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能力目标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教学要点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教学流程一、明确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的类型。2.掌握该类型题的答题规范。二、命题揭秘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
2、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学生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三、典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2.命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2)依据其作用,紧扣文本内容作答。3.牛刀小试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
3、。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四、课堂练习1.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主旨。点名2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讲评。强调答题思路和规范作答。2.白鹿原上奏响一只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4、。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答案,教师点拨。参考答案: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五、课堂总结1.分清“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3.
5、用一点术语。六、布置作业 展示如下作业要求:1加强散文阅读,了解各类散文常用手法,积累相关术语。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赏析散文手法,是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勤于练习,尽快提高。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教后反思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表现手法的了解、掌握及熟练运用、规范作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各位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启发很大,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公开课教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今后提高的方向。一、肯定之处1.教学目标明确。整个课堂紧紧围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个主要任务
6、而展开。复习过渡,由浅入深;课堂练习,注重能力。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复习课虽然内容多、课堂容量大,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整个课堂才能张弛有度,有层次、有梯度。2.教学思路清晰。复习导入、明确考纲要求、朗诵感知手法、走进高考真题、概括归纳方法、课堂训练、课堂总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清晰紧凑。课堂和写作一样,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精讲:讲考纲、讲思路,多练:练真题、练方法,紧紧围绕主要任务精讲多练,讲透彻、练技能。3.教学方法灵活。整节课采用了问答式、朗诵式、讨论式、扮演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也贴合高三教学实际:既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强化了学生
7、答题的规范性。尤其是让学生上台板演这个环节,既检查了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解题思路对板演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点评,有很强的示范性。二、不足之处导课简单,缺乏精彩性。课堂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学生的心。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导入式,虽然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但对学生来说缺乏新意,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能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设置悬念,效果可能会更好。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不突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关注和鼓励。本节课上,学生群答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有点名回答,但基本都是学优生。如果能抽查学困生来回答问题,既可以掌握班级整体学情
8、,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完善补充。缺乏板书。板书是一节课精髓的再现,它能以清晰的条理、重点的提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堂内容。没有板书,显然是一大不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板书的设计,讲简洁明了的板书与丰富多彩的PPT完美结合,做到图文并茂,文质彬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在求学时的成长过程,也客观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足。我想,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的发扬长处,弥补不足,虚心向各位同仁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学生共同进步!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课堂实录一、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小说的表现手法,请
9、同学们回顾一下:常见手法有哪些?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生: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师:今天我们来复习鉴赏散文表达技巧中的狭义表现手法。(幻灯片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一、命题揭秘(幻灯片展示高考对本考点的解读)师:可以看出,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生:(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师、生:(共同圈点、解读其中的重要内容)师:请大家注意,对比和衬托有没有区别?生:有区别,对比没有主次,衬托有主次。二、走进真题(幻灯片展示高考真题)师:题目的问法本文写
10、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是问什么呢?生:表达技巧。师:假如让你们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写?生:围绕都江堰,描写它是形态、历史,作用、意义等。师:这样你们还是以描写见长了。而这篇文章却不以描写见长,那它以什么见长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答案的解析。(幻灯片展示答案解析)师:接下来我们来总结归纳一下鉴赏散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它和诗歌的手法思路是一致的:(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2)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该手法;(3)点明该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牛刀小试(幻灯片展示练习题)学生快速阅读。师:第三段那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11、倾向?生:厌倦、埋怨、诅咒。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是什么态度?生:讨厌、厌恶、鄙弃的态度。师:弟八段又是什么态度呢?生;赞美、颂扬。师:是的,第八段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积极的赞美。既然是为了赞美,那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要写对山的鄙弃和厌恶?这是什么手法?生:衬托生:欲扬先抑。师:是的,应该是欲扬先抑。这样前面抑的越低,后面才能扬的越高。反差越大,效果越好。谁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一生: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第三段写对陕北的山的鄙弃和厌恶,这是抑;第八段写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由衷的赞美之情,前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更加强烈地表达
12、对陕北的山以及人民的赞美之情。师:回答的很好。首先点名手法,接下来分析手法,点明什么是抑,什么是扬,最后回答效果,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四、课堂练习1.干森的西红柿学生阅读。师:阅读过程中有些关键的词语要做好圈点批注。下面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完成)师:总共三问。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思路来点评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师生共同点评)师:这两名同学答案思路非常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也很规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生;没有分点回答。师:是的,如果能分点回答,并把共性个性紧密结合,他
13、们的答案是非常完美的。2.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四段,学生阅读,思考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师:请大家把第四段齐读一下。生:(齐读)师: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法,应该怎样来思考?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来思考。师:修辞手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做过,现在请同学们重点思考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生:联想、想象师: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有什么区别呢?生:(讨论后回答)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眼前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或事物。师:那这里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请说出理由。生:文章由老腔的腔调声想到了大地声、牛叫声、
14、涛声等,这应该是联想。师:好,那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接地气,生活气息很浓,乡土气息很浓。师:什么地方的乡土气息?生:我们关中平原上所特有的乡土气息。师:很好。除了联想的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动静结合、渲染。师:再思考。生:对比,象征。师:请看这句话“知时节的好雨”“炊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你不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生:(学生恍然大悟)引用。生:应该是化用。师:对,这不是引用,而是化用,即把人家的诗句变化后引用。注意答题思路:首先点明手法,其次怎么化用的要说清楚,最后说效果。请一名同学完整规范的回答这个问题。一生: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
15、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五、课堂总结师:接下来我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1.分清“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3.用一点术语,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要有分点意识。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课时作业相关练习题,下课!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中规定能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语段二一般以散文形式出现。本知
16、识点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出表现手法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正确分析,规范作答。二、说学情散文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直是学生学习和答题的难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从一个多学期的高三阅卷情况来看,我班学生在这一块失分较多,学生也普遍反映此类文体难读难懂难做。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状况,我觉得有必要将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的方法跟学生讲清楚,使其明白这也是解答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切入口,从而准确答题,提高得分。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能力目标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3
17、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对表现手法概念理解不明确、判断不准确、赏析不到位的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常见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种类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然后选取经典高考试题的问题和解题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由教师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从杂乱无章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然后通过三道高考真
18、题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加深理解。2.问题引导法。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学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加深理解。2.小组讨论法。质疑辨析,明确思路。3.练习法。巩固提高,形成能力。六、与教学过程对话环节一:设置问题、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小说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常见手法有哪些?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回答后引入散文的表现手法,进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有关联的内容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由已知到未知,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明确手法,理清作用。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19、。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环节三:真题引路,感知高考。通过江苏卷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阅读下面作品上善若水,完成1114题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教师点拨:1.不以描写见长,那是否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2.都江堰代表什么?它是不是作者抒发感情
20、的一个载体?3.文中对人生的思考是实还是虚?什么手法?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思考。教师展示答案。环节四:梯度训练,实战演习。1.通过练习高考真题陕北的山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这种手法。【问题】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后点名作答。【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评分标准:答出“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得2分;答出“更加强烈地表达对山的赞美之情”,得2分。共4分。2.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问题】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
21、他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师生集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3.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学生简短讨论后集体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主要训练学生对欲扬先抑、衬托、联想、化用等表现手法熟练解答,并形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环节五:课堂总结,深化升华。总结、强调散文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的几个点:1、注意区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概念。2、答题时共性和个性要相结合。3、要有分点意识。(设计意图:通过总结,
22、让学生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牢记答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减少失误。)环节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课时作业文学类文本阅读。(设计意图:趁热打铁,强化训练,巩固提高。)二、高中现代文阅读2(201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
23、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
24、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得以彰显。(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
25、、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
26、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2)下列对材料相关
27、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 (1)A(2)C(3)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
28、“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解析】【分析】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A。 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
29、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故答案为:A;C; 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
30、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最后将选项和原
31、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3(201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
32、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
33、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
34、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
35、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
36、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答案】 (1)C(2)C(3)D 【解析】【分析】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C。 C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C。 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
37、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D。 故答案为:C;C;D;【点评】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
38、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
39、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材料二:
40、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
41、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
42、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
43、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材料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B.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44、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C.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D.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B.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C.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
45、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D.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答案】 (1)B(2)D(3)精准扶贫:选用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汇聚多方力量:需要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发展产业: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树立贫困户信心: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杜绝形式主义,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 【解析】【分析】(1)B项,“提高了
46、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错误,根据原文,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故选B。 (2)A项,“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错误,第一则材料中没有提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项,“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错误,从图表看,国家设定的贫困线标准并不是“恒定”的,而是略有提升的;C项,“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错误,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故选D。 (3)此题要求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第一点;根据“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概括第二点;根据“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概括第三点;根据“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概括第四点;根据“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