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96316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一、德育心理研究的对象 研究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一)品德与道德品德与道德 1品德品德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是一个人个性心理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评定一个人的人品价值的尺度。2道德道德 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1 品德发展品德发展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等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2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 经过精心安排教育措施,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经过精心安排教育措施,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是非能力、认识能力以及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生的是非能力、认识能力以及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1)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 “如果把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张春兴(1998)花季少年蜕变令人深思 这是一起近日由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

3、察院提起公诉的系列盗窃案。作案时,3个疑犯平均年龄均未满20岁,其中两个刚满18岁。自去年以来,短短一年间,这3个犯罪嫌疑人在泉州各地先后盗窃14起,盗得各类化妆品、洗发水、彩电、摩托车配件、汽车轮胎、香烟、服装等物总价值三十多万元。家庭教育的缺陷 本案中的张某,四五岁时父亲去世,八九岁时母亲改嫁他乡,后由其在安溪的三叔抚养。寄人篱下,三餐能混饱就不错了,谈何家庭教育。他渐渐失去了对家的归属感、温馨感,时常在外流浪,成了“小混混”。本案犯罪嫌疑人中的一对兄弟王明、王天(均为化名)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被判过刑的父亲整天忙于维修自行车,母亲则在猪圈、田地里忙,根本无心管束孩子。王明上小学时

4、,学习成绩年年下滑,又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对方告到家里,性情急躁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吊起来打,王明从小逆反心理就十分强烈。当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父亲惊觉后虽极力阻挡,甚至以脱离父子关系相威胁,但王明越加肆意放纵自己。他扭曲的心态在父亲数次苦苦劝解中得到极大满足,他说:“父亲越反对我干,我就越要干。”其弟王天说,家庭对他们来讲毫无吸引力。因为在家里除了挨打,就是挨打。王天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后离家出走,与狐朋狗友为伍,宁愿住旅店,也不住在家里。启示一: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像园丁那样,小心呵护、教育孩子,一些信奉“棍棒教育”能成才的家长,从本

5、案中是否能得到警示呢?学校教育的误区 3名疑犯都是有劣迹的学生。据他们讲,平时在学校时经常受到教师、同学的讥讽,老师动不动就把他们当做反面典型“示众”。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他们提前结束学业,流入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接纳了这些辍学生。畸形的人生观,或者说是不良欲望在他们心中迅速膨胀。为满足自身享乐的欲望,精神空虚的他们自以为是地寻求一条赚钱的“有效捷径”。听听王天的述说:“我发现与他们一起偷东西,钱来得那么容易,我花得那么开心。所以一有赚钱行动,我都积极参与”这种“赚钱”行动就像吃鸦片一样,罪恶的欲望愈加强烈,他们的行为愈加嚣张,有一个月内竟连续作案11起。启示二 本案的

6、3名疑犯均是辍学生。这应该可以反映出当前一个普遍、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中、小学生辍学后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原因很简单。处于这种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格、思维、行为可塑性大,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本是学做人、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一旦过早地走向社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侵蚀、引诱。他们的教师们面对这种结局,会不会扪心自问,学校到底应如何对待有劣迹的学生?社区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极大,所以古时才有孟母择邻三迁之说。本案这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同村人,从小一起长大、读书。不幸的是,他们所处的是一个极为不良的环境。该村有不少人长期从事诈骗、盗窃等罪恶勾当。王明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就说:“村里骗、

7、偷已成风气。能骗能偷就是有本事,骗不到、偷不到就会被人耻笑、看不起。”启示三 如果社区内有一个很好很管用的帮教组织,如果能够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如果我们不是等到发案才去侦破,而是多加强对社区犯罪活动的调查研究,多做些预防性的教育工作,那么社区整体环境就会健康,风气就会好转,就会杜绝或减少一些像这起系列盗窃案的案件,也就会少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由此可见 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了人的内在稳定的德性品质。2)学校

8、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何在?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度化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可以取消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够拒绝学校教育。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 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

9、工作!值得反思的一例 根据在上海一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许多入园不久的孩子因为恐惧过于繁多的道德规约而要求回家。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恐惧道德,那么这恰恰就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而沦为反道德的教育。因为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所以,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倘如此,我相信道德教育就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也一定是可爱的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1:让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要尊重、帮助残疾人。教学方式2:让学生坐在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哪种效果好?为什么?德育方法 重情感、重互动、重实践第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 第二,

10、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 一则消息引发的思考:教育要以德服人,还是以智取胜?中科大窃信女生被开除中科大窃信女生被开除 少年班教少年班教育再起争议育再起争议 http:/2005-04-03 04:19:05来源:南京晨报 事件背景 刚刚过去的4月1日愚人节对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的许多师生来说是窒息的一天。当天下午,该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开除该校少年班19岁大四女生马蕾蕾(化名)学籍。马蕾蕾窃取本校同学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信(offer),并冒名用E-mail破坏同学的留学申请。马蕾蕾何许人也?19岁的马蕾蕾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她今年申请了

11、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MN)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陈馨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经过陈馨和班系师生的调查、取证,很快就查明真相:正是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鬼。你想到了什么?马蕾蕾值得同情吗?为什么?中科大校方的决定是否值得称赞?为什么?消息2“刘翔进教材”Vs“狼牙山五壮士”撤出教材 据东方早报报道,刘翔的事迹首次被收入上海市小学教材,创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进最新时

12、文的纪录。这篇题为跨越新纪录的新闻特写,用900字篇幅,讲述了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且还附上了刘翔“精彩一跨”的大幅照片。“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课文以这样饱含感情的文字,来向上海的小学生们介绍公众心目中的明星刘翔。你想到了什么?刘翔与狼牙山五壮士你能说出理由吗?中国古代有一个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内每个孩子一粒花的种子,并和这些孩子约好谁种后能开出最美丽的鲜花谁就来参选,绝大多数孩子都端来了一盆美丽的鲜花面见国王,只有一个孩子端来了一只空无一物的花盆。最后,他被选中了。Why?原来如此:原来,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都是被煮过的,根本不可能发芽开花,那些端着鲜花来

13、见国王的孩子,他们种下的都不是原来的种子,而是后来替换的种子。国王认为这些孩子都缺少诚信,只有那个端着空无一物盆子的孩子是诚实可信的。因此,这个孩子后来成了国王的继承人。外国诚信教育一瞥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在国外,诚信被看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不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诚信也是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品格。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尤其是学生的诚信教育。美国诚信教育点滴 为了激励学生多看书,一位小学校长同全校名同学打赌,如果同学们在暑假中能看完本书,那么他甘愿受罚。结果,学生们发狠了,一共看了多本书。这正中了校长的下怀,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是要让学生们多看点书。于是,校长很乐意地履行了打

14、赌时的诺言,于当年月日,在学校的屋顶上露宿了一夜。校长的诚信,赢得了全校五百多名同学的尊重,学校从此读书的风气很浓。美国学校的老师,对学生作业中的抄袭现象要求十分严格,老师一旦发现有抄袭现象,会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学生的成绩为零分。一些老师还和家长签下协议,请家长帮助学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教他们学会一门功课也许更重要。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孩子们的诚信也都十分重视,可以说是贯穿了学生的一生。这些国家的家庭和老师,在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时,并不看重学生作业的对错,而是更重视检查作业是否由自己独立完成。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

15、就等于掌握了知识的一半。他们认为诚实是学生最重要的品质,只有诚实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最有出息的孩子。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很多国家还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可信,自己应该做出榜样。一些国家城市的十字路口甚至还竖着牌子警示成年人,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你不要闯红灯。英国的一些宣传牌子上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你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德国人还很注重真诚的氛围教育,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甚至还有不相关的人过来阻止你,给你灌输一整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作好榜样的理论。这种氛

16、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年人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的行为。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要把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研究与要把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研究与道德教育实践相联系、相结合,即在道德教育实践相联系、相结合,即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梁。1.揭示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生、发展及揭示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其规律 2.探索影响青少年和品德发展的各种因探索影响青少年和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揭示品德发展的内部机制素,揭示品德发展的内部机制 3.评定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水平评定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水平 4为有效进行道德教育提供

17、科学的、策为有效进行道德教育提供科学的、策略性指导和建议略性指导和建议4德育与心育的区分点德育与心育的区分点 德德 育育 心心 育育 目目 标标合格、高尚合格、高尚正常、自我实现正常、自我实现 动动 力力规范要求规范要求内部需要内部需要 方方 法法灌输、训练灌输、训练助人自助助人自助 守守 则则可以公开可以公开严格保密严格保密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二)一、儿童青少年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的发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方面 心理学家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断方面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里程碑 柯尔伯格的研究掀起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热潮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

18、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亨利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 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者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知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的道德发展是随着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并有一定的发展顺序。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说皮亚杰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观察儿童玩弹珠游戏开始的。观察发现:7岁以下的儿童并不了解游戏规则的意义;7-11岁的儿童能够按规则行事,而且认为规则就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又往往违反规则 11岁以上的儿童开始知道,规则是人为的,不是绝对的 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过失与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例:故事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

19、有一天父亲出门,朱利安偷偷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故事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男孩,发现父亲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结果弄脏了一大块桌布。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两个问题:1.这两个儿童犯了同样的错吗?2.你认为哪个儿童的过失较大?1自我中心阶段(4、5岁以前)在自我中心阶段,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没有约束力,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例如儿童在打弹子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他们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

20、,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68、9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误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即行为后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达到了基于遵从的

21、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此时,儿童已不把规则着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并且可以修改。他们开始知道,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者的动机。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同伴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意识到应当相互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定。规则对儿童来说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性,这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2岁以后)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性的自律阶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互惠的产物。儿童的公正感往往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而获得的,因此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从权威性过渡到了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

22、持公道、平等,儿童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当符合各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与认知发展相平行的,因此,道德判断的自律阶段和认知发展中形式运算阶段大致同时出现。简单评价:继皮亚杰的研究之后,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理论给予高度评价,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皮亚杰的一些观点,即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皮亚杰研究方法中的局限性:如采用的对偶故事中造成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有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揭示儿童道德推

23、理的过程;另外,皮亚杰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内容纬度较窄,有些对偶故事只研究道德判断的一个方面。柯尔伯格理论胜出的原因有二 其一:排除了传统上道德思想中的分类观念,认为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或无的问题(如批评某人有道德或无道德)也不是归类的问题(如批评某人诚实或虚伪),而是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其二:道德判断不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在面对道德情境时,个人从人、己、利、害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所做的价值判断。道德认知是可以由教育过程予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10年测量记录了72个10-26岁的男性的道德判断,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

24、世界各地(英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去验证。最后在1969年出版了道德思想与行动发展分期,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海因茨故事”。该故事的内容是: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城市有个药剂师,他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但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海因茨家穷,他变卖了家产,从亲友中借贷,总共凑到1000美元。他求药剂师降价卖给他一剂药,药剂师不同意。他请求分期付款,药剂师也不答应。妻子病危,药又买不上,海因茨万分焦急。不得已,他在晚上去破门偷药,结果被警察发现

25、,抓进警察局。柯尔伯格围绕着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从而研究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他提出的问题是: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一等等。值得注意的一点 柯尔伯格是以习俗(convention)为标准 习俗是指社会习俗,也就是由社会认可共识而后形成的。换言之,习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合乎社会规范就是道德行为。但习俗是否等同于道德规则?请思考!期 别发展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

26、满足以判断行为后果的好坏二习俗水平(10-20岁)3人际协调取向阶段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阶段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下)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经大众同意后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6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柯尔伯格眼中的道德教育的任务 基本命题: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是在儿童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使自己道德经验不段结构化的过程。而道德成熟水平最明显地表露在 他的道德判

27、断中。学校德育任务: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参与各种社会道德问题讨论的机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气氛,以激发他们去发现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道德教育模式 1、学生小组道德讨论模式(M.Blatt,1973)课程要素 班组要素 教师行为要素 2、公正社区模式 来自于对以色列集体农庄的跨文化研究(采用集体责任、集体惩罚和奖赏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运用榜样和说教的方法进行道德灌输)实验基地:剑桥附属学校,成立纪律监督委员会 道

28、德讨论、同辈人的压力、学生的社区意识艾森伯格(Eisenberg)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 对柯尔伯格研究进行了批驳:只研究了禁令取向的推理(prohibition oriented reasoning)采用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的道德判断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两难情境(亲社会两难情境(prosocialmoraldilemmas)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

29、要和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阶段4b:过渡阶段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关怀道德(Gilligan)道德推理取向上的性别差异 1、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公正与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时有选择某一取向的倾向。2、男性和女性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女性是关怀取向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和2个时期 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 第1个过渡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 水平2:善良(自我牺牲)第2个过渡期:从善良转向真实 水平3:非暴力道德青少年品德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