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年2月8日,南天区出现流星雨。下图为当天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流星发亮的原因是流星体()A.吸收地面长波辐射B.捕获太阳带电粒子C.摩擦地球稠密大气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2.当天晚上,地球上能够观察到火星、木星、土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答案:1.C2.A解析:第1题,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故选C项。第2题,根据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可知,火星、木星、土星与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由材料可知,该图
2、是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公转方向应该为逆时针,所以自西向东的排列顺序为木星、火星和土星,选项以及图示的方位,只有A位置最符合,故选A项。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有一颗系外行星非常适宜生命存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判断该行星是否宜居,主要考虑其()运行轨道是不是椭圆距太阳的远近是否有液态水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A.B.C.D.4.地球接近太阳系宜居带的内侧,科学家称未来10亿20亿年,地球将会变得炽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其原因可能是()A.地球公转轨道变大B.地球质量变大C.太阳变得更加炽热D.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答案:3.B4.C解析:第3题,由关键词“是否宜居”可知,要
3、求回答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行星运行轨道的形状不是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排除;系外行星是围绕其他恒星运动的,其是否宜居和距太阳的远近并无关系,排除。第4题,由关键词“变得炽热”可知,要求分析地球变得炽热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变大,离太阳会更远,表面温度会下降;地球质量变大和自转速度加快对地球表面温度影响不大;太阳更加炽热会导致地球接受的热量更多,使地球表面温度更高。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大致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面两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57题。5.与地表净辐
4、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A.日照时数B.气温年较差C.气温日较差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6.冬季,对西藏和黑龙江地表净辐射差异影响较小的因素是()A.太阳高度B.昼长C.海拔D.地表植被7.湖南省5、6月份地表净辐射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弱B.阴雨天气多C.地面辐射强D.白昼较短答案:5.B6.D7.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西藏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小,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五省级行政区中,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较大,西藏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综上可知,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气温年较差,B项正确。第6题,冬季,西藏
5、和黑龙江的太阳高度差异较大,A项错误;冬季,西藏和黑龙江的昼长差异较大,B项错误;西藏和黑龙江的海拔差异较大,C项错误;冬季,西藏和黑龙江的地表植被均已枯萎,差异较小,D项正确。第7题,湖南省5、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故选B项。陕西省某地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据此完成89题。8.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9.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干旱环境B.潮湿环境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答案:8.D9.B解析:第8题,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
6、龙繁盛。第9题,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另外,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2015年10月8日,位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科多帕希火山持续喷发,场面壮观。据此完成1011题。10.科多帕希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A.地壳B.外核C.地幔D.岩石圈11.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在地球内部主要存在于()A.莫霍界面上部B.古登堡界面下部C.上地幔上部D.地核内部答案:10.C11.C解析: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岩浆,岩浆存在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中。读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213题。12.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该时段为夜
7、间该时段为白天该时段吹谷风该时段吹山风A.B.C.D.13.该山间河谷此时段多雨。下列四幅图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答案:12.B13.D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该时段河谷等温面向高处凸,等压面向低处凹,说明该时段河谷温度高,气压较低,根据“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判断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故选B项。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边山坡气流下沉,为夜间吹山风,河谷气流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夜雨较多,故选D项。2019年6月19日为全国低碳日,其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低碳行动,保卫蓝天”。中国的行动目标是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8、。据此完成1415题。14.中国要达到行动目标,有效可行的措施是()A.严格控制人口数量B.加快发展新能源C.明显缩减生产规模D.禁止使用化石能源15.温室效应的主要原理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B.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C.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减弱,削弱了大气逆辐射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减弱,削弱了大气逆辐射答案:14.B15.A解析:第14题,优化能源结构,应发展新能源。第15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故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从而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读北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完成1617题。16.下列表示两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
9、是()A.甲、乙B.乙、丙C.乙、丁D.丙、丁17.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海域之间B.洋流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C.洋流利于污染物向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D.洋流对北美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答案:16.C17.D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是加利福尼亚寒流,自北向南流,纬度较低,水温应较高,对应乙。处是千岛寒流,洋流流向自北向南,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对应丁。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第17题,在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渔场。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海域之间,洋流没有形成交汇,A项错误。洋流自南向北流,与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
10、行时间关系不大,B项错误。洋流利于污染物向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C项错误。洋流是阿拉斯加暖流,对北美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D项正确。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千疮百孔,形如“蜂巢”的地理事物。“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据此完成1819题。18.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19.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地貌B.丹霞地貌C.三角洲地貌D.雅丹地貌答案:18.C19.D解析: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地处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盛,因此长期的风力侵蚀使原有的
11、岩石被雕塑成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因而材料中描述的地貌应为风力侵蚀地貌。常见的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2021题。20.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21.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答案:20.C21.A解析:第20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1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
12、用形成的。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植被带的关系图。读图,完成2223题。22.R代表的植被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3.导致植被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答案:22.B23.A解析:第22题,由E到O的变化中已知的植被带变化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且是水平自然带变化,是水热状况变化,特别是水分越来越少的结果;从“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R温带荒漠带”的变化可以看出是水平变化,又由植被带的变化规律可知,R是温带草原带。第23题,OF方向三组植被带体现“高山山地温带”的变化,是海拔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
13、来越好的结果。土壤是地球表层具有肥力能生长植被的疏松表层,其形成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完成2425题。24.土壤最本质的特征是()A.具有肥力B.能蓄水保水C.具有团粒结构D.颗粒细,质地疏松2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岩石的组成B.气候的影响C.水分的分布D.生物的分布答案:24.A25.D解析:第24题,土壤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特征。第25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二、综合题(共50分)26.(9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木星和哈雷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2)按结构特征分,木星属于行星,属于该类行星的还有;木星轨
14、道以内还有颗大行星,它们属于行星。(3)如果人类想移居外行星,该行星需具备什么条件?答案:(1)图略(木星为逆时针方向,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2)巨土星四类地(3)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等。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呈逆时针方向,彗星绕日公转为顺时针方向。第(2)题,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小行星带,木星轨道以内有四颗类地行星。第(3)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等。27.(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
15、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材料二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1)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16、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月份123456789101112年海陆风2.32.62.15.07.012.610.713.79.79.33.72.381.0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分析海风给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3)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材料二中的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如图:冬季冬季风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
17、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2)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3)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解析:第(1)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滨海地区近地面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海陆风。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是海陆风形成的基础,由于冬季风势力强,冬季海陆温差较小,海陆风不明显。第(2)题,二氧化碳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同时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从而加
18、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第(3)题,蔬菜大棚能透过短波太阳辐射,阻挡长波地面辐射,从而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28.(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云南元阳(图1)哈尼梯田主要种植水稻,总面积约100万亩(1亩0.0667公顷),分布在海拔6002000米的山坡上,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的垂直景观结构(图2)。当地的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对森林的保护,仅允许在人工林放牧及间伐取材(对过密的林木进行疏化采伐,并留下一定高度的带芽树桩);同时梯田长年泡水且利用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入田实现自然施肥。图1图
19、2(1)阐述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2)分析当地雨季实施自然施肥的原因。(3)分析间伐对涵养水源的有利影响。(4)随着人口的增加,当地水资源利用变得紧张。为节约用水,有人建议改水田为旱地,但遭到反对。请说明理由。答案:(1)当地地处热带,水田长年泡水,蒸发、蒸腾旺盛;大量水蒸气沿山坡上升,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降水;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并逐级灌溉(补给)水田;水田滞留水流增加下渗,补给地下径流,水田多余的水最终汇入江河。(2)当地雨季(夏季)高温多雨,为水稻的生长旺季,对肥料需求量大;高山森林区枯枝落叶、牲畜粪便积累丰富,村寨生活污水、有机废物排放量大;经雨水冲洗,形成肥沃水流,汇入梯田
20、满足水稻生长需要。(3)间伐可以疏化过密林木,增加林木通风采光,有利于林木生长,提高涵养水源功能;间伐后的根系保存完好,带芽树桩还能萌发新枝,仍具有涵养水源能力。(4)改水田为旱地,将减少当地水域面积,减少蒸发、蒸腾水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用水矛盾;破坏梯田景观,减少旅游收入;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建设水塘等储水设施等方法,满足用水。(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题,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或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下渗等,结合材料从以上方面分析水田参与的水循环过程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水田实现自然施肥的关键是雨季雨水冲洗地表污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污物指枯枝
21、落叶、牲畜粪便、村民生活污水等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被雨水冲刷后,被水流带到地势较低的水田,实现自然施肥。第(3)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间伐通过降低林木密度,促进林木生长,从而提高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回答时抓住反对“水田改为旱地”,可从水田改为旱地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当地地方特色入手,之所以有如此提议,原因在于用水紧张,也可从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加以补充完善。29.(13分)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设想,根据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
22、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03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答
23、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如下图所示。(3)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就大。第(2)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
24、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越大,水的下渗越少,岩溶地貌发育越差。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综合测评(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为开普
25、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图。据此完成12题。1.开普勒-90星系()A.类似于太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B.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C.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D.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表层温度高B.昼夜温差大C.大气厚度薄D.星球密度小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以NASA公布的最新太空发现为背景,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而该星系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说明在银河系内,又是以某一颗恒星为中心组成的恒星系,类似于太阳系。第2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从材料看,“开普勒-90i”距
26、离恒星近,表层温度高,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星球密度估计与地球类似,大气层状况无法确定。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据此完成34题。3.材料中描述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太阳风C.耀斑和太阳风D.耀斑和日珥4.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通信设施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A.B.C.D.答案:3.C4.A解析:第3题,太阳活动产生的巨大发光现象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第4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
27、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生物的进化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也见证了生物的进化历史。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在环境变迁中一直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B.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绿色植物C.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有依赖性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向有氧转变6.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
28、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5.D6.C解析:第5题,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植物可以改造自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改变了地理环境;但植物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第6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生物不能控制变异的方向;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数码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78题。7.图中数码依次表示()A.大
29、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B.C.D.答案:7.C8.B解析:第7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8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0题。9.图
30、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9.B10.C解析:第9题,薄膜起到保温作用,可判断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为平均气温日变化。丰雪年,积雪厚度大,积雪天数多,对膜内气温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因此气温日变化小,对应曲线,则枯雪年为曲线,B项正确。第10题,该地寒冷期,平均气温为-16,最低气温肯定低于-16,A项错误;据图中曲线看,气温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影响小,B项错误;据图中曲线看,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
31、;从图中看,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并不一致,D项错误。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湖(东西宽约90千米)东湖岸7月份某时刻实测风速(单位:米/秒)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若将该图西湖岸的实测风速补绘完整,则下图正确的是()12.图示时刻最可能为地方时()A.2时B.8时C.14时D.20时答案:11.A12.C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而高空是偏东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湖泊和湖岸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湖泊两侧的风向应正好相反,故A项正确。第12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说明近地
32、面湖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湖泊气温较低,湖岸陆地气温较高,说明此时应是白天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的时候,故C项正确。下图为近几年影响青藏高原上某较大湖泊面积的要素及变化图。读图,完成1315题。13.影响近几年青藏高原该湖泊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温逐渐降低B.湖泊蒸发减弱C.降水量逐渐增大D.径流注入量增大14.该湖泊面积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A.荒漠化增速变缓B.生物多样性减少C.水土流失加剧D.区域沙尘暴爆发15.若该湖泊位于黄河的上游,则黄河()A.发生凌汛现象减少B.年径流量会增加C.中游航运能力提高D.下游地下水补给增加答案:13.D
33、14.A15.B解析:第13题,图中气温、蒸发量、降水量等因素的变化趋势稳定,径流量变化趋势不稳定,明显增大。影响近几年青藏高原该湖泊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径流注入量增大,湖泊面积增大。第14题,该湖泊面积增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荒漠化增速变缓。第15题,若该湖泊位于黄河的上游,湖泊面积增大,黄河的补给水源增大,则黄河年径流量会增加。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1617题。16.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A.U形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17.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A.上游河段B.中游河段C.下游河段D.入海口处答案:16.C17.A解析:本组
34、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6题,由图可以判断,因岩层的性质不同,较软的岩层易被侵蚀,形成较大的地势落差,流速较快,易出现瀑布景观。第17题,该景观很显然是流水的侵蚀特别是下切侵蚀而形成,一般在上游地区出现较多。(2019山东济南高一检测)读图,完成1819题。18.形成图1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内力侵蚀D.海浪侵蚀19.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侵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和风蚀作用答案:18.D19.D解析:第18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第19题,开罗地处热带,所在地点不临海,位于热带
35、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读下图,完成2021题。20.图中区域对应的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1.图中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20.C21.C解析:第20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1题,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完成2223题。2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有机质的积累岩石风化地下水吸收养分元素的富集A.B.C
36、.D.23.如果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答案:22.D23.C解析:第22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23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2425题。24.这种自然灾害在图中甲区域最易发生且影响严重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5.地与地相比()A.酸雨危害更严重B.无霜期
37、更长C.日照时数更多D.水源条件更优答案:24.A25.C解析: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长江流域伏旱严重,华南地区易出现夏秋旱。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日数、光照时数多于湿度大的西南地区。二、综合题(共50分)26.(14分)地球的进化史总是伴随物种的出现、繁盛、消亡,经过科学家的考证,下图所示物种在2.3亿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 500万年前,它们才在地球上灭绝。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大型动物是曾经称霸地球的,图示景观为地质历史上距今年至年的代,动物界正是动物的时代,植物界为植物的时代。(2)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3)物种灭绝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答案
38、:(1)恐龙2.52亿0.66亿中生爬行裸子(2)环境的变迁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物种进化的速度,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3)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平衡。解析:第(1)题,图示的是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植物以裸子植物占主导。第(2)题,可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原因。第(3)题,生物基因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直接影响人类活动。27.(12分)当地时间2017年1月6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9、。大气的受热过程(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和。(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夜晚温度不至于,昼夜温差会变。答案:(1)(2)(3)过高过低小解析:第(1)题,读图判断,表示大气反射作用,表示大气吸收作用,表示大气逆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和。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第(3)题,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0、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28.(12分)大约170多年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搭乘英国海军的海洋考察船“贝格尔号”环游世界。2010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贝格尔号”建造出复制船,并起航进行了新一轮的科学发现之旅。达尔文搭乘的英国皇家舰艇“贝格尔号”航行路线(1)“贝格尔号”在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航行时,出程和归程中,航行更省力的是。(2)在“贝格尔号”航行途中的六个海域中,船舶吃水最深的是。(3)下列四幅海水表层等温线图中,能表示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海水表层温度分布状况的是()(4)在七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大的是,原因是什么?答案:(1)出程(2)(3)A(4)
41、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海域周围河流稀少,汇入的淡水少;海域封闭,海水与外界交换少,受大洋影响小。解析:本题以达尔文考察路线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第(1)题,在“贝格尔号”航行的时代,风力、洋流和人力是主要的动力。第(2)题,受浮力大小的影响,船舶在盐度低的海域吃水深。第(3)题,附近海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不会低于15,排除C、D两项;沿岸为寒流,排除B项。第(4)题,分析海水盐度时,不仅要考虑纬度位置,还要考虑海区形状、洋流等因素;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加上海域封闭,受大洋影响小,故盐度最大。29.(12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就河流地貌进行了
42、野外调研,并结合资料绘制了冲积扇示意图和剖面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2)冲积扇的形态是怎样的?(3)分析冲积扇组成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答案:(1)冲积扇是山地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坡度降低,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河水的携带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2)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3)堆积物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解析:第(1)题,冲积扇是在出山口位置,由于河流的流速下降而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第(2)题,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第(3)题,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冲积扇颗粒的沉积由出山口到扇缘颗粒由大到小依次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