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0676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风向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3. 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学问1231.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2、,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2.作者和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3文体知识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

3、国策等。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4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

4、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5文化常识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其中第一等是公,第二等是侯,第四等是子,第五等是男。心有千千结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夜缒而出( ) (2)越国以鄙远( )(3)阙秦( ) (4)秦伯说( )(5)共其乏困( ) (6)失其所与( )【解析】(1) (2) (3) (4) (5) (6)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且贰于楚_(2)国危矣_(3)焉用亡郑以陪邻_(4)行李之往来

5、,共其乏困_(5)朝济而夕设版焉_(6)又欲肆其西封_(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9)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从属于两个主人 国都(指郑国国都) 焉,何,为什么;用,介词,表原因,因为;陪,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共,同“供”,供给 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如果没有 因,依靠;敝,损害;仁,仁道 勇武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义。(1)晋军函陵 军:_(2)既东封郑 封:_(3)越国以鄙远 鄙:_(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_(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_(6)阙秦以利晋 阙:_【解析】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疆界,名词活用作

6、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边邑,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得雄厚乏,缺乏;困,穷苦。乏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侵损、减少,使动用法,使减少 4抄出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和本字。 通_ 通_ _ 通_ 通_【解析】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5下列句子都有省略,在括号中补出省略成分(若补代词,需说明代词的指代内容)。(1)晋军( )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3)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解析】于 之,指亡郑 君,指秦

7、伯 郑6翻译下列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译: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译: (3)失其所与,不知译: (4)吾其还也译: 【解析】晋国,(哪里会)有什么满足呢? (当初)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我们还是回去吧。7划出下列句子应该停顿的地方,用“/”标明。(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解析】(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且/矣,许君/焦、瑕,朝济/。(3)既/郑,又欲/,若/,将/?交流对对碰1全文中心写了一

8、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解析】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

9、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解析】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10、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解析】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解析】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11、。“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寻味。 6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解析】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 探究尖尖角1探讨烛之

12、武的形象。【解析】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

13、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探讨左传的文学价值。【解析】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

14、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

15、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

16、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体验步步高一. 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 佚()之狐 夜缒(C)而出B越国以鄙()远 君之薄()也共()其乏困C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失其所与()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解析】A(缒:)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解析】D(厌:满足)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7、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解析】C(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把当作边疆。B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向东面。D句中的“敝”字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C秦伯说,与郑人盟。D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解析】D(A共供 B画划 C说悦)5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行为偏僻性乖张,张管世人诽谤。【解析】D(行李:使者。可怜:可爱。更衣

18、:去厕所。交通:互相连通。古今词义不同)6“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之人莫余欺也 大王来何操 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A B CD【解析】C(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子孙也不利啊!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边远的郑国作为您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由于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

19、仁道的。【解析】B(A句中的“子”没有翻译准确,“子”是一个带有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在这里不能译成“子孙”。C句中的“阙”和“利”是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应译为“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有利”。D句中的“因”是一个多义词,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对译,这里应对译为“依靠”。)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20、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解析】B(济:渡河)2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君之所知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B(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为主谓之间,无实义。)3“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21、D以为得之矣【解析】A(把作为)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解析】D(三条)5.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解析】BCE6.翻译下面两句话。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22、困 译: 【解析】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2题。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

23、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C. 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解析】C(“反”是通假字,通“返”,作“回来”解)8.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

24、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君亦诈之而已 其成毁,其胜败 文公处其一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解析】C(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9.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D. 作

25、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解析】B(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点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点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10.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解析】B(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应选B项。)1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

26、子断句。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解析】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12翻译下面的句子。(1)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译: (2)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译: 【解析】(1)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2)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附:译文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

27、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

28、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

29、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语文剪剪风“报国”话题作文材料1.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陈江晖雨雪曲)不图私:专为国;重气节,轻生死。2. 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明陈子龙出版在蓟北门行)只该为国雪耻,何必在乎加官晋爵。3.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凤阙:汉建昌宫阙上有金凤,故号“凤阙”。今泛指朝廷。龙庭:指匈奴王庭。4.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唐崔颢赠王威古)赴难:趋救危难。共然:同是这样。5.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雪:洗去,除去。由:原由。国家的耻辱尚未洗刷掉,有什么原由去追求个人的名利?6.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唐陈子

30、昂感遇)感时:感慨时事。蒿莱:野草、杂草,比喻民间。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边表现地将士豪放浪漫情怀、视死如归的精神。夜光杯:用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琵琶马上催:骑在马上演奏的琵琶在催促人们饮酒。8. 壮士挥戈回白日。(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戈:一种古代兵器。回白日:使太阳倒行。形容壮士勇武过人。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楼兰,本系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楼兰曾袭击过汉朝使臣。后来,霍光将军派人前往楼兰,用计斩其首。这里借指敌人。上句极写戍边之久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

31、强悍,边地之荒凉,但写得悲壮,而非低沉;下句并不是嗟叹归家无日,而是于长期的艰苦锻炼中发出坚定的誓言。1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但:只要。龙城:卢龙城,汉代李广曾驻于此。飞将:李广号称飞将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谓只要有李广那样的良将守卫边疆,就能使敌人无法进犯。11.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笳:胡笳,胡人的乐器。倚:靠着。明月当空,旷野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想必是哪里作战,壮士们正在挥剑杀敌卫国呢。“倚剑白云天”,从伪作的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化出。形容战士形象的高大。苏轼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倚天万里须长剑”与此意

32、同。12.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唐顾况行路难)13. 弯弓征战作男儿。(唐杜牧题木兰庙)赞美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杀敌。14. 从军乐事世间无。(宋陆游独酌有怀南郑)表示了作者对杀敌报国的向往之情。15. 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宋陆游秋思)谓无法舍弃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连梦境也萦绕着古代的战场。豁:舍弃。16. 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宋陆游书愤)谓无人能理解作者抑郁闲处,仍梦想着杀敌报国的心情。蓬窗:蓬草编成的窗户,指简陋房子。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17.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谓在深夜风雨中还梦见自己象是骑着披上铁甲的战马,驰骋在

33、北方冰封的原野上,横扫千军。作者僵卧孤村,仍念念不忘抗金,其爱国杀敌的激情可以想见。18.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铁马:形容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如虎:形容刘裕驰骋中原、收复失地的威势。颂扬南朝刘裕北伐的功业,寄寓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心愿。19. 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宋刘克庄赠防江卒)对防江士卒有慰勉意。春也在边城。20.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胡虏、匈奴:均指边上的少数民族。21.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抒写人生易老,报国无门的悲愤。青:黑色。22. 一寸丹心惟报国。(宋陆游江北庄取

34、米到做饭香甚有感)惟:思、考虑。丹心:赤诚。23.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宋陆游太息宿青山铺作)铁石心:象铁石一样的坚强的心。24.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望阙台)秋叶丹:秋叶红遍。表达忠心报国的高尚情怀。25. 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春日客怀)尺寸功:微小的功劳。26. 发为胡笳吹作雪,心因烽火炼成丹。(明王越断句)谓长年戍守边疆,在战火中磨练得赤胆忠心。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雪:喻发白。烽火:借指战争。27.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清秋瑾鹧鸪天)谓女子也一样有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龙泉:宝剑名。28.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

35、力挽回。(清秋瑾失题)哪怕作出巨大的牺牲,也要推翻封建王朝,全力挽回衰败的祖国的命运。29. 不信乾坤长混沌,只千凭忠义无反顾任风波。(清陈璧和西顽行脚)混沌:黑暗混乱。只要有忠义肝胆,不畏艰险,总会使国家转危为安。30.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清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鬓华:两鬓花白。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意。表示一颗赤诚的心以及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31. 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清钱采、金丰说岳全传第39回)决心为国家献出生命而奔赴战场,赤诚之心可与日月争辉。32.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诗)马革裹尸:原出后汉书马援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

36、尸还葬耳。”我只知道在沙场为国家战死,何须用马革裹尸还葬!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意近。5 荆轲刺秦王学习风向标1.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学问1231. 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

37、、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2. 写作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

38、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人物介绍(1)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2)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39、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于沙丘,时年50岁。心有千千结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1)人不敢与忤视( ) (2)而右手揕其胸(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 (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5)使工以药淬之( )【解析】(1)w(2)zh

40、n(3)f(4)chng(5)cu2.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解析】(1)袒露一只臂膀(2)宫廷的侍卫(3)不得志,走投无路(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6)殿前的台阶下(7)有德行的人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 偏袒扼腕而进。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 秦王必说见臣。【

41、解析】C、E (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前而为歌曰 乃朝服,设九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使使以闻大王 箕踞以骂曰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A. B. C. D. 【解析】C(皆为名词做动词)5. 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 【解析】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译: 【解析】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交流对对碰1第3自

42、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解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2第4自然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解析】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解析】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 以下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 以下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龚德国(DOC 18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