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 阳 关三叠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 谱写的琴歌, 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这首琴歌感人至 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 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 具有旺 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 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 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 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2、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 的传统音乐文化, 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 情谊,教育学生珍重友谊。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春晓,在欢快的旋律中追根溯源, 了解诗歌的起源。 老师介绍: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 练的语言表达的
3、艺术。在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 的称为“歌”。早期,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 的表演中,诗就是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今天,我们将要学唱和欣赏的古曲阳关三叠,就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来 谱写的” 二、分析歌词: 1、解释曲名:原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 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因为将 古诗创作为歌曲后,原诗部分作为上阕词,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为“三叠”。 2、播放幻灯片,分析歌词: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你们学过这首诗吗?
4、”。请学生诵读古诗,简单分 析古诗, 体会诗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无限关 怀眷恋之情。 (借助地图,让学生看一看“渭城”、“阳关”、“安西” 的具体位置) 三、学唱上阕词,欣赏女声独唱阳关三叠: 1、学唱歌曲: 听琴模唱歌曲的上阕词,感受古曲清幽、典雅的意境。 2、欣赏女声独唱阳关三叠: 播放殷秀梅演唱的歌曲,听音乐的同时,看大屏幕上的完 整歌词,随音乐哼唱反复叠唱的部分,感受每叠词不同的意 境和音乐层层递进的无限关怀之情。 四、介绍古琴和箫, 欣赏古琴与箫合奏的 阳关三 叠: 古琴又称瑶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它的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佛天籁之 音,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称 “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声的吟唱,故 称“人声”。 箫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 它的音色圆 润轻柔、幽静典雅。 (看幻灯片,认识古琴和箫) 播放音乐,请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古琴和箫一低吟一婉转, 相互辉映所展现出的原诗依依不舍的意境和清幽、淡薄的神 韵。 五、课堂小结: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它的音调朴素而富 有激情,平静处如泣如诉,表达着离别的忧伤;激越处慷慨激 昂,给人以悲壮之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佳作,千 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我们要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