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有关工作的方案(XX108号)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消除我区大班额专项规划工作,拟定以下分年度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均衡区域内教育资源;通过增设班级、集团化办学、规范招生、学校结对帮扶、加大教师校长交流及薄弱学校建设、宣传力度等多项措施,切实控制我区大班额现象,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年度工作目标X年秋季学期开始,X小学起始年级基本达到标准班额(46人以内)要求;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1.8%以内;X年年底前要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6%以内;X年年底前要将大班额
2、比例控制在2%以内,到X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大班额。三、基本情况X直管的小学共14所(其中x小学6所,x小学4所,村小2所,教学点2个),市直公办小学5所,共有在校生13301人,班级数273个,平均班额49人。X-X学年度,我区超标准班额数为157个,超标准班额比例达57.5%;大班额数为49个,大班额比例达17.9%,无超大班额。超标准班额及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学校主要集中在x现代实验学校、x小学、x小学、x小学、x小学这五所中心城区学校以及x实验小学和x实验小学、x实验小学这三所地理位置优越、办学条件相对较好,近几年社会认同度较高的学校。四、消除措施(一)通过新建学校增加学位,切实减轻周边学校招
3、生压力。根据城南片布点情况,在兖山社区边新建一所30个班规模的黄口小学,该学校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104个,城南片招生压力将会迎刃而解。截止目前,x小学新建项目已经取得了规划预审意见、土地预审意见、节能报告评估、环评,项目已于X年7月份被X发改委正式立项,同意该项目用地23550平方米(35.3亩),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下一步同时进行的重点工作就是征地和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力争今年12月份前破土动工,X年秋季投入使用。(二)采用逐渐增设班级方式,逐步减少大班额占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采用增设班级方式,分流班额过大班级的学生,积极化解非起始年级班额过大问题。X年增设新潭小学3年级1个班
4、(减少1个大班额),增设xx小学5年级1个班(减少3个大班额),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1.8%以内;X年增设长干小学6年级1个班(减少4个大班额),增设现代实验学校3年级1个班(减少6个大班额),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6%以内。(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缓解中心城区学校招生压力。地处北城区的育才学校,该校区的初中部已停止招生,高中部已搬迁至田家炳中学,目前只有一所独立的幼儿园及小学。学校处于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但之前受多种因素制约,小学办学规模较小,目前在校生310余人。今后,通过加强学校的内涵管理,逐步扩大该校招生规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分解北城区其它学校的招生压力。中心城区西片区现有三
5、所小学,分别为x实验学校(现有在校生1554人)、x实验小学(在校生982人)、x小学(在校生182人),由于其历史原因、学校位置以及知名度的影响,这三所学校学生数也大相径庭,教育资源配置难以均衡,导致现代实验学校的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目前我区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利用棚户区改造的契机,与市政府对接,将教师新村所属地块拆迁后,划拨给现代实验学校使用,该地块有近30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新建一幢教学楼将大大缓解该校学生不断增加后教室不足的窘状。第二种方案是通过集团化办学,重新规划布局戴震小学,将其扩建为18个班规模的学校,作为x现代实验学校的分校,新校区将新增学位700余个(原x小
6、学在校生135人),能大大分流现代实验学校学生,以消除该校的大班额现象。(四)通过规范招生及学籍管理,均衡区域内生源配置。严格招生管理,均衡各校生源数量,规范办学行为。x户籍适龄儿童,根据“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按照生源数量合理划分学区范围,每年根据人口摸底及增加趋势进行学区微调;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预报名时采取“划分区域、集中登记、统一调配”的方式从招生政策上均衡区域内生源配置,避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扎堆。并根据其提供的入学材料、居住区域以及区域内空余学位情况,统筹安排就读学校。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力度,严把一年级新生及转学审批关,杜绝违规借读、生籍分离、空挂学
7、籍等管理不规范现象发生,规范办学行为,严禁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严格控制未足龄儿童入学,从而有效控制班额增大的态势。(五)发挥强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区属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教育共同体。通过送教下乡、观摩学习,互相切磋,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教科研、师资、学校管理等方式上下功夫,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手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知晓度及接受度,打破市民强校弱校择校观念。(六)加大师资调配力度,减少社会上因择师而择校。继续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行城区、城郊学校校长、教师对口交流,采取“城区至城区薄弱学校、乡镇至乡镇学校、城区至乡镇学校、乡镇中心校至完小或教学点、完小至中心校”等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城区学校优质教师资源辐射作用和城郊学校硬件资源优势,缩小校际间差距。在此基础上,X年我区将启动并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建立“区内教育一盘棋”的观念,整合城乡教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协调、均衡发展。