗意。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 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3. 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4. 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
10、月花)5.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6. 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7.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11、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 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二)深入体会。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2.(课件出示 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 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
12、几户人家。4.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5.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6. 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7.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8. 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9.(课件出示 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10.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
13、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 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11.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13. 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14. 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15. 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 17):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
14、二月花。(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2. 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3. 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4. 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5. 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6. 自由读,练习背诵。(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2. 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 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 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
15、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2. 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 18)(1) 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 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3) 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4) 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设计意图: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鼓励学
16、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2.根据诗意写诗句。(1) 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
17、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参考答案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 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
18、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第
19、二课时 赠刘景文【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 8 个生字,会写“赠、刘”等 7 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3. 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
20、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 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 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 21)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 50 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21、)(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课件出示 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zn li i j cn jn chn yu o j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开火车读,齐读。(二)学习前两句诗。1. 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 2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 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 来,我们先来
22、欣赏几幅图。4.“荷”字的教学。(1)(课件出示 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 25)(2) 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 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3) 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5.“菊”字的教学。(1)(课件出示 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
23、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 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3)对比朗读。(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1.(课件出示 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师:除了橙子、橘子,还
24、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齐读诗句。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2. 学生自由体会读。3. 个人比赛读。4. 男女生比赛读。5. 齐读。6. 指导背诵。(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 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
25、下来吗?(指名背 诵)(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 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 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 2 次,争取第2 个比第 1 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
26、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 是“盖”。减一减:“群羊=君”。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 “盖”字的“羊”没有尾巴。(2) “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3) “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 “刘”左宽右窄。4.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5.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
27、字与学文相结合。】【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 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 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 10 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 给足时间让
28、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参考答案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2)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3) 菊残:菊花凋谢。(4)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5)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6)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 指农历秋末冬初。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
29、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 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
30、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 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 1.认识“挑”1 个生字,会写“送、挑”2 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31、1.(课件出示 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题目,板书题目。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4. 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 33)出示生字:sn tio送挑(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o”,还有一个读音是“tio”,组词为“挑担、挑粮”。(2)你
32、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加一加:“关+辶=送”。(3)(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4)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 “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5)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 35)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3、?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师生交流。(1) 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 36 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2) 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 思。(3) 理解“知”。师:刚才
34、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4) 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 37 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4. 齐读。5. 师范读。6. 齐读。(三)学习第一、二
35、行诗句。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 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3.(课件出示 39)(1) 萧萧:风声。(2) 梧:梧桐树。(3)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4.齐读。5. 师范读。6. 齐读。7. 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
36、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8. 读诗。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四)指导全文朗读。1.齐读。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 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2. 教师范读。3. 学生齐读。
37、4. 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5. 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6. 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 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3. 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4. 小组比赛。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1. 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
38、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课件出示 41)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p,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抒发对
39、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 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参考答案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2)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3) 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4) 篱落:篱笆。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
40、,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
41、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备课素材【教材分析p】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
42、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 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
43、隐并称“小李杜“。苏轼(10371 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 真德秀 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
44、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归家唐杜牧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其他资料】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课后作业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石径斜()霜叶()犹有()傲霜()擎雨盖()萧萧()篱落()挑促织() 二、比一比,组词语
45、。径()寒() 赠()盖()残() 经()赛() 增()糕()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山行: 远上: 寒山: 石径: 荷尽: 菊残: 傲霜: 萧萧: 荷尽: 菊残: 客情: 促织: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重点段落品析。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1.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2. 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 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