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3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4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二)能力训练点1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本质不同,观察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2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通过对比观察振动的音叉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向四周传播的水波,振动的音叉可以使旁边相同的音叉振动,以及对实验现象
2、的分析概括出振动的物体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四周传播的声波。3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回声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三)德育渗透点本章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 一切发声的物体教师在振动。学生对于物体发声的现象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现象和实验概括出一切发音的物体都在振动,则需要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
3、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音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每一个实验都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观察目的,并通过对比观察认识不发声的物体不振动,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体在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对声音问题司空见惯,因此不少同学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进行这段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日常生活及实验中所有人们能听到声音的现象都存在着传播声音的介质,找不到我们能听到声音但又无介质的实例,在此基础上通过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 学生小实验,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发生的。2 观察振动的音叉,听一听音
4、叉发出的声音,用手按住音叉,发生了什么现象思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发声现象,是否有物体在振动。 1)观察振动的物体可以把它的振动传播给水、空气、其它固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没有介质而听到声音的现象。2)观察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五、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3 知道回声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二)整体感知本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传播、乐音及其三要素以及噪音及其危害和控制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中声音的传播以及空气中声波的形成比较抽
5、象,音色难于进行具体说明,音调和响度是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大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用,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应予以足够注意。此外关于声音传播速度问题的有关计算应与前边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便达到巩固前边知识,加深对本章知识理解的目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引入新课打开录音机,请同学们听一段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老师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乐曲,它给人一种十分美的感受,但是同学们为什么一听就能识别出来,而且知道是二胡演奏的呢?而且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也不都是给人以美的感受,它们又是怎样发生的,人们是如
6、何听到和识别这些声音的,这一切都是声学所要研究的,初中我们只能研究一些简单的声现象,今天我们首先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以及如何传到我们耳朵中的。2新课教学第三章 声现象(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板书)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把塑料尺或者钢板尺,一根皮筋或者一段线绳,大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在它们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让它们马上停止发声。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不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老师提问。老师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都在动。老师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在振动。老师怎样才能让正在发声的物体马上停止发声?学生用手按住它们,不
7、让它们振动。老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演示实验 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用丝线吊着的小泡沫塑料球,再用手按住音叉。老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听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敲击过的音叉将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同时听到了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手按住音叉,小塑料球静止,说明音叉停止振动,而且音叉不再发声,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让同学观察正在发出声音的收音机喇叭纸盒上的轻小物体跳动,发声停止,轻小物体跳动也停止。老师以上实验告诉我们,这些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请同学们考虑
8、日常生活和自然界发声物体振动的实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没有振动的例子。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举出大量发声物体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的事例,最后在老师引导下概括出如下结论。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2 老师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中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然后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完成教材P35图3-2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后观察左边的音叉,迅速按住右边音叉听一听是否还有声音,实验后请学生回答实验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敲击右边的音叉看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塑料球被音叉弹起,按住右
9、边音叉能听到左边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把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老师空气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实验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用音叉接触水槽边缘的水,可以在幕布上看到振动的音叉激起的水波。 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两个实验分析一下,人们是如何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学生振动的物体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振动,激起向四周传播的声波,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而产生听觉。(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老师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液体和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举例或者通过实验说明这个问题。学生活动讨论、进行小实验,如把耳朵紧贴在课桌上,听放在课
10、桌上的机械表发出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而且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空气中空气中传播得快,指导学生看教材P26 表格,认识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认识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 固体、液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板书)老师同学们考虑一下,声音不论是在固体,还是在液体或气体中传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都是发声的物体把它的振动传给了与它接触的固体或者液体、气体,使这些物体也产生振动。老师如果发声体周围不存在这些介质,声音还可以传播出去吗?学生不能。老师下面我们就
11、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进行真空铃实验。 4声音靠介质传播(板书)5实验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用手指弹击水面后迅速离开,可以看到手指激起的水波遇到容器边缘(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水波。老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看到水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老师水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如果声波遇到障碍物会不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经历中有没有这种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郊游时,在北京天坛回音壁游览时所遇到的回音现象。老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现象都是回声现象。3回声及其利用(板书)4老师既然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但是为什么在山里可以听到回声,但是平时在房间内讲话为什么不能听到回声
12、。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在房间内说话时由于声源与障碍物距离过近,人的听觉不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所以听不到回到。老师如果回声与原生间隔0.1秒以上,人耳就可以把回声与原声分开,这时就能听到回声,如果这个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我们在房间的谈话听起来比在旷野里响亮就是这个道理。(1)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板书) 老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利用回声的原理我们能不能测出澈底的深度、海中礁石、敌方潜艇距离我方舰只的距离?如何来测定和计算? 学生可以,需要测出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再用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
13、乘以这个时间,所求得乘积的一半就是我们要求的距离。(1)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板书) 老师一探测器自海底处发出声波后5秒钟接收到回声,求海水深度是多少?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练习结束计算过程及结果。(四)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回声的知识。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了声音的发生、传播规律,北京天坛的圜丘,回音壁、回音壁、三音石,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声学知识的杰作。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P44阅读材料以及相的课外读物。进一步丰富同学们这方面的知识。六、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P44阅读材料2教材P37练习153下节课带钢板尺、皮筋、口琴。七
14、、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固体、液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及其利用(1)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分开。(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第三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 什么是音调、响度和音色2 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3 什么是频率,什么是振幅4 噪音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口音的途径(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观察能力(1) 观察橡皮筋、钢板尺在不同长度时振动的
15、快慢,辨别它们在不同长度时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对比观察口琴中金属片的长短,辨别在吹奏时不同长度的金属片发出音调的高低。(2) 观察用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钢板尺时振幅的大小,辨别它们在不同振幅下发出声音大小的不同。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观察,分析橡皮筋、钢板尺的长度、振动的快慢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分析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振幅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噪声的危害一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不同长度的橡皮筋、钢板尺振动的
16、快慢可以识别,但是其音调的不同有时不易辨别。吹奏口琴时发出的高低不同的音调容易辨别,但口琴内金属片振动的快慢则不易识别。通过对以上振动物体进行对比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金属片越长振动得越慢,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也越低,反之则音调高。2区分音调和响度日常生活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为使学生正确的区分音调和响度,除了讲清概念之外,还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便如可以演示口琴、胡琴在同一音调下用力与不用力吹(拉)音调是一样的但是响度不同。同样吹(拉)一个音调,前后同学听到的是相同的音调,但是听到的声音大小(响度)不同,从而说明音调是指声音“高”“低”
17、,而响度则是指声音“大”“小”。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观察橡皮筋、钢板尺在不同长度时振动快慢的不同,辨别它们在不同长度时振动所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2观察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钢尺时振幅大小的不同,辨别它们在不同振幅下所发出声音大小的不同。听录音机播放的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音色产生感性认识。 3讨论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五、教学步骤(一)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常识性了解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发音体的远近有关。2常识性了解用分贝划分声音的等级。3知道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减轻噪声的途径。(二)重点、难点
18、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引入新课老师: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悦耳动听,有的令人烦躁,同样是动听的乐曲,有时音调高,有时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而且不同乐器演奏出的乐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特征。2新课教学第一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板书)老师这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口琴,我们有的同学也带来了。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口吹奏出1、2、3、4、5、6、7、不i。老师为什么用口琴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调呢?我们首先研究这个问题。 1 音调(板书)老师(1)什么是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同学们都带了钢板尺和
19、橡皮筋,请同学们把橡皮筋套在铅笔盒上,两边用铅笔支起来,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皮筋的振动情况,认真辨别橡皮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调节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使张紧的皮筋变短或者变长,再用手拨动它,看它振动的快慢,听它发出的声音同刚才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仔细分析这里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把钢板尺的一部分促出桌子边沿之外,一只手用手指按住钢板尺,用手指拨动钢板尺,调节钢板尺伸出桌沿外的长度,重复上边的实验,观察钢板尺振动的快慢,认真听它发出的声音,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老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说一下他们观察到的两个实验情况。学生两支铅笔之
20、间橡皮筋张紧部分,短的振动快,音调高,长的振动慢,音调低。学生钢板尺伸出桌沿的部分长则振动慢,音调低;短则振动快,音调高。老师请带来口琴的同学,将口琴两侧的金属护罩卸下来,注意不要丢失小螺钉。观察一下口琴内振动片长度变化规律,用嘴吹一下,听一听哪端发出的音调高。学生活动,教师将自己拆开护罩的口琴给没口琴的学生传看。然后请学生回答前边提出的问题。 学生口琴的振动片由长逐渐变短,吹奏时,振动片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老师通过对以上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同样的橡皮筋、钢板尺、金属片,越短振动得越快,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高。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可见,音调
21、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板书)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老师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一般是不同的,人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也有一定范围,不同动物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也不相同,请同学们打开书P39,看第一二自然段,看完后用钢板尺,橡皮筋作振动物体进行P39的实验。学生看书,并进行书上要求的实验。老师通过我们刚刚进行完的实验能总结出哪些规律。学生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老师严格地说,应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前。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人耳感觉到
22、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板书)(1)什么是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2)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打开录音机,请一名同学在教室前边、后边对比听到声音大小的不同。老师请你说一下,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板书)打开录音机,播放笛子、二胡演奏的乐曲老师同学们能不能分辩出哪段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同学说出哪段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老师我们之所以能够分辩出不同乐器,不同人的声音,就是因为乐音还有第三个特征叫音色。3音色(板书)老师优美的
23、乐曲给人以享受,但是刺耳的刹车声,机器的轰鸣声则令人烦躁不安,我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噪声,对于噪声同学们是比较熟悉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是什么?怎样来减弱噪声。第一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板书)学生讨论,教师在同学中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学生就以上三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老师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四大公害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要尽量减小噪声对人造成的危害,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六、布置作业1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乐器,在演奏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音调的。2观察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它对自己有哪些妨碍?它的来源是什么?你能采取什么办法减弱它。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1) 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 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响度(1)什么是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2)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音色第二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减弱噪声的途径(1) 在声源处减弱(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 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