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
2、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综合分析与诊断1.攻击性行为: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
3、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询问基本情况。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
4、工作。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一、基本情况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
5、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
6、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7、。基本上(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
8、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
9、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
10、,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
11、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3.学习适应性: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
12、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第一次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晤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主题;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
13、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第二次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方法:晤谈、仿同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
14、少准备10句好话;(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三次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
15、)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第四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过程: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第五次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方法:晤谈过程: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五、咨询效果评价基本达到预
16、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二.案例分析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
17、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
18、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
19、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
20、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6.辅导效果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五、结论。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
21、,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看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分析案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